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慶·老地名丨大渡口區——一灣渡口的上善之城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5-31 08:56:18 熱度:23

導讀: 簡介 大渡口區位於重慶中心城區西南部,瀕臨長江,東臨巴南,南接江津,西、北面與九龍坡接壤。全域位於兩山(中梁山、銅鑼山)兩江(長江、嘉陵江)之間、外環高速以內,面積103平方千米,人口42.19萬。...

簡介

大渡口區位於重慶中心城區西南部,瀕臨長江,東臨巴南,南接江津,西、北面與九龍坡接壤。全域位於兩山(中梁山、銅鑼山)兩江(長江、嘉陵江)之間、外環高速以內,面積103平方千米,人口42.19萬。

2014年4月,大渡口區被確定爲全國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區。當前大渡口區正圍繞南部人文之城核心區的定位,全力建設長江文化藝術灣區和釣魚嘴音樂半島,聚力打造大數據智能化、大健康生物醫藥、生態環保、新材料、重慶小面等五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公園大渡口,多彩藝術灣”。大渡口區旅遊資源以自然景觀及人文資源爲主,主要有金鰲山、尖石山、大渡口森林公園、大渡口義渡公園、義渡古鎮、堰興剪紙等。

地名由來

據清乾隆《巴縣志卷二·建置》記載,“大渡口縣西四十裏,爲智二甲米口。”清道光年間巴縣馬王鄉士紳捐資在此設義渡。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巴縣知縣在長江北岸馬桑溪設官方義渡,免費搭載過江民衆。此處江寬水緩,過江人衆,渡口規模爲沿江數十裏之首,人稱“大渡口”,大渡口由此得名。1965年成立重慶市大渡口工業區人民委員會,駐地新山村。1968年10月,成立重慶市大渡口區革命委員會,大渡口工業區改稱大渡口區。

地名趣談

大渡口有悠久深厚的文化歷史。一把手斧將大渡口的歷史回溯至100萬年前,那時大渡口長江沿岸已經是人類繁衍之地;龜亭山遺址讓我們看見了古巴國貿易的繁榮;往來於長江兩岸的義渡善舉帶動了一批義渡口紛紛湧現;忠肝義膽的豪邁氣概在抗日战爭中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示。大渡口,曾是“十裏鋼城”,因重鋼而設,與重鋼共榮。2011年9月,隨着重鋼最後一爐火熄滅,重鋼環保搬遷工作啓動,大渡口也正式迎來綠色發展轉型的蝶變。一個面貌一新的大渡口正向我們闊步走來。

北渡口

大渡口和義渡口

北渡口、大渡口和義渡口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即今天的義渡口。200多年前,大渡口長江北岸有一個地方,因爲種了很多馬桑樹而得名馬桑溪,因爲馬桑溪這裏“江寬水緩,過江人衆,爲沿江數十裏各渡口之首”,故在此設了一個渡口,又因爲在長江之北,故被稱爲北渡口。馬桑溪還有一條大路經楊家坪至重慶府,日久天長,北大渡口人煙集聚,餐館、旅棧之類商業興盛一時,成爲沿江數十裏渡口之首,故名大渡口,村落爲大渡村。

展开全文

後來馬王鄉一個鄉紳捐出一筆錢买了兩艘船,僱人在馬桑溪免費拉大家渡河,馬桑溪義渡之名开始傳开。清光緒年間,九宮廟搞了廟會募捐,修橋補路後剩余了一些錢財,當時的巴縣正堂張判將剩下的錢財买了一艘船,僱了一名船夫,於1899年3月12日,在馬桑溪正式設立官方義渡。周圍鄉民們自發在渡口岸邊修建了涼亭、安放了石凳。馬桑溪義渡從最初一個人的義舉,演變成了衆人的義舉。一個“義”字,讓馬桑溪渡口具有了獨特的歷史淵源與文化遺存。如今,義渡公園一塊自然山石上刻着的“古道熱腸”四個大字,正是義渡精神的內涵闡釋。

1938年,抗日战爭全面爆發後的第二年,隨着東部城市的相繼淪陷,爲了保存民族工業的實力,中國的重工業被迫西遷,由宜昌水路運到重慶。說到物資和人員由宜昌西遷重慶的“宜昌大撤退”,就不得不提盧作孚和他的民生輪船公司。當時一邊是日本軍隊的狂轟濫炸,一邊是等待撤退的大量人員和設備,時間緊迫。盧作孚集中公司所有的船只,親自指揮運輸,且只收取低廉的運費,兵工器材每噸只收運費30元到37元,其他公物只收40余元,民間器材只收60余元到80余元。而外國輪船只運送,每噸運費要收300元到400元。民生公司在整個抗战期間也付出了沉重代價:116名員工英勇犧牲,76名員工傷殘,16艘輪船被炸沉炸毀,公司嚴重虧損。有人說西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靠一個國家的力量、一個軍事機構的指揮來完成的,而中國的宜昌大撤退,是由一個實業家指揮完成的,在中外战爭史上,只此一例。

漢陽鋼鐵廠的設備由盧作孚的民生輪船公司從宜昌艱難運往大渡口馬桑溪碼頭,在這裏上岸,並組建大渡口鋼鐵廠,大渡口鋼鐵廠即重慶鋼鐵廠的前身。漢陽鋼鐵廠遷至大渡口之後,國民政府對渡口實行軍事管制,切斷了渡口的出入要道,渡口成爲軍事工業重地,客商來往因此中斷。爲滿足兩岸人民往來需要,政府將商渡口遷到魚跳巖。

如今,站在義渡公園義渡廣場的懸崖邊環顧四周,古老的長江水波瀾不興,偶爾還有一列綠皮火車轟鳴通過,馬桑溪大橋上的汽車風馳電掣般飛奔。這個曾經以義渡聞名的古鎮,重新喚起人們心中對“義”的懷念和追思。

九宮廟

九宮廟爲什么沒有廟

九宮廟,位於大渡口區九宮廟街道,但是現在九宮廟周圍沒有一座廟,那么九宮廟以前有沒有廟呢?答案是肯定的,九宮廟以前是有廟的,而且香火旺盛,四面八方的信衆都來此敬奉菩薩,以求平安。

據一本手抄的《巴縣志》雲,“城西南三十裏,智裏四甲,高四十丈,懸崖嵌空有九石,形似龜,四時常潤,如欲行狀,乃修真武殿壓之”。乃取名“九龜廟”。清末改爲九宮廟,又名靈巖寺,取神龜顯靈之意。

由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九宮廟”廟下面是懸崖,懸崖上有九塊像烏龜一樣的石頭,一年四季都是溼潤的,看起來像烏龜馬上就要行走離开的樣子,於是就修了真武殿壓在上面,取名“九龜廟”。清末改名爲“九宮廟”。

九宮廟一殘碑記載:“九宮廟因設廟會,修橋補路所余金銀租米,屢生弊端。巴縣正堂張判用所剩財物,購船一只,僱船夫一人,以食米一鬥五、工資錢六十文,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十二日正式義渡。”從這段文字可以確定清末九宮廟的確存在,而且已經從九龜廟改名爲了九宮廟。

但是對於九宮廟或者九龜廟得名的原因,民間老百姓對改名卻有自己的解釋。九龜廟以前叫靈巖寺,有一天從大雄寶殿旁的院牆側門爬進來了九只烏龜,它們爬到大殿基石處就不走了。把它們拿挪到其他地方,第二天它們還是會回到大殿基石那裏。即使到了白天,寺廟裏人來人往,喧囂之聲不止,這九只烏龜也不會離开寺廟半步。見這些烏龜如此執着,寺廟的僧人也不再驅趕烏龜,而是把烏龜喂養起來。住寺長老和尚和大家一商量,就正式改名爲九龜廟。至於九龜廟爲什么又改成九宮廟或許和道教有關。漢代徐岳《術數記遺》寫道:“九宮算,五行參數,猶如循環。”還有我們經常說到的“九宮十八廟”等也許都與此有相同的含義。九龜廟由寺廟變成道觀也有可能。

九龜廟香火旺盛的景象,延續了很多年,直到抗日战爭全面爆發。重慶成了陪都後,漢陽兵工廠遷廠於九龜廟山崖背面,山崖周圍住房極少,兵工廠又實行軍事管制,因此九龜廟成了國民黨駐軍的所在地。九龜廟駐了國民黨軍隊以後,原廟裏的和尚都到朝陽寺去了,香火自然也就熄滅了。

解放战爭快要結束時,九龜廟的國民黨軍隊也離开了,這時廟內住着兩個和尚,但是香火沒有以前旺,他們只是勉強守着寺廟。60年代因規劃建設,九宮廟被拆除,退出了歷史舞台,從此九宮廟寺廟就不復存在了,只有地名而不見其廟。

馬王場

歷史從一柄手斧开始

1987年文物專家在馬王場遺址出土了一柄彌足珍貴的手斧。手斧兩面加工,刃部規整鋒利,功能以砍砸挖掘爲主。2013年,通過國際公認最權威、最精確的土壤年代檢測分析,得出這把手斧產生於距今約100萬~80萬年前,是舊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的。目前看來,這柄手斧是中心城區考古發現時間最早的物件,說明大渡口這一帶是重慶中心城區域內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以前重慶人坐火車到成都的路上,在距離小南海車站不遠的江中,有一個小小的島,叫龜亭山。龜亭山上遊不遠處有個回水沱,叫白沙沱。這裏就是战國時期古巴人立市的“龜亭北岸”集市。1954年春,在銅罐驛冬筍壩發現了共81座墓葬群,出土了战國時期巴人墓葬船棺和青銅矛、青銅劍、青銅鏃等。可見古代江州沿長江地帶不僅是巴國交通的重要江段,也是巴國先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地帶。

在大渡口區跳磴鎮,有座金鰲山,因山形如鰲龜臥於長江江隈而得名。金鰲山上有一座金鰲寺,相傳用寺裏的井水磨墨寫字,便可以中狀元。明清時期,方圓百裏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紛至沓來,用寺裏井水磨墨寫字,希望能夠考出好成績。明末清初的巴縣(今重慶城區)舉人劉道开就住在金鰲寺附近。他曾爲金鰲寺題詩“古寺藏山凹,到門方始知”。

清光緒年間,士紳於長江之北設義渡,擺渡過往百姓,不取分文。其規模恢弘,位居沿江數十裏渡口之首,過往船只齊駁於此,史稱大渡口。如今,來到大渡口義渡古鎮,仍然可以看見馬桑溪遺址和馬桑溪渡口(即義渡)遺址。纖繩磨過的痕跡、拴繩子的柱洞,還留在礁石上。

抗战時期,漢陽鐵廠西遷至大渡口,這就是重慶鋼鐵廠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後,重慶鋼鐵廠軋出新中國第一根自己生產的鋼軌,全中國只有重鋼有生產鋼軌的能力,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就是使用的這批鋼軌。而“義渡”又將源源不斷的鋼材,輸送到祖國四面八方。

今天在大渡口重慶工業博物館中,那些凝聚着人們心血的歷史記憶被妥善保存,如今大渡口正以大氣开放的姿態揚帆遠行。

責編:楊 利

校對:舒 軒 段美汐

編輯:肖婭楠

供稿:區劃地名處、大渡口區民政局

版權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爲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標題:新重慶·老地名丨大渡口區——一灣渡口的上善之城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926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熱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