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驚訝於義烏是美食之都,外國餐廳的老板們只覺得你沒見過世面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5-16 08:57:04 熱度:9

導讀: 號稱“买全球、賣全球”的浙江義烏,如今或許還要再加上一個“喫全球”。剛剛過去的這個“五一”假期,“世界小商品之都”成了火遍全網的“世界美食之都”。 根據義烏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公布的數據,今年“五...

號稱“买全球、賣全球”的浙江義烏,如今或許還要再加上一個“喫全球”。剛剛過去的這個“五一”假期,“世界小商品之都”成了火遍全網的“世界美食之都”。

根據義烏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公布的數據,今年“五一”假期,義烏共計接待遊客145.78萬人次,與2023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1.95%。過夜遊客平均停留時間1.36夜,位居金華市第一。

義烏因市場而興,傳統認知中的旅遊資源着實談不上富集。此番讓國內遊客競相湧入這座縣級市的一大重要原因,是這裏林立的外國餐廳。從阿拉伯的烤肉到南亞的咖喱,從非洲的果汁到中東的抓飯……人們猛然發現,一如在義烏市場這片小商品的汪洋大海中總能找到心儀的產品,走在義烏街頭,同樣“只有想不到,沒有喫不到”。

各路“喫貨”們在大啖異國美食的同時擊節稱嘆:義烏這么“好喫”,你們怎么不早說!然而,看着這些仿佛發現新大陸般興奮的外來遊客,本地人和常年往來於此的中外客商卻覺得莫名其妙:義烏,不是一直都這么“好喫”嗎?

畢竟,在義烏,這些外國人开設的外國餐廳早已成爲這座城市的一部分。以至於那些做餐飲生意的外國老板,說普通話時多少都帶點浙江口音。

展开全文

貝迪餐廳老板穆罕奈德。 受訪者供圖

辛巴達去了義烏

一張“五一”期間流傳甚廣的照片上,餐廳排號單上的號碼已經到了四位數,“前面有320桌”的文字提示字體雖小,卻最爲惹眼。穆罕奈德從手機裏翻出這張照片展示給記者,頗爲自豪地說:“這張照片上的,就是我們家。”

不知穆罕奈德是否有意,但這句話的確不失爲一個巧妙的雙關語。他經營的餐廳叫作“貝迪”,在阿拉伯語中正是“我家”的意思。

2002年,24歲的穆罕奈德從祖國約旦來到中國。他的第一站是廣州,在叔叔經營的餐廳裏幫忙打下手。叔叔的餐廳生意非常好,年輕氣盛的穆罕奈德看在眼裏,不免心思活絡,逐漸有了“單飛”的想法。然而,在大城市裏做餐廳生意成本不菲,“下沉”到小城市又很難有市場。思前想後,穆罕奈德的創業路遲遲沒能正式起步。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裏,辛巴達總能從身邊人那裏獲知關於藏寶地的傳聞,繼而踏上冒險之旅。爲穆罕奈德帶來消息的則是餐廳的一位常客,來自也門的商人穆德。他向穆罕奈德描繪了一座位於浙江、名喚義烏的小城,那裏貿易興盛、客商雲集,可以輕松找到任何需要的商品,遍地都是機遇。

上世紀90年代,穆德曾經在上海留學。2000年,他重回中國,在廣東做外貿生意。爲了選品備貨,穆德時常往義烏跑。久而久之,他逐漸意識到,這座小縣城未來很有可能成爲中國的又一座外貿重鎮——至於他後來在義烏开起了公司、他的兒子作爲演員參演了《愛情神話》,那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聽從穆德的建議,穆罕奈德前往義烏考察。他發現,若論繁華和現代化程度,眼前的這座浙江小城比之廣州相去甚遠,但是友人所說的機遇的確存在:恰逢中國加入WTO不久,大批海外客商开始湧入義烏淘金。2002年10月,義烏國際商貿城正式投入運營,標志着義烏小商品貿易完成了從傳統集散型市場向現代化國際市場的轉型。更具規模的市場自然招引來了更多的外國客商,“世界小商品之都”初見雛形。穆罕奈德當即決定,要把餐廳开在這裏。

在距離國際商貿城不遠的稠州北路上,穆罕奈德开出了當地第一家外國餐廳MAEEDA。餐廳與叔叔开在廣州的那家店同名,相當於在義烏的分店。

身在異國他鄉,卻能喫到正宗的家鄉味道,這家義烏僅有的外國餐廳自然就成了海外客商們來到義烏後,除了市場之外必到的“打卡點”。在這裏,商人們不僅能一解舌尖上的鄉愁,也彼此互通有無,交流市場信息。與此同時,也果然如穆德所料,隨着義烏“世界超市”的名頭漸響,更多來中國採購的客商將目光投向了義烏,穆罕奈德的生意很快就越做越大。

義烏街頭,外國餐廳隨處可見。 於量 攝

以MAEEDA爲原點,更多外國餐廳在義烏次第开張,並且逐漸形成了後來的阿拉伯街、印度街、韓國街。穆罕奈德也在2004年自立門戶,在稠州北路的另一頭开出了真正屬於自己的餐廳,也就是如今義烏頭號網紅餐廳“貝迪”的前身。至於當年MAEEDA餐廳的所在地,現在則是另一位也門商人在經營。

當年MAEEDA餐廳的所在地,被老板阿裏夫命名爲辛巴達。

他們不敢進來

同樣是從廣州起步,同樣是幫朋友經營餐廳,同樣打算自立門戶……2003年,尼泊爾人比沙爾拿着和穆罕奈德幾乎一模一樣的劇本來到了中國。但是比沙爾直到2011年才和自己的中國妻子許曼蘭一道第一次來到義烏。彼時,義烏城北路一帶的“印度街”已初見規模,印度餐廳和尼泊爾餐廳一家挨着一家,一到飯點,滿街咖喱飄香。

沿街的鋪面已經全部租出去了。肩並肩的餐廳,看起來生意都不錯。比沙爾和許曼蘭不愿放棄,最終退而求其次,租下一個面積不過50平方米的後排鋪面。於是,這對跨國夫妻的餐廳在義烏正式开張,餐廳定名爲鈮薩邇。

鈮薩邇餐廳老店。 受訪者供圖

“差不多就是從這張桌子到那邊吧台,最多只能放7張小桌子。”坐在2022年才盤下來的新店面裏,許曼蘭一邊用手比畫着,一邊向記者講解老店的大小。許曼蘭是潮汕人,和比沙爾在廣州相識。2008年,兩人步入婚姻殿堂。許曼蘭性格熱情,說話語速極快,襯得身邊的比沙爾稍稍有些木訥。

雖然在採訪過程中並不怎么能插得上話,但是比沙爾始終面帶微笑,看着身邊口若懸河的妻子。夫妻二人偶爾四目相接,眼神溫柔。

印度是義烏出口第二大目的國,印度商人在義烏素來活躍,疫情前入境人數位列前五。最高峰時,常駐義烏的印度客商有2000余人,在當地开設了近500家貿易公司。作爲中印兩國的鄰國,尼泊爾與義烏的生意往來同樣密切,每年前來義烏的尼泊爾客商超過6000人次。2023年,義烏和尼泊爾進出口貿易額達4.15億元。

如此大背景下,作爲後來者的比沙爾和許曼蘭,生意也不輸沿街的同行。鈮薩邇餐廳主打印度菜和尼泊爾菜,按照許曼蘭的說法,在義烏能同時做這兩種菜系且全都做得地道正宗的餐廳只此一家,再無分號。即便市口不好,店面也不夠氣派,依然吸引了不少食客。鈮薩邇逐漸成了“印度街”上的明星餐廳,就連尼泊爾經濟部長和駐華大使也都曾慕名來訪。

餐廳生意順風順水,許曼蘭卻漸漸發現了問題。光顧自家餐廳的,始終都是印度、尼泊爾等國的客商;偶有國內顧客進店,也大多是市場裏的商戶,請來自這些國家的合作夥伴喫飯談生意的。

鈮薩邇餐廳。 於量 攝

穆罕奈德也曾有過同樣的感受。正式“單飛”後,他的新餐廳營業面積比當年的MAEEDA大了將近一倍,樓上樓下總計兩層。餐廳裏,顧客每天還是絡繹不絕,卻很難坐滿。這也難怪,來義烏的外國客商終歸有限,而義烏的外國餐廳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越开越多。开門做生意,穆罕奈德希望能有更多中國面孔走進自己的餐廳——不僅僅是市場裏那些做外貿生意的人,更要有生活在這裏的本地人。

“我發現,他們都不敢進來。”穆罕奈德說。

對於开在家門口的外國餐廳,即便是早已習慣了老外滿街跑的義烏人,多少也還是有些好奇的。然而,面對滿屋子操着外語的外國客人和幾乎不會說中文的服務員,以及就算對着圖片也看不出個道道的菜單,這份好奇心往往會被迅速消解。

於是,“只有外國客商才會去外國餐廳”成了潛意識裏的共識。從一定程度上講,這的確是事實。畢竟穆罕奈德當年在義烏开餐廳的初衷,就是爲那些身在異國的外國客商提供一個能夠喫到家鄉味道的食堂。

辛巴達餐廳的也門傳統菜品。 於量 攝

辛巴達餐廳的老板阿裏夫告訴記者,前來義烏採購的客商習慣於快進快出。對於生意人,時間就是金錢,爲了最大化採購效率,他們有時連午飯都顧不上。另外,考慮到宗教信仰問題,早年間甚至有採購商自帶幹糧,在選品找貨的間隙,就地解決溫飽問題。而當市場打烊,一天的採購任務完成後,他們也更傾向於去本國同胞开設的餐廳,喫自己最熟悉的食物。

“他們當然也想試試中國菜,但是他們有生意要忙,不能把太多時間花在喫飯這件事情上。對於他們來說,這樣做太奢侈了。”阿裏夫指指記者,“但你們不一樣。我們的飯店就开在你們生活的城市裏,开在你們的家門口,我們歡迎你們,你們應該進來嘗嘗。”

“我們的菜,好喫!”阿裏夫一邊說着,一邊比了比大拇指。

比沙爾、許曼蘭夫婦。 受訪者供圖

我們家就是地標

在義烏,“老板娘”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義烏人有共識,無論是在商貿城裏做外貿,還是在街邊开小飯館、煙紙店,只要有個能幹的老板娘盯着鋪面,那么這家店的生意必定不會差。

許曼蘭就是這樣一個能幹的老板娘。和丈夫在餐飲行業一路摸爬滾打,許曼蘭很快就想明白了一件事:做餐飲就是做餐飲,和做的是什么地方的菜無關,最重要的永遠都是口味和服務。用她的話說,就算是和丈夫一起賣麻辣燙,她也照樣行。對於自家餐廳的口味,她頗有自信。爲了保證菜品原汁原味,店裏用的面粉和香料都是從印度進口的;尼泊爾菜和印度菜在後廚也有兩套班底各自負責,烹飪方式力求還原當地傳統做法。

相比大城市裏那些經過改良的南亞風格餐廳,許曼蘭沒有在口味上做過多妥協。“食堂”的屬性擺在這裏,她和丈夫始終還是要照顧好“基本盤”。但是她相信,這並不意味着“中國胃”就沒法被爭取。

許曼蘭堅持,要在服務上下足功夫。國內顧客進店,她第一時間親自上陣接待,打开菜單逐一講解:“我會告訴客人,這幾道菜比較符合咱們的口味,可以放心點;這幾道菜咱們肯定喫不慣,千萬不要點。”

“幹淨又衛生”的脆球。 於量 攝

偶爾也有人揣着獵奇的心理甚至偏見來到店裏,許曼蘭一樣熱情招待。前兩年,某位知名視頻博主帶火了印度的街邊小喫“瑪莎拉脆球”,一句帶着反諷意味的“幹淨又衛生”成了網絡熱梗。遇到有人點名要喫“幹淨又衛生”,許曼蘭總是要提前給對方打好預防針,提醒瑪莎拉這種印度傳統香料的味道未必人人都能接受。待到菜品上了桌,許曼蘭還要現場教學,告訴顧客配上哪種蘸料更易入口,順勢再推薦幾道口味不那么刺激的菜品。

“不管你是不是衝着獵奇來的,我最終都要用味道和服務徵服你。”許曼蘭說。

疫情期間,鈮薩邇餐廳的生意大受打擊,甚至一度連續數月收入掛零。困境之下,比沙爾和許曼蘭奮力自救,又是做外賣又是做團購,最終不僅成功挺了過來,還在2022年盤下了沿街的新店面,經營規模逆勢擴大,又一次成了“印度街”上的明星。

穆罕奈德則是把互聯網那一套給徹底玩明白了。他每天都要留出時間,瀏覽同城生活類App上用戶對於自家餐廳的點評,逐一記錄並加以改進。在他看來,這些是顧客最真實的反應。作爲餐廳老板,這些意見“不能不管”:“有的人覺得太辣了,有的人覺得太鹹了,用中國的成語來說,這叫衆口難調。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去調整口味,盡可能讓更多的人滿意。”

對於宣傳,穆罕奈德也很是重視。短視頻大熱,穆罕奈德便順勢爲餐廳开設了抖音账號,不僅每日更新,還請來各路探店博主爲自己“帶貨”。最近,他又研究起了怎樣通過小紅書,試圖給消費者“種草”。

貝迪餐廳。 於量 攝

爲了滿足國內顧客挑剔的味蕾,穆罕奈德在口味上也下了大力氣。他要求餐廳每年都要推出新菜品,不斷充實餐廳菜單。目前餐廳的菜單上已經有300多種菜品,涵蓋阿拉伯多個國家的標志性美食。與此同時,貝迪餐廳的經營規模也一擴再擴。去年末,4樓餐廳正式啓用,員工多達130余名。

穆罕奈德告訴記者,如今貝迪餐廳的顧客構成已然倒掛,國內顧客佔八成,採購商反而成了店裏的少數派。今年“五一”假期誇張的大客流雖然讓他也驚嘆不已,但穆罕奈德卻說自己並不覺得意外。在義烏經營餐廳20多年,他覺得這家以“我家”命名的餐廳和自己的生命一樣,已經徹底融入了這座城市,成了生活在這座城市、往來於這座城市的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覺得,我們家現在就是義烏的地標之一。”穆罕奈德笑着說,不知這是否又是一句有意的雙關語。



標題:當你驚訝於義烏是美食之都,外國餐廳的老板們只覺得你沒見過世面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669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