觀古跡風物 覽浙東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6-09 08:54:53 熱度:12

導讀: 紹興東湖以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聞名於世,大運河的其中一個點段就在此處。圖爲紹興東湖景區。  紹興市委宣傳部供圖 油畫作品《紹興古橋》。  李光永繪 展开全文 紹興倉橋直街的寶珠橋。  潘國紹攝(人民...

紹興東湖以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聞名於世,大運河的其中一個點段就在此處。圖爲紹興東湖景區。  紹興市委宣傳部供圖

油畫作品《紹興古橋》。  李光永繪

展开全文

紹興倉橋直街的寶珠橋。  潘國紹攝(人民視覺)

紹興市迎恩門風情水街夜景。  紹興市委宣傳部供圖

浙東運河博物館大門。  潘靜超攝(人民視覺)

一條古運河,兩岸皆人家。浙東運河西起浙江杭州西興古鎮,流經紹興,東至寧波,充分利用浙東山川形勢,連通河湖、穿越阡陌、潤澤沃野。千百年來,浙東運河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相依相伴,融入了地產風物,激揚着智慧才華,滋養了靈秀柔情的江南氣韻。

2014年建成的紹興運河園位於浙東運河越城區段主幹河道,全長4.5千米,是體驗浙東運河鮮明地域特點的上佳區段。2020年4月,《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發布,紹興據此在原運河園的基礎上,謀劃建設浙東運河文化園(浙東運河博物館),作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3年建築施工與布展,浙東運河博物館於2023年9月正式對外开放。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展陳面積9100平方米,系統呈現了浙東運河豐厚的自然與人文歷史。

——編 者

浙東運河始於春秋時期的山陰故水道,西起杭州西興古鎮,流經紹興,東至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全线可以分爲西興運河、山陰故水道、虞甬運河、四十裏河、慈江—中大河、剎子港—西塘河、姚江、甬江等河段,全長239公裏。

如今,古運河依然航船輻輳、工商並茂,發揮着水利、航運、生態等重要作用,是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完好的運河之一。

一部浙東運河宏偉史詩

古運河邊,一座外形簡約大氣、黑白灰色調的建築靜靜矗立。高低錯落的結構,大面積留白的牆面融入玻璃元素,入口處似魚鱗又似水波紋的裝飾設計,讓浙東運河博物館充滿新舊交融的藝術美感。

浙東運河博物館以“千年古韻,江南絲路,通江達海,運濟天下”爲主題,通過文物、沙盤、影像等多元載體,向公衆展示“一部浙東運河宏偉史詩、一篇越地文化璀璨華章、一幅寧紹山水風物畫卷”。

從浙東運河的最初形成到逐漸繁盛,千百年來,這條古運河經過多次修繕保護,見證城市發展,福澤兩岸百姓。近年來,古運河進一步得到保護傳承利用。博物館重點展示了2500多年來浙東運河工程體系及水運的演變,以及浙東運河歷史地位、技術與文化遺產價值。

進入博物館,最引人矚目的便是氣勢恢宏、雕刻生動的《浙東地區山水大勢圖》與《浙東運河水利形勝圖》浮雕,運用“古韻今作”的雕刻手法,描繪浙東運河的歷史。浙東運河“靜靜流淌”在長卷中央,兩岸立體雕刻着運河周邊的各個城域及重要地標建築,山水風貌與堰、壩、閘、橋等水利設施穿插其間,全方位展現運河沿岸的歷史價值與人文內涵。整個大廳在燈光變幻和投射圖案映射下,讓參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在“千古名河濟天下”展廳內,一處工程技術總覽沙盤盡顯浙東地區“河網密布、地勢南高北低”的特點。立體沙盤上自南而北呈現山地、平原、濱海三級台階式地形特徵,明清時期不同年代的重點水利工程設施點綴在山川河脈間,從工程角度闡述浙東地區河湖遍布、湖汐橫溢、水利與航運工程方面因地制宜的特點。

東西走向的浙東運河跨越諸多南北走向的自然河流,所經之處河道水位高低懸殊,又受潮汐影響,因此水利與航運工程建設困難重重。浙東人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建造起堰、壩、閘、橋等諸多水工設施。

以“閘”爲例,這是浙東運河上常見的水工設施之一,余姚鬥門閘、紹興三江閘、西興永興閘都是典型代表。展廳內以三江閘水利設施微觀模型爲例,讓觀衆能直觀了解閘的構造。觀衆通過在一旁的電子特效屏幕上操作,點擊不同選項,依次可了解三江閘的功能、工程技術、形式規格等。“閘”能起到擋潮、平衡水位、防止水災的作用,確保水位穩定和航運通暢,這與數量衆多、形式各異的橋梁一起成爲浙東運河的特色,是重要的運河遺產。

一篇越地文化璀璨華章

時至今日,浙東運河仍是寧紹平原灌溉、輸水的主幹水道,在保障浙東地區農村用水需求、助力鄉村經濟建設方面成效顯著。此外,運河也承擔了重要的運輸通道作用。

浙東運河博物館目前展陳文物257件(套),尤以越王者旨於睗青銅劍矚目,它是勾踐之子鼫與的用劍,正面有銘文爲“戉(越)王戉(越)王”,反面有銘文爲“者旨於睗”,因而能夠判斷其主人。此劍完整無缺,亮澤如新,雖歷2400多年,依然風採依舊,足以展現當時越國高超的青銅鍛造技藝。除此之外,一些青銅魚鉤、青銅鐮與青銅鋤展品,展現當時越地生產生活面貌;而如越窯青瓷、黃酒、絲綢等展品,則以實物形式展現出浙東運河沿岸特色。

在南宋,浙東運河進入鼎盛時期。元明清時,浙東運河的航運、灌溉、防洪、排澇作用得到綜合性發揮。

明清以來,許多紹興地方文化之所以能通行天下,也離不开包括浙東運河在內的大運河。紹興黃酒之所以享譽天下,得益於富含多種礦物質的運河與鑑湖水;包括越劇、紹劇等紹興地方劇種之所以能登上全國舞台,也與運河息息相關。而今運河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遺產,則助力紹興成爲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一幅寧紹山水風物畫卷

運河兩岸,槳聲欸乃,水推船移。浙東運河塑造了一方因水而興、依水而居的風土人情。水鄉社戲、背纖號子、龍舟競渡、酒釀飄香……別具一格的村風民俗,映照出運河人家勤勞的身影和多彩的生活。

在浙東運河博物館第二展廳“千古名河濟天下”“枕河人家”章節中,由古及今運河沿岸人民的生活場景生動再現。一塊巨大的電子顯示屏上展示着運河沿岸城市圖,屏幕上滾動播放着沿岸的風土人情,箍桶、做杆秤、彈棉花,水上菜市、修傘匠、老碼頭……展廳中逼真的烏篷船模型,讓不少老紹興都不禁贊嘆一句“道地”。

流水連酒坊,紹興的東浦、湖塘、白塔洋等地都是遠近聞名的釀酒之地,孕育出了越紅酒、女兒紅、加飯酒等各類酒。博物館內,各種酒的樣品、與酒有關的器物等悉數展出,其中一款青瓷溫酒器,在冬時可將其置於爐上,爐內置炭,器內置水,圓孔內置酒杯,以火溫水,以水溫酒,足以體現運河沿岸濃厚的酒文化。

四艙船是舊時老紹興常見的一種大型貨船,如今已不多見,而在浙東運河博物館,可以一飽眼福。“越風河韻鑄人文”展廳中的四艙船模型按實物5∶1縮小打造,中間貨艙有三道檔,隔成四小艙,這便是四艙船名字的由來。四艙船全套白篷,艙板齊全,是用於將糧食、鹽從運河捎往內河的搬運貨船。

江南多河湖,紹興水鄉社戲是舊時在紹興農村和城鎮中組織的戲劇表演活動。在浙東運河博物館,通過展板介紹、模型演示、紀錄片輪播等方式,刻畫了“社—戲”相融、相合的場景。只見一艘艘傳統烏篷船載滿觀戲者,在水上戲台周邊圍成一圈,戲場鑼鼓喧天,戲台上精彩故事輪番上演,“鬧場—彩頭戲—突頭戲—大戲—收場”——水鄉社戲的熱鬧直觀地呈現。如果想要看一場地道的社戲,可前往離博物館將近20公裏外的安橋頭村,魯迅《社戲》裏描寫的看社戲場景正是這裏。

徜徉博物館,可觀可聽可感的展示讓民俗更加深刻生動。展廳內的越歌百曲體驗項目,讓參觀者沉浸在曼妙越歌聲中,聽越劇小調,品越地風韻。通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越劇老唱片,結合精美的人物與舞台繪畫,觀衆的思緒徜徉在古越悠久的歷史中,與運河的波濤一起緩緩流淌。

走出博物館,運河沿线的迎恩門水街、八字橋歷史街區、銀皋埠大橋周邊、東鑑湖區域等,都成爲運河經濟文化一顆顆明珠,讓遊客流連忘返。近年來,隨着浙東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不斷推進,沿岸自然風物與人文風俗更加緊密結合,文化及生態優勢盡顯,形成了充滿越地特色的水之旅詩畫風情线,促進了生態文化旅遊與文化遺產保護深度融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9日 05 版)



標題:觀古跡風物 覽浙東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086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