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隨筆:雲南“茶”事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4-15 00:59:02 熱度:12

導讀: 新華社昆明4月14日電(記者王靖雲、林碧鋒)四月的景邁山上,古茶樹又一次吐出翠綠的新芽。茶園裏、山坡上,採茶人在樹林中時隱時現;村寨中,家家戶戶都攤晾着茶葉。 茶農扎約在自家民宿的堂屋裏泡上一壺今年...

新華社昆明4月14日電(記者王靖雲、林碧鋒)四月的景邁山上,古茶樹又一次吐出翠綠的新芽。茶園裏、山坡上,採茶人在樹林中時隱時現;村寨中,家家戶戶都攤晾着茶葉。

茶農扎約在自家民宿的堂屋裏泡上一壺今年的新茶細細品嘗,轉頭看向遠處綿延的群山,享受着難得的愜意時光。

扎約的民宿开在景邁山翁基古寨,三層屋子依山而建,是觀雲海、看日落的好地方。茶是連夜趕制的,制茶前,他先去飯店爲遊客表演。扎約和親戚朋友成立了一個樂隊,時常聚在一起唱唱跳跳,原來主要做直播,如今线下表演更多。

“最近連着三晚都有演出,都是先唱唱歌,然後帶着客人跳本地民族舞,主要是讓大家开心。”扎約笑着說。

2023年,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從那之後,上山遊玩的客人逐漸增多,扎約的“副業”也越幹越忙。

景邁山茶農在古茶林裏採茶(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翁基古寨另一頭的丁字路口、大榕樹下,有一家茶屋,既賣茶飲,又賣咖啡。從上午10點多起,客人絡繹不絕,圍坐在吧台休息聊天。直到天色漸晚,人群才散去,到村口的觀景平台拍日落。

9年前,茶屋的店主老唐因茶上山,以制茶爲主業,後來順便开了這家小店。他說:“那時候,上山的都是茶客,這幾年遊客才多了起來。”

和老唐有類似感慨的,還有家住9公裏外的葉選勞。她在糯崗老寨的村口經營着一家茶店,路過的客人都可以來店裏免費喝茶、歇腳。葉選勞習慣把進山購茶的商客叫作“老板”,把前來採訪的記者、調研的專家稱爲“老師”。

“最早進山的都是老板,後來陸續有很多老師來。”葉選勞說,景邁山申遺成功前兩天,她接待了好幾撥老師。

她的父親在屋檐下制着今年的新茶,不時有客人過來駐足觀望。葉選勞說,家裏的茶主要賣給回頭客,都是老價錢,不會因爲申遺成功漲價賺快錢。

展开全文

遊客在景邁山糯崗古寨品嘗普洱茶飲(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景邁山因茶而興,雲南以茶爲榮。“雲茶”魅力之大,讓很多外鄉人由此愛上雲南、投資雲南、留在雲南。

在臨滄市滄源縣勐董鎮芒擺村,山路蜿蜒,道路兩邊碧綠的茶樹一隴隴排列,沿着山巒起伏。高山茶園和高大的老樹以及林間小鳥、昆蟲和諧共處,每年,在這裏採摘的紅茶直供歐洲主流茶飲公司。

“高山雲霧出好茶”,獨特的氣候和良好的生態爲茶產業帶來新機。因茶而留在雲南的,不僅有大公司。

這是在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拍攝的雲海間的茶園(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四川人劉軍就是爲茶定居昆明,他和妻子在城北住宅區开了一家茶店。平日,他到商業區擺攤推銷。去年,劉軍夫妻參加了南博會、文博會、茶博會等一系列展會。他說效果最好的是南博會,他們受一家茶廠邀請,作爲經銷商代表,在臨滄市的高原特色農業展區爭取到一個攤位。

“南博會人流量大,很多人都來這裏品品茶,喝着順口就可能會买一點。”說起茶葉行情,劉軍很樂觀:“市場越來越成熟,總體越來越正規。”

雲南大理南澗彝族自治縣公郎鎮茶場的茶農在採摘春茶(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適志宏 攝)

據有關部門統計,雲南全省茶園面積795.5萬畝,茶葉產量53.4萬噸,居全國第一位,雲南茶產業綜合產值達1500億,關乎600多萬茶農和千萬從業者的生計。

茶,早已成爲雲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新晉世界文化遺產地普洱景邁山,到作爲“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重要組成部分、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6個雲南茶技茶俗項目;從千年茶馬古道,到新茶人直播帶貨的電商平台,又迎來新一年的春茶季。

惟愿春茶不負人,人亦不負茶。



標題:記者隨筆:雲南“茶”事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074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