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再坐“過山車”,誰在爲瘋狂买單?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6-08 00:50:07 熱度:24

導讀: 過去一兩個月裏,兩件事讓人們再次聚焦幣圈。 一是,英國查獲一起洗錢案涉及6.1萬余枚比特幣,涉案金額約超400億人民幣。二是,比特幣先跌至5.6萬美元,再一步步重回7萬。 不論是幣圈外還是圈內的人,...

過去一兩個月裏,兩件事讓人們再次聚焦幣圈。

一是,英國查獲一起洗錢案涉及6.1萬余枚比特幣,涉案金額約超400億人民幣。二是,比特幣先跌至5.6萬美元,再一步步重回7萬。

不論是幣圈外還是圈內的人,都能清楚知道,這牽涉巨款。

至於如何衡量比特幣的價值,圈內人有更形象的說法:2010年,1枚比特幣的最高價值0.5美元。在那會兒投入1萬人民幣,得到約2857枚。放到現在,大約價值14.5億,能买233輛勞斯萊斯幻影。

換成百元大鈔的話,這些錢疊起來的高度相當於100層樓。

圖源:圖蟲創意

不過,財富無可避免地與風險“同行”。

王宇手上的比特幣,在4月17日那天從1枚7萬美元跌至5.9萬美元。一條本來向上攀爬的綠色K线突然直线下降,起起伏伏數日後,這條K线再次下行:5.6萬美元。

用他的話來說,這是他第一次知道“腿軟”是無法自主控制的。

他捏着手機無力地蹲在地上,眩暈、頭皮發麻,“跟低血糖一樣”。病因是那條一直下行的綠线,代價是“100萬,就這么沒了”。

有類似感受的,還有張行舟。他算不清具體虧損的金額,以他的說法是,一套一线城市老城區的二居室。而這一切都發生在不到4小時之內。

頗爲戲劇的情節是,不到20天時間,比特幣價格重回7萬美元。

圈內人對此總結爲:每秒都有新的故事,或者事故。

暴富與焦慮

張行舟的財富故事,從2013年开始說起。

展开全文

彼時,李笑來、趙長鵬、李啓元等都是圈內響當當的人物,他們號稱持有5-6位數的比特幣,上雜志、拍封面,成爲圈內名人。

張行舟在澳洲留學,讀商科。和李笑來一樣,他沒有任何技術背景,喜歡炒股,做短线。賺來的錢大多花在玩樂上。

看到李笑來報道的那天,他正在准備第二天的幻燈片,點擊保存之前,聊天軟件上有消息彈出,有人跟他說“比特幣很厲害,比炒股好,要不要試試”。

看他有點猶豫,朋友告訴他,可以帶他一起买幣,不會虧。

兩個月內,張行舟發現比特幣真的漲了:當初合夥买下的50個比特幣,價值翻了7倍,“大概40萬人民幣”。

圖源:圖蟲創意

這60天後,他覺得自己不一樣了。

和別人聊天時,張行舟會不經意把“比特幣”掛在嘴邊,說自己在做投資,賺了些錢,口吻帶着驕傲。爲了配得上這份驕傲,他換上大牌衣服,买了新電腦,去高檔中餐廳喫飯。

2013年11月末,張行舟對外自稱“Smile”,取自偶像李笑來,並稱自己和那些圈內名人一樣,都是探索者。

金錢的刺激,讓他不斷沉迷其中,生活方式在之後的四年裏發生改變。

2013年末开始,他幾乎每天對着手機和電腦。最开始,面對漲跌不爲所動。進入2014年,比特幣從千元美金跌破百元大關。K线圖上每一次微小的變化,都能被張行舟敏感地捕捉到。

這些瞬息萬變的力量,放大了他的焦慮,尤其是在跌的時候,他都會問朋友。一分鐘、二分鐘,朋友沒回,他實在等不及,就直接一個電話打過去,“你跑了沒?”

朋友告訴他,“急什么,還早呢”。

張行舟說,這樣的焦慮持續了三四年。雖然賺了錢,但也曾陷入數月的失眠,需要靠服藥來與之對抗。

“穩賺不賠”的希望

現在說起來,張行舟之所以熬到現在,完全是因爲“錢”。

他總拿那個“數錢”的故事來激勵自己。

2017年末,比特幣破萬美元。他取了零整不一的現金,足足20萬元人民幣,在女友租住的屋子裏,把錢鋪在地板上,又用掃帚把錢匯成一堆。

張行舟說,那是他第一次用現金來丈量房屋的平方數。

他當然也有虧的時候,比如一天虧幾十萬。不過,他有一套自洽的邏輯:把虧的錢當作以前掙來的,沒有傷本。“虧十萬,相當於白幹一陣;虧幾十萬,就是白幹幾個月。”

說服自己的理由是,比特幣始終是漲的。“你看,14年前要投入1萬塊买比特幣的話,現在能變成14億了。”

張行舟對金錢的欲望逐漸膨脹。2018年,他意識到,炒幣和挖礦都不是維持恆定收入的最好方式。圈內名人給了他參考的模式:有轉行賣課的,有建立付費群的,還有搭建平台的。

他選擇提供技術。他拉上了幾個做技術的朋友,做了一款炒幣機器人,用戶可以在此設定可自動交易的價位,不再需要24小時盯盤,收費爲6800元/半年、8800元/年。張行舟說,目前用戶人數超過1.5萬,且在持續增多。

用戶名爲黃學的投資者就在其中。

他家境不錯,有自己的寶馬車,手上有20來萬闲錢。與其說是想致富,不如說是他對重復工作的反抗,他不喜歡過那些坐在辦公室的日子。

他的本意是以此作爲“保險”:自己能隨時調整交易,而機器人能省去他24小時盯盤的煩惱。更重要的是,他認爲“張行舟們”能提供“指導”。當時,在張行舟組建的群裏,有人轉發過這么一個新聞,“比特幣有望漲超10萬美元(約合70萬人民幣)”。

黃學覺得自己趕上了風口,財富迅速累積到百萬。

他也過上了不一樣的生活,白天在辦公室裏渾渾噩噩,晚上就把自己丟進遊戲裏,成爲氪金玩家。他還愛上了銀飾,豪擲六萬,买一根高橋吾郎的羽毛飾品。

他原本堅信,這是一條“穩賺不賠”的路子。直到今年4月中旬,半個月的時間,他經歷了兩次暴跌,虧了近30萬。

眼看着自己的錢就這么蒸發了三分之一,黃學有點不知所措。朋友勸說收手,他又有點猶豫:“等漲回來,就跑。”

至於什么時候能漲,他把這個問題丟給了張行舟。

他說,張行舟沒直接回復,只丟出了幾篇文章,裏面講的是“比特幣減半後會大漲”。群裏有人回應,“這幾乎是鐵律。”

上癮的數字遊戲

幾天之後的對話裏,張行舟說自己不太記得黃學發了什么消息,大概知道又是個“失敗”的故事。

對他而言,黃學的故事只是幣圈故事的冰山一角,甚至根本不值一提。據Coin Glass數據顯示,2024年4月,虛擬貨幣市場共有7萬余人爆倉,爆倉總金額爲15.06億元人民幣。

張行舟說,自己多數時候都建議投資者做現貨交易,“有多少錢,做多大事。這樣,即便是虧損也不多”。

比特幣漲跌歷史 圖源:網絡截圖

但現實是,“14億”的誘餌閃着誘惑的光,總有人愿意冒險——加槓杆,以小搏大。

在合約槓杆的模式裏,投資者只需繳納5%的保證金即可交易。這個巧妙的設置給人無窮的想象,以至於大家都忽略了爆倉的風險。

10倍、20倍、50倍——在合約遊戲中,暴富或破產,濃縮在一分鐘之內。

王宇是在2022年入局的,他向朋友借錢,加上自己的全部存款开始做合約槓杆。

那年他28歲,失業、未婚,租住在一居室裏,每天交易十幾萬元,面不改色,波瀾不驚。當數字變得越來越大,王宇开始麻木,因爲他一天的合約流水已經遠超自己的本金。

上頭之後,他也不舍得賣出,繼續加槓杆。

交易軟件槓杆頁面 圖源:軟件截圖

2023年,王宇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他說自己那天連續盯盤超過了13個小時,當收到銀行發來的一條短信時,他在家附近的商場裏,若無其事地刷着微信,只隱隱覺得一根命運的弦在微微顫動,“很爽”。

短信提示,他的账戶收入100萬元。那個中午,他在路邊給父母打電話:“媽,我有錢了,發財了。”

但身在其中的人,其實意識不到:躺在账戶內的數字,一天不提現,永遠都是數字。

王宇說,那時候市場好,賣幣舍不得,可身上缺錢。於是,他在需要錢的時候賣一點,花了之後再用剩下的錢又進入市場。這樣一來二去,只有那些數字曾經證明他是個有錢人。

100萬是王宇账戶裏的最高值。這也是他最“甜蜜的記憶”:是自己付出的勇氣、時間的見證。

因爲一年後,也就是2024年4月中下旬,他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全虧完了。

他有過機會平倉,及時止損,認賠。但幣價下跌的時候,圈內人總是會相信:下一秒它就能漲,而你會跟着反敗爲勝。

用圈內人的話來說,這種情況叫“插針”,就是在跌勢中找到回調的時間點。用大衆更易懂的話就是,“抄底”。

暴跌的那天下午,價格確有回調。但他沒有,反而又加注。結果是,“下一分鐘”,爆倉了。

故事經由群聊的只言片語傳到了張行舟那邊。

他仍舊是那句話,“見怪不怪”。張行舟說,像王宇這樣的人肯定還會繼續在幣圈待着,想辦法卷土重來。

因爲,比特幣對他們來說,“有癮的”。

“什么都不是”

幣圈常引用一句話,“每個知情人士都需要了解比特幣,因爲它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發展之一”。但從來沒有人在意這句話的主人究竟是誰,也不會深究這句話的真僞。

張行舟把這句話放在公司介紹的PPT尾頁,以“充值信仰”。但他認爲,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抱持信仰。其他的人,不過是裝腔作勢——哪怕是他“崇敬”的偶像們。

張行舟說,“他們”都變了,“賺完錢,就不弄了”。

當時代周報記者試圖聯系張行舟的“偶像”時,李笑來通過助理婉拒了採訪。不過,助理表示,推薦玩家閱讀《讓時間陪你慢慢變富》和《財富的真相》。

這兩本書售價不低,分別爲45元以及58元。有讀者對後者評論說,全書共150頁,“快速過了一遍,讓人明白信心堪比黃金,人人都能白手起家”。

在李笑來們的助推下,比特幣似乎與財富畫上等號。這讓很多人對此上癮。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教授鄧偉在其2017年發表的《比特幣價格泡沫:證據、原因與啓示》提到,“比特幣是金融投機對象”,作爲新穎的投資產品,比特幣的潛在價值的不確定性較大,對投機者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根據《全球比特幣發展研究報告》數據,抽樣人群中,80.77%的比特幣投資者以短期盈利爲目的,僅13.81%的用戶選擇長期持有。

在幣圈裏,造富神話和破產噩夢並行。在財富博弈的舞台上,人性的貪婪和理智各佔一隅。

如今,張行舟選擇了理智的那一邊。原因在於,一方面,比特幣價格在第四次減半之後,挖礦成本提高;另一方面,比特幣漲跌實在太過頻繁和兇狠。

他說,現在有兩個比特幣的世界。一個是外界以爲的,“造富工廠”;另一個則藏在成千上萬個炒客的故事裏,要么賺夠離場,要么血本無歸。

自詡聰明的張行舟以旁觀者的身份,爲依舊喧鬧的幣圈制造氛圍。“那些在幣圈淘金的人,依靠的不是知識和理性,而是對財富的渴望。”

而他要做的是,就是讓投機者們相信財富的實現並不難。他手上有30個滿員的群組,總人數超過1萬人。按照他收取的年費來計算,總收入和他擁有的比特幣價值相等——超過千萬。

符合張行舟判斷的是黃學,他愿意看見和傳頌的,還是那些暴富的神話——哪怕是虧了三十萬。他和賭場中的賭客般,認爲虧掉的總能賺回來,需要的只是運氣。而他,還在等一個見縫插針的機會。

他說自己不會放棄。

但有的人已經一無所有。

王宇曾以爲比特幣成就了自己,“一下子好像擁有了一切”。但當他從一個“大亨”變回一無所有時,才發現,這是一個從零到零的過程,“其實什么都不是。”

不過,他還是忍不住打开炒幣軟件,有時是隔天,有時是隔幾小時。

5月21日,比特幣漲到了今年的最高點——7.1萬美元。王宇想,如果自己有更多本金,撐過大跌,或許就能喫到最後的勝利果實。可現在,他账面的資金顯示,連入場的機會都沒有了。

比特幣的“造富”神話吸引衆多人入場。不過,突如其來的大起大落,再度昭示着這個虛擬世界潛在的巨大風險。

中國政府已明確禁止以比特幣爲首的加密貨幣交易活動。2021年7月,央行曾發布公告稱,廣大消費者應增強風險意識,不參與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活動,不盲目跟風虛擬貨幣相關投機行爲,謹防個人財產及權益受損。

近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發布《關於虛擬貨幣交易炒作的風險提示》,提醒市民增強風險防範意識,謹防成爲非法集資等詐騙活動的受害者。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的張行舟、王宇、黃學爲化名)



標題:比特幣再坐“過山車”,誰在爲瘋狂买單?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061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