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與敦煌齊名 吐魯番這個千佛洞裏全是寶藏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5-22 00:59:24 熱度:11

導讀: 新疆博物館有對文創“明星”——“小智”和“小慧”,它們身着紅襖,外型呆萌可愛,深受遊客喜愛。這一系列文創,取材於柏孜克裏克千佛洞遺址第20窟壁畫中的高昌供養人形象。而這幅壁畫的高清圖片,就陳列於新疆...

新疆博物館有對文創“明星”——“小智”和“小慧”,它們身着紅襖,外型呆萌可愛,深受遊客喜愛。這一系列文創,取材於柏孜克裏克千佛洞遺址第20窟壁畫中的高昌供養人形象。而這幅壁畫的高清圖片,就陳列於新疆博物館二樓的歷史文物展廳,壁畫中的高昌供養人峨冠博帶,雍容華貴,看上去高冷又嚴肅,與“小智”“小慧”反差強烈。

取材於第20窟壁畫中高昌供養人形象的“小智”“小慧”文創玩偶。圖片由新疆博物館文創部提供

取材於第20窟壁畫中高昌供養人形象的“小智”“小慧”冰箱貼。圖片由新疆博物館文創部提供

柏孜克裏克千佛洞遺址位於吐魯番市區東北約40公裏的火焰山峽谷中,與龜茲石窟、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以及印度的阿旃陀石窟齊名。它是高昌回鶻時期的王家寺院,也是世界佛教石窟藝術的瑰寶。

該千佛洞營建於木頭河西岸一側的斷崖上。沿着崖體台階往下走,可以看見大大小小的洞窟錯落有致分布於崖體。“洞窟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爲佛塔區,中層爲禮佛區,下層爲生活區。目前,對外开放的洞窟主要是中層的禮佛區。”吐魯番博物館講解員熱孜瓦古麗·依拉音說,遺址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2個。這些帶有壁畫的洞窟,90%以上都屬於高昌回鶻時期,“這裏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

展开全文

陳列於新疆博物館展廳中的柏孜克裏克千佛洞遺址第20窟壁畫圖片形象。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趙梅攝

走進第20窟,這是一處主室呈方形的洞窟,面積不大,中間爲穹窿頂,兩側有狹窄的回廊。洞窟中壁畫大多已被國外探險隊切割運走,然而,透過殘留的精美壁畫和切割部位放置的復原圖,依舊能讓人想象過去僧侶雲集的繁華景象。熱孜瓦古麗·依拉音說,從壁畫中人物形象來看,當時的高昌回鶻人深受中原文化影響。

吐魯番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愛峰介紹說,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开鑿於麴氏高昌時期(公元499至公元640年),在唐西州時期名叫“寧戎寺”或“寧戎窟寺”,是新疆地區重要的佛寺中心。

回鶻隋唐時稱 “回紇”。公元744年,唐朝與漠北回紇等聯手平定了後突厥汗國,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因功被冊封爲懷仁可汗,在漠北建立回紇汗國。公元788年,回紇上書唐朝,自請改爲“回鶻”。

新疆博物館展廳中的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壁畫影像展示區。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趙梅攝

公元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攻破,回鶻人除一部分遷入中原外,其中一支遷往吐魯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薩爾地區,於公元866年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繼承了唐代西州一整套行政管理體制,並將柏孜克裏克千佛洞作爲王家寺院,繼續沿用唐朝時期的“寧戎寺”名稱。

宋代,高昌回鶻經常赴中原朝貢。13世紀初,藏傳佛教开始傳入吐魯番。13世紀末,高昌回鶻王室東遷甘肅永昌,柏孜克裏克千佛洞衰落爲民間寺院。

第20窟佛本行經變·受決定記品壁畫。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趙梅攝

新疆博物館中的柏孜克裏克千佛洞中壁畫圖片展示。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趙梅攝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德、英、日等國探險隊伍進入吐魯番,以考古爲名,掠奪了大量的壁畫和文物。柏孜克裏克千佛洞中大量壁畫被探險隊切割下來,分批運往國外。目前,這些壁畫分別藏於德、俄、英、日、韓等國家的博物館中。

1980年至1981年,考古工作者對柏孜克裏克石窟進行了發掘清理,出土了佛塑像、絲織品、紙制品繪畫、木構件等大量文物。尤其是出土的800余件文書內容極爲豐富,包括漢文、回鶻文、粟特文、西夏文和婆羅謎文,既有宗教文書,也有儒家典籍、史籍和官私文書等。

今年4月,記者隨青年學者考察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趙梅攝

“吐魯番位於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伴隨着經貿往來,多元文化在此交流融合。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壁畫融匯了龜茲和中原壁畫風格,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點的回鶻風格壁畫。”陳愛峰說,千佛洞壁畫所呈現的多民族風格,以及其出土的多民族文化遺存,均充分表明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的地區。而其呈現出的宗教中國化特點,也反映出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標題:文化中國行丨與敦煌齊名 吐魯番這個千佛洞裏全是寶藏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766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