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藏》講述了張國華、譚冠三的故事,也講述了我的父親…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3-26 08:54:29 熱度:39

導讀: 觀看《老西藏》有感 鐘建新 2023年歲末,西藏衛視播出特別節目《老西藏》,四集紀錄片《老西藏》拍攝歷時兩年,遍及十一省市,行程上萬裏,記錄前輩從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歷程。看着...

觀看《老西藏》有感

鐘建新

2023年歲末,西藏衛視播出特別節目《老西藏》,四集紀錄片《老西藏》拍攝歷時兩年,遍及十一省市,行程上萬裏,記錄前輩從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進軍西藏,解放西藏的歷程。看着那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凝視一張張前輩的照片,聆聽老前輩回憶進藏的艱難,講述人講述父輩的光輝一生。那些冰天雪地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那些狂風暴雪中缺氧艱難的跋涉,那些缺衣斷糧的日子,那些無數獻出寶貴生命的前輩,記錄片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歷史畫卷,記載着前輩進軍西藏英勇悲壯的徵途。每一集的觀看,都讓我一次一次流下熱淚,讓我無比感動,無比震撼。

紀錄片鏡頭隨着小康姐講述父親十八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領受命令,進軍西藏,解放西藏,完成祖國統一任務時,張國華軍長回復劉鄧首長“一切聽從黨安排”,這是對黨發出的堅定誓言。從此時开始,張國華軍長,譚冠三政委肩負解放西藏的使命,率領十八軍踏上徵途,長路漫漫,十八軍將士用奉獻和犧牲,在高原奏響一首氣勢磅礴的雪域長歌。

領受進軍西藏任務後,張國華軍長決心“背女出徵”,譚冠三政委堅定帶已有身孕的妻子跟大軍西進。軍首長義無反顧,先鋒帶頭作用,堅定進藏的決心,讓十八軍幹部战士鬥志昂揚。樂山十八軍進軍西藏誓師大會,是吹響進軍西藏的衝鋒號,十八軍將士踏上被稱爲生命禁區的西藏險路。

進軍西藏,極端自然環境中沒有路,無數雪山和冰河,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雪山六.七座,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雪山十多座,冰天雪地極度缺氧,战士們背着七八十斤武器裝備,背包幹糧,過冰河時脫下棉褲,穿着短褲,涉過冰河後再穿上棉褲,冰凍的雙腿還沒走暖,前面又是冰河。

展开全文

女兵阿姨涉冰河遇到生理期,冰河上留下了一片鮮紅,令人觸目驚心。一天要過幾條冰河,女兵阿姨們褲子鞋襪溼了一次又一次,只能靠體溫在行軍過程中暖幹。

張國華軍長患有高血壓,譚冠三政委已42歲,是軍首長中歲數最大的。王其梅副政委受過酷刑,兩個膝關節有傷,行軍時腿腫的無法行走,只能用手抓着褲子,左右交替把腿搬着,一步一步往前挪動,邁出的每一步都非常艱難。高反,飢餓,寒冷,病痛,雪盲極度折磨着十八軍將士,十八軍將士就這樣共同爬雪山,涉冰河,風餐露宿,用罕見意志挑战惡劣自然環境。

冷拉山是進藏路上翻越的第十座大山,海拔6000多米,大雪掩蓋着下山的路,探路的战士向雪壑滑下去尋找下山的路,10多分鐘過去沒有鳴槍信號,战友們默默向着滑下去的方向致敬。換個地方探路战士再滑下去,還是沒有鳴槍信號,战友們再次默默向着滑下去的方向致敬。靜默中只有皚皚白雪覆蓋的雪峰和風的呼哮,明知滑下去探路可能是犧牲,可探路的战士們卻一個又一個滑下去尋找下山的路,1個多小時,6位探路战士犧牲在滑下探路的雪山中。部隊用整整兩天時間,翻越這座被十八軍战士鮮血映紅的冷拉山。

進軍路如此的艱難,可軍首長在走,和幹部战士們同樣爬雪山,涉冰河,十八軍將士們共同承受着高反,缺氧,飢餓,疲勞,艱難的在高原跋涉。首長、幹部把自己的馬讓給昏倒的战士,生病的战友,風蕭蕭,雪皚皚、路漫漫、渺無人煙的西進路,留下十八軍將士創造出生命,生存和大部隊超負荷行軍的奇跡。

幾萬進藏大軍,不僅面對極端特殊的自然環境,還要面對極度匱乏的後勤保障。紀錄片中多位十八軍老战士回憶,進軍路上極度缺糧,飢餓伴隨着將士們。可到喫飯時,幹部,黨員都借故離开,每一級幹部都這樣,哪怕是最後無糧可喫的“四眼糊糊”,一直堅持着喫飯順序是病號先喫,老弱战士喫,战士喫,黨員喫,幹部喫,這是多么巨大的鼓舞力量。

楊齊康大哥講述父親52師154團楊軍政委,在樂山十八軍進藏誓師大會上振臂高呼口號,鼓舞战士們進軍西藏的高昂鬥志。18軍進藏北路先遣部隊154團,於1950年3月29日,在以吳忠師長爲首的52師前指指揮下,從樂山出發,揭开向西藏進軍的序幕。北路先遣隊物資全靠人背馬馱,冰天雪地行軍,極度缺氧,可師首長,團首長身先士卒,和幹部战士一起爬山,一起承受強烈高反,幹部,黨員起帶頭作用一直走在前。北路先遣部隊用勇氣,硬氣走到西藏,並於50年10月6日搶渡金沙江參加昌都战役。51年10月26日154團代表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進入拉薩舉行隆重的入城式。1952年7月6日,從樂山出發的154團,歷時兩年四個月,行程2500公裏,終於走到西藏邊陲重鎮亞東,兩年多高原負重行軍打仗,忍飢挨餓,這需要多么堅定的信念和意志,這是讓世人驚嘆的進藏部隊。重任在肩,一次次挑战極限,讓楊軍伯伯身患疾病,去世時才39歲,英年早逝,怎不讓我們潸然淚下,心痛萬分。

修築康藏公路,是十八軍將士的又一壯舉。紀錄片中播出沉封的歷史影像(战勝怒江天險),再現當年築路的艱難。沒有水文地質資料,高寒缺氧,寒風刺骨,簡陋的工具,鐵錘、鋼釺、鐵鎬、鐵鍬、雷管、引线、麻繩就是築路全部工具。勇士們把粗繩一頭系在山頂,另一頭拴在自己腰上,懸空着身體用鐵錘,鋼釺打炮眼,腳下是奔騰咆哮的江水,頭頂是不斷地山石滾落,築路勇士不斷和雪山,激流,凍土、泥石流,塌方博弈。正在老虎嘴施工的战士們,當整個石崖塌陷進江水中,築路英雄們就這樣連人帶工具瞬間被巨浪卷走吞沒。山垂首,雲嗚咽,築路英雄們用壯麗的青春,寶貴的生命,修築完成彩虹般的康藏公路。路是有魂的,每個公裏路基下都安葬着一位英雄,十八軍將士貢獻是史無前例的。

《老西藏》紀錄片中多位十八軍老战士回憶張國華軍長,譚冠三政委以鋼鐵般的意志,率領十八軍克服重重困難,進軍西藏,解放西藏,保衛西藏,建設西藏的艱難歲月。幾萬十八軍前輩,肩負共同的任務,心懷共同的信念,經歷共同艱難,用罕見的耐力和意志,走到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實現了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的錚錚誓言。十八軍,一個響亮永不磨滅的番號,十八軍將士的豐功偉績定會被永遠銘記。

慕雅峰大哥講述父親慕生忠率十八軍獨立支隊,從青海西寧出發,穿越青藏高原,同樣經歷高海拔,極度寒冷,缺氧飢餓,無路可走,犧牲了很多战友,獨立支隊的老战士,用筆記下犧牲战友的名字,烈士的犧牲和青藏线進軍西藏的艱難,是獨立支隊老战士抹不去的記憶。翻越唐古拉山,風大雪大,鳥到山口都飛不起來。十八軍獨立支隊艱難挺進,與極限決战,終於到達西藏那曲,完成從青藏线進軍西藏任務。

慕生忠前輩接受新的任務,擔任西藏運輸總隊政委,組建的運輸隊從青海運糧到西藏。運輸隊趕着駱駝,踏上徵途,繼續與高海拔,高寒缺氧,極度飢餓抗爭。漫漫運糧路,隊員們忍受飢餓,也不喫一口馱運糧,風寒的清晨,每天會有已凍僵犧牲的隊員躺在駱駝旁,高高的駝峰間馱着滿袋的糧食,犧牲的隊員越來越多,馱運糧卻沒有任何人動用。運輸總隊的隊員們是極限環境下,爲完成任務無私奉獻的英雄。

慕生忠前輩再次接受任務是修築青藏公路,率領築路大軍進入高海拔地區,再次面對極寒,缺氧,沒有地質資料的艱巨任務。慕生忠前輩在鐵鍬把上刻下幾個大字:慕生忠之墓,表明如果犧牲了,鐵鍬就是墓碑,並豪壯表示,路修到哪,就把我埋在哪,頭朝着拉薩方向。這句話成爲整個築路大軍誓言,築路大軍抱着必勝的信心,一定把公路修到西藏。築路大軍用最簡陋的工具,最堅強的意志,挖最凍的土,破最硬的石頭,克服重重困難,在嚴酷條件下,與極限決战,創造奇跡,僅用7個月零4天,築路成功青藏公路交通生命线。

先遺連付連長彭青雲兒子彭巍,講述獨立騎兵師一支136位軍人組成的進藏先遺連,高舉一面"向西藏大進軍"的紅旗,從新疆於田縣普魯村出發,目標直抵西藏阿裏。昆侖山高寒之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冬季溫度零下40度以下。先遺連136位軍人,預知生死,預知此去會一去不復返,卻騎着战馬,堅定踏上艱險之路。極寒之地,沒有路,涉冰河,穿越終年積雪曠無人煙的荒原。翻越海拔6400米的昆侖山口,強烈高反,嚴寒,飢餓,勞累摧毀着战上們的身體,战士就在飢寒中無聲無息犧牲了。每犧牲一個战士,付連長彭青雲就在馬鞭上刻下一個刀痕,記下犧牲的战友,最多時一天犧牲11位战友。漫漫長路是英雄之路,先遣連軍人用堅定信念,用生命的堅韌,挑战身體的極限,走了近一個月,終於走到西藏阿裏的扎麻芒堡駐扎待命。先遣連駐扎在海拔4517米扎麻芒堡荒漠草原,後方運輸跟不上,此時先遣連軍人每天兩頓稀飯都無法保證,冬衣破了用麻袋縫上,鞋底爛了用野牛皮,野羊皮包上,風化的帳篷無法住,就挖地窩子住。當後續部隊趕到時,從地窩子裏出來的軍人們,瘦骨嶙峋,衣不遮體,可九死一生的軍人們依舊目光炯炯,意志堅定。

先遣連總指揮李狄三,艱難行軍中一直要求共產黨員走在前面,和战友們同爬冰臥雪,飢寒交迫的行進艱難路程。在扎麻芒堡駐扎後,在極嚴酷環境中,在最困難條件下,堅持帶領先遣連做統战工作和遊牧民群衆工作,對促成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和談作出貢獻。後續部隊趕到時,李狄三總指揮已重病不起,生命的最後,把紀錄先遣連一路走來的經歷日記,交給後續部隊安團長,還有一只金星鋼筆請轉兒子,一只狐狸尾巴請轉年邁的母親,這就是李狄三總指揮留下的全部遺產清單,一個真正的共黨員永遠留在了扎麻芒堡。

《老西藏》紀錄片中跟着張國華軍長,譚冠三政委進藏的十八軍文工團員李俊琛女兵阿姨,講述進軍西藏邊行軍,邊宣傳的經歷後,深情朗誦了一首她寫的詩,詩中有一句:守衛過那裏的軍人,一生都有剪不斷的情緣。

張國華軍長率十八軍進軍西藏後,在西藏工作17年,不到58歲就病逝了,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讓十八軍前輩們深感痛心。小康姐回憶和父親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全加上才只有三年,張國華將軍始終牽掛的是經歷那么多艱險解放的西藏,張國華將軍英名永遠留在了西藏。

譚冠三將軍病重時,心心念念的是曾率領十八軍進軍的西藏,是曾保衛和建設的西藏。遺言是去世後把骨灰送到西藏,“讓我化作肥料,最後爲西藏人民做點貢獻”。這位被西藏人民贊譽爲雪山名將的十八軍政委,安息在八一農場那棵親手栽種的萍果樹下,永遠留在西藏的熱土上,永遠和西藏人民在一起。

慕生忠將軍骨灰留在曾率領築路大軍,艱難修築青藏公路的昆侖橋,西大灘,昆侖山口,永遠安息在曾率部隊战鬥過的青藏高原上。

先遣連李狄三前輩永遠留在堅守的扎麻芒堡,十八軍進軍西藏,築路康藏公路犧牲的英烈,從青藏线進軍西藏,築路青藏公路犧牲的英烈,先遣連從新疆進軍西藏犧牲的英烈,都留在曾战鬥過的地方,英雄們已化作巍巍雪山,永遠護衛着祖國的疆域,永遠守護着西藏。

看着譚冠三政委帶領十八軍幹部战士自力更生,开荒種地,帶頭掄起臂膀开荒挖地用過的十字鎬。先遣連付連長彭清雲馬鞭上刻下的一道道刀痕,那是記錄一位又一位犧牲的战友。前輩的遺物,記載着奉獻和犧牲,看着前輩的遺物,我流下熱淚,深深的感動。

小康姐講述父親張國華軍長領受進軍西藏任務後,以身作則,決定帶女兒難難出徵,沒想到難難出徵前因肺炎離去。患病的難難,病中沒有聽到父親的呼喚,沒有感受到父親抱在懷裏的溫暖。肩負重任的張國華軍長把失去愛女的痛強壓在心裏,難以割舍的情感深埋在心底,挑起解放西藏的重擔,帶領十八軍开始進藏路的艱辛。直到小康姐媽媽彌留之際,不停呼喚難難時,小康姐才知道難難的離去,深藏在父母心裏的痛有多深。

譚戎生大哥講述父親譚冠三政委,堅定帶已有身孕的妻子隨大軍進藏,母親李光明不顧身孕,明知進藏路有太多無法預知困難,卻以紅軍名義,堅決申請進軍西藏。進軍西藏走到丁青,李光明阿姨因工作勞累,孩子流產夭折,失去了已起好“建藏”名字的孩子。譚冠三政委無法照顧李光明阿姨,失去孩子的痛也深壓在心裏,肩負重任,繼續帶領十八軍西徵。

聽小康姐和戎生大哥講述時,我不停流淚,因我的父母也有同樣經歷。我大約在八一校上三年級時,爸爸在西藏,媽媽已離職決定去西藏陪伴爸爸,媽媽在招待所等車進藏時,我才知道我還有一個小妹妹在上保育院。模糊記憶中見過小妹妹的照片,小妹妹名字好聽,讓我一下記住再也沒忘記。就在那時,小妹妹患肺炎在軍區總醫院住院,爸爸因工作繁忙無法回到成都看望和照顧小妹妹,沒想到卻是永別。不到3歲病中的小妹妹,那么小小弱弱的小妹妹,直到離去都沒有等到爸爸。一直到我們長大,當兵從部隊回來,後來父母歲數大了,相繼生病去世,父母從沒給我們說起小妹妹,家裏也沒有看到小妹妹的照片和任何物品,我們也從不敢問小妹妹的事。我不知道高大魁梧如山的爸爸,幾十年來是怎么把痛徹心扉的深痛壓在心裏只字不提,也不知媽媽怎么獨自一人面對小女兒病重離世的,那無邊的痛壓垮了媽媽,從那以後媽媽一直身體非常不好,這是父母一生都揮之不去的痛。

我曾以爲失去小妹妹這是我家的不幸。2014年當我獲有小康姐籤字留念的《雪域長歌》時,才第一次知道張國華軍長率軍進藏前痛失愛女,卻繼續堅定帶領十八軍進軍西藏。在《雪域老兵吧》平台,我讀到十八軍前輩,著名軍旅詩人,作家楊星火老師紀實文,才知星火老師也曾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小雪虹,星火老師在生下雪虹剛滿月,就返回拉薩參加平叛。在對印反擊战中,作爲战地記者英勇無畏衝到前线採訪,發稿宣傳反擊战中的英雄事跡。可從前线回到拉薩的星火老師,得到的卻是3歲女兒在成都保育院因意外離去的不幸消息。3歲的小雪虹已會叫爸爸媽媽,星火老師還沒聽過小女兒喊媽媽的聲音,女兒離去時沒看到爸爸媽媽,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這對星火老師是多么沉重的打擊。可我們的星火老師忍受失去女兒的悲傷和痛苦,無怨無悔在西藏繼續工作,在西藏堅守20多年。在十八軍軍人中,還有這樣痛失去孩子的父母,還有難難、雪虹,我的小妹妹這樣病痛離世都沒有看到父母的孩子,還有建藏這樣還沒出生就留在高原上的小小孩子。觀看《老西藏》記錄片,我才真正知道十八軍進藏,最先做出犧牲的是十八軍軍長張國華和政委譚冠三,是整個一代進藏大軍的奉獻和犧牲。“輕輕的叫您一聲老西藏,您來了就把根留在了西藏,獻了青春獻子孫。您來了就把心留在了西藏,獻出忠誠獻生命……”。四集片尾曲(老西藏),觸動着心弦,頌唱給所有的老西藏前輩。

感激《雪域老兵吧》平台,推出我這個普通的第二代西藏軍人,寫下父親《最後一個軍禮》,這是我對父親無比敬意和無盡思念紀念文。一個患重度阿爾茲海默症,完全失去記憶和生活能力的老軍人,在佩戴上抗战勝利七十周年紀念章時,顫微徽舉起右手,敬了一生中最後一個軍禮。父親軍魂已融入血液,沁入骨髓的最後一個軍禮,不僅感動着我們三姐妹,也感動了更多的人。

感激西藏衛視拍攝的《老西藏》,紀錄了前輩進軍西藏的艱難付出和犧牲,那些珍貴的資料,紀錄的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是英雄贊歌。紀錄片中拍攝和介紹我父親最後一個軍禮,讓更多人能了解一個十八軍老战土對黨對祖國的忠誠,對軍隊的摯愛,這也是許許多多老前輩烙在骨子裏的印記。父親42年軍旅生涯中,有21年在西藏工作,西藏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父親的足跡,留下他工作的身影,也把他最後一個軍禮,留在了他曾战鬥過的西藏。

我一遍一遍觀看“雪域老平吧”平台轉載的西藏衛視特別節目《老西藏》,每一次的觀看都是心靈的震動,都會熱淚盈眶,前輩進軍西藏的艱辛憾天動地。一位位長眠於此的英靈,一座座墳瑩執着守護雪域。十八軍軍人雕像,十八軍進軍西藏紀念碑,西部軍人雕像,先遣連紀念館,這些不朽的豐碑,都是前輩血肉之軀砌成。雪域長歌是英雄前輩的頌歌,旋律中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小節,都是前輩用生命,熱血,青春譜寫,雪域長歌穿越時空,永遠在高原唱響。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清明緬懷前輩,致敬英烈。我眼含熱淚,心懷深深的崇敬,向進軍西藏,解放西藏,保衛西藏,建設西藏犧牲的英烈,致敬!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鐘建新:1969年12月拉薩入伍,曾在扎木大站,西藏軍區第四野战醫院服役。退役後,考入四川行政財貿管理幹部學院財會專業學習,從事財會工作,一直居住在成都。

作者:鐘建新



標題:《老西藏》講述了張國華、譚冠三的故事,也講述了我的父親…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733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