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徐匯喝咖啡 | 從武康路到徐匯濱江,一條街區的興衰就像一個人的成長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5-02 08:56:29 熱度:11

導讀: 【編者按】上海,擁有超9500家咖啡館,是一座世界咖啡之都。今年,“上海咖啡文化周”升級爲“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於5月1日啓幕,作爲推動對外交流的文化平台,融合更多元的消費場景。 在上海,咖啡融入...

【編者按】上海,擁有超9500家咖啡館,是一座世界咖啡之都。今年,“上海咖啡文化周”升級爲“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於5月1日啓幕,作爲推動對外交流的文化平台,融合更多元的消費場景。

在上海,咖啡融入每個角落,融入每種生活——可以是國際的,也可以是本土的;可以在科技園,也可以在鄉村;可以承載歷史記憶和海派文化,也可以面向未來激活創新動能。在上海各區,我們品味一杯杯獨特的咖啡,品味這座城市的多元精彩——

1

十幾年前,我在天平路上的南洋模範中學念高中,放學後大部分人出門都右拐往徐家匯方向。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左拐走兩三分鐘,就是現在鼎鼎大名的武康大樓和武康路。

那個年代,老麥咖啡剛來武康大樓底下开店,武康庭門口的皮爺咖啡甚至還沒進入中國。興國路武康路路口三角花園的星巴克倒是在了,但周邊最有名的跟“喫”有關的還得是賣本幫菜的老吉士,還有辣肉面。

高中生即便去星巴克“奢侈一把”,喝的也是抹茶星冰樂等“小甜水”,距離冰美式成爲時尚單品還有十好幾年。上海世博會前那幾年,武康路附近的高中生對咖啡因的攝取主要來自雀巢、麥斯威爾這些快消品牌,大家一邊津津有味地灌下速溶咖啡,一邊做着跟埃塞俄比亞咖啡豆種植有關的完形填空,全然不知爲了迎接世博會的到來,學校附近這條“永不拓寬”的老馬路,已率先开始了城市更新。

經常跟我們學校名字搞混的另一所高中——南洋中學,位於龍華中路,如今已被西岸金融城環繞。但十幾年前,我坐在南洋中學的教室參加科技英語競賽時,窗外的江面、船舶,還有對岸浦東時隱時現的後灘農村,對當時的我來說都很新鮮。

展开全文

武康庭 Peet's Coffee 舒抒 攝

高中畢業幾年後,我又來到這片有船塢、江水的地方,當時它已經有了一個新名字——西岸。那一年的西岸音樂節,現場小喫攤除了賣爆米花、可樂和烤腸,也开始賣起了咖啡。那是2014年的上海,距離武康路成爲“網紅街區”還有兩三年,距離徐匯濱江成爲人們休闲、看展、遛娃遛狗的高人氣开放空間,還有更“久遠”的時間。

咖啡這個東西,此時开始變得像Coco、一點點奶茶那樣,日常了起來。

2

再後來我成爲了一名記者,开始天天混跡在我的“老家”徐匯。

突然有一天,仿佛一夜之間,武康路搖身一變成了“頂流”,“網紅店們”跟人流一樣來了又走。

被稱爲武康路“網紅咖啡鼻祖”的老麥咖啡武康大樓店堅挺至今,創始人“老麥”劉仁和在去年一場論壇上回憶,他“體感”是2018-2019年這一年,突然間武康大樓周圍冒出來七八家咖啡館,熱鬧但也競爭激烈,不過總體來說“是好事,因爲消費就是要扎堆、要集聚”。

在“老麥”2008年第一次在桃江路开咖啡店的年代,爲了營造店裏的氛圍感,他專門到上海各個舊改徵收基地去收“老料”,木地板、地磚、百葉窗都被裝點在他的咖啡店。等到在武康大樓开店時,想到1924年大樓建成之初曾被稱爲“諾曼底公寓”,他還專門去了趟法國諾曼底,不遠萬裏淘來了桌子、咖啡罐,如今都能在老麥咖啡店裏找到。

老麥咖啡武康大樓店 舒抒 攝

咖啡館的开業門檻也可以很低。有店主曾經直言,买台幾萬元甚至大幾千元的咖啡機,跟着抖音、小紅書學幾招,再好學點去Instagram、TikTok上借鑑一些“他山之石”,證照齊全、有錢租房就能开店,哪怕是在競爭激烈的“梧桐區”。

2021年前後,隨着國際品牌盯上“梧桐區”的咖啡館辦活動、开快閃店,“咖啡生意”又有了新氣象。

武康路上第一個跟國際大牌合作开快閃店的咖啡店,店主曾經在周邊經營了20多年服裝生意,幾年前把武康路上的服裝店改建成了咖啡館,但他卻直言,“哪怕現在,也是服裝比咖啡賺錢”。算筆簡單的账:一杯拿鐵售價30元,顧客可能會在店裏坐一兩個小時;賣一件T恤,哪怕只有100元,5分鐘就能完成交易,何況冬裝的單價更高,動輒就超過千元。

但這家店的經營模式卻不具備廣泛的代表性——因爲房子是店主自己的。

“在上海开店如果沒有租金壓力,那幾乎等於沒有壓力”並非一句玩笑話。與之相對的則是資本和熱錢在上海“梧桐區”裏扎堆,咖啡和服裝零售是被投資最多的兩條賽道,它們更常以復合型業態的方式“打包”出現。

一些品牌不計成本以高租金在武康路开店,並不首要指望這家店盈利,而是將此作爲一場品牌營銷,打響知名度,也向潛在投資人證明,“我都在武康路开店了,你還不投我?”

最近,阿瑪尼美妝包下了武康路的买手店LOOKNOW和咖啡店Plusone开設快閃體驗店。去年,同樣的位置,Plusone武康路店還承接過路易威登的快閃活動——對,就是买書送LV帆布袋那次。

說到Plusone咖啡,可能很多人還反應不過來。但看到他們家开店的位置,武康路、安福路、淮海中路襄陽公園,或許就有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家。

LOOKNOW武康路店

Plusone武康路店

我曾經採訪過Plusone的負責人寶尼多次,印象最深的是她說,“沿街开店,尤其在非商業體的臨街面开店,每一個明天都是未知的。”起初,我以爲她只是指上海的天氣,街邊店都得“靠天喫飯”。但當我採訪了Plusone的對門鄰居,安福路上的十年老店Baker and Spice後,Wagas集團區域負責人Rain的話讓寶尼的感嘆有了呼應。

“一條街區的興衰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在某個年齡段會爆發,如果控制得好就會持續上升,但到了八九十歲,身體機能總有下降的一天,但他的精神會像養分一樣延續,轉接到另一個有生命力的個體上。”

在此之前,我曾在一個將近40度的高溫天採訪過一家本土咖啡企業,創始人說希望能在西岸开店、辦活動。幾個月後,品牌的第一家线下店开在了“梧桐區”;又過了幾個月,公司總部落地在了西岸。

你看,流量(注意力)可能會轉移,但一定不會消失。

Gathering集雅咖啡武康路店 舒抒 攝

Birdie Cup Coffee武康路店 舒抒 攝

3

2019年,從事金融地產行業的米奇在BFC外灘金融中心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店。2年後,徐匯濱江西岸智塔的裙樓商業AI PLAZA西岸鳳巢开業,米奇將自己新的咖啡店品牌Buna & Pate开在了下沉式廣場的沿街面,第二家Buna & Pate則开在了去年的“爆款”商場鴻壽坊。

與其說是咖啡店,這更像一家烘焙店,拳頭產品“唱片可頌”是能在小紅書上搜到顧客“自來水”式發帖的“真·網紅”。天氣好時,常有顧客衝着“網紅可頌”买來拍照打卡——順便买兩杯咖啡。

以造型感取勝、主營烘焙的一家店,沒有开在講求顏值、遍地是打卡人群的“梧桐區”,而是在新冒頭的徐匯濱江板塊开出首店,尤其還开在商業體中,每一步似乎都出其不意。

唱片可頌

Buna & Pate 特調咖啡 均 舒抒 攝

但米奇的回答倒有些“穿越迷霧、看透世事”的感覺。“對上班人群來說,咖啡如果是剛需產品,那便利性就是首位,咖啡店最好跟自己的通勤路线重合,其他諸如口味、價格等因素,只要性價比在接受範圍內就行。”

相較在“梧桐區”租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小門面,在徐匯濱江的商場租一個沿街店,價格並不便宜。那爲什么不去“梧桐區”而是來西岸?

“日常的、缺少噱頭的咖啡,在‘梧桐區’肯定少了競爭力,而且那裏的人流量決定了咖啡店必須出餐更快、成本更可控,在產品造型和‘出片率’上更下功夫,才能有更高的利潤。”

米奇對於租金的看法也給了我新的視角。“开店的房租成本,其實就是店家購买的人流量成本,你在電商平台开店,也會有一部分成本投入在引流上。”在鴻壽坊开店就好比“購买”長壽路沿线的人流量,在西岸鳳巢开店就是“預購”徐匯濱江的人氣所帶來的轉化率。

徐匯濱江公共开放空間

4

所以,徐匯濱江的人氣爲咖啡店帶來的轉化率究竟如何?

4月中旬一場徐匯濱江年度工作會上,西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飛宇提供了一組數據:2023年,徐匯濱江全年舉辦130余場活動,公共开放空間吸引遊客570萬人次,“五一”和“十一”的人流量緊隨外灘、陸家嘴,位列全市沿江地區第三。

節假日休闲人群、大型活動到訪人群和日常工作、生活的人群,是組成徐匯濱江近年來高人氣的“鐵三角”。如何針對不同人群的活動範圍和喜好,招引到風格各異、滿足各類人群需求的咖啡店,對徐匯濱江的持續獲客和留客都有着重要影響。

此前,每當有新的產業園區誕生,人們都會提到“星巴克指數”,即以這家國際連鎖咖啡品牌對門店客流、坪效的標准,根據星巴克門店的密度來衡量區域的生活便利性和經濟活躍度。

而今,連鎖咖啡市場已呈現“群雄割據”的態勢。在岸线長11.4公裏、企業總數累計近3800家、樓宇辦公供應量已達142萬平方米的徐匯濱江,“咖啡指數”之高,亦能從側面反映出經濟活躍度。

西岸鳳巢

在有着“垂直硅谷”之稱的西岸智塔,不用走出大樓,一層就有Manner、M Stand、LAVAZZA等咖啡品牌。同在雲錦路上,隔着一條龍耀路隧道的西岸傳媒港,比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先到位的,是地鐵龍耀路站上蓋的星巴克。

上海西岸开發集團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豔介紹,咖啡業態在徐匯濱江片區的布局取決於兩大因素,載體和客群。

一般情況下,由商務樓、商業載體自主招商,咖啡品牌方通常會根據濱江區域不同的客流狀況、空間條件和建築差異來設置門店。在高客流區域尤其是商務區,同一品牌甚至會設置不同主題、規格的門店。西岸集團則會統籌开展咖啡店的經營條件評估和總體規劃。

Manner咖啡徐匯濱江黨群服務中心店

但李豔也提到,目前徐匯濱江咖啡業態的分布尚不夠均勻。在軌交站點、商辦綜合體等客流較大的區域,咖啡店已趨飽和,接下來需要通過更高品質、更有差異化的產品和特點突出的調性來保持消費者的粘性和新鮮感。而在一些新落成的辦公區域,企業遷入後動輒增加數百、上千人的辦公規模,新增咖啡店的數量還跟不上咖啡需求量的增長。

今年4月30日至5月4日,西岸國際咖啡生活節再度舉辦,徐匯濱江還作爲2024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的主會場,於5月1日舉行盛大的开幕式。“咖啡元素”已然同藝術、人工智能一樣,成爲徐匯濱江的一枚新標籤。

上海的“一江一河”建設以及城市更新,能爲這座城市帶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產業新空間,以及能坐下來細品咖啡、慢聊人生的廣闊場域。在徐匯,從武康路到雲錦路,從“梧桐區”到徐匯濱江,咖啡的故事還在延續。



標題:我在徐匯喝咖啡 | 從武康路到徐匯濱江,一條街區的興衰就像一個人的成長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427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