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一個美麗的地方顏值被低估,看魔幻般的紅花套旅遊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3-24 17:09:15 熱度:16

導讀: 提起吉林的長白山,人們都會想到天池,但多數人卻不知道有個二道白河鎮;提起湖北的荊門山,人們會想起唐代詩仙李白的“渡遠荊門外”的詩句,想到陸遜火燒連營敗劉奮战役,但可能人們不會想起紅花套。 天池,在吉...

提起吉林的長白山,人們都會想到天池,但多數人卻不知道有個二道白河鎮;提起湖北的荊門山,人們會想起唐代詩仙李白的“渡遠荊門外”的詩句,想到陸遜火燒連營敗劉奮战役,但可能人們不會想起紅花套。

天池,在吉林省長白山市二道白河鎮,荊門山,在湖北省宜都市紅花套鎮。

荊門山下紅花套

我是個媒體人,也號稱自己是個旅遊達人,還是個攝影愛好者。我在宜昌日報任旅遊版特刊主編前後,曾探險發現了100多個景點,武漢晚報在版面頭條刊文稱“宜昌有個劉發現”。

晚年,又开始攜老伴周遊全國的國家級5A景區,結果發現,紅花套的旅遊資源,其顏值被嚴重低估了,可开發的資源取之不盡,只是沒有被人們充分重視,放着眼前的美景,大家熟視無睹,卻整天花錢天南地北的跑,這對紅花套來講,確實有點“冤”。

紅花套鎮田園風光

最早路過紅花套,是1966年的初夏,那年我才8歲,病危的我,被父母往宜昌大醫院送,班車要在紅花套的長江渡口過輪渡。

展开全文

播音員甜甜的聲音在喇叭裏響:“親愛的旅客,現在开始檢票上船,請旅客們抓緊上船。”

我們沒有买到這一渡的船票,要等下一渡。有一個老漢买到了船票,卻沒有上渡船,他見到男男女女擠擠擁擁,往渡船上走,擺頭嘆道:“叫女客上船,一群大爺嘎(男人)往船上擠,怎么一點也不懂規矩呢?”

菜花黃,紅花香

結果,這個老漢誤了船,東西卻被他的一個老鄉帶到了船上,老漢找到渡口的值班人,講述沒有上船的原因,老漢說:“我聽廣播說的是女客上船,我一個大爺嘎,就沒上去,但東西被人帶上船了,這怎么辦呢?”

值班人說:“您別急,我給您打個電話,叫人把你的東西寄存在宜昌碼頭。”

老漢問:“電話快嗎?”值班人答:“快!”老漢說:“那我就坐電話去!”

荊門山下天鵝碚

其實,我與這個老漢一樣,不知道“旅客”爲何物,也以爲旅客就是女客。從此,紅花套這個地名,便印入了我的腦海,老漢想“坐電話”的故事,也成爲我常講的一個笑話故事。

轉眼到了2001年,我已是宜昌日報旅遊版特刊主編,每逢星期六、星期天,我都會到已經开發了的景區去採訪或探險。那時,宜昌市共有108個大小景區,我差不多都跑了個遍,然而,紅花套卻沒有一個开發成型的景點,每次路過,總有幾分失落,因爲這裏有我兒時的回憶。

與紅花套親近的機會終於來了。那是2007年初,我率領寫作團隊,承辦了三峽商報“魅力宜都”周刊,與宜都开始有了深度接觸。在宜昌日報任記者時,曾與宜昌市外辦主任莊光明混熟,這時,莊光明已當了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長,他說:“紅花套有個土老憨,值得你去宣傳一下。”

荊門十二碚之桃花碚

時隔不久,莊光明到紅花套調研,當面把我介紹給了土老憨的老總陳世貴,於是,紅花套鎮除了土老憨外,還有紅花鱘業、大宋山、清江漁歌等,成爲《魅力宜都》專版的主要支持者。

在報社當記者,我聯系旅遊,又從事過6年旅遊專刊的宣傳經歷,接着,又承辦了三峽商報宜都、長陽、五峰、夷陵區等四個縣市專版,或許是接觸旅遊多了,便習慣成自然,我對旅遊資源的判斷,仿佛有着天生的敏感和悟性,見到美景,我就興奮,見到好的旅遊資源,我就能寫出一篇“發現”新聞來。

我發現,紅花套鎮的柑樹滿山遍野,春天橘花一片雪,秋天橘果滿天星;我發現,紅花套鮮花種類多,春有菜花翻金浪,秋有野菊噴清香;我發現,紅花套的山水很有趣,丹霞石壁千般怪,溪水如鏡奔長江。我當時這樣概括紅花套:長江清江抱一抱,荊門山下紅花套。

荊門山十二碚一景

那時,土老憨還在賣柑橘,賣臘貨,他們有一種方便食品,叫清江野漁,一時間,成爲全國21個大中城市的風味美食;紅花套的鱘魚籽醬,出口歐美日韓,室內養殖的中華鱘,超過了長江自然環境下的鱘魚總量,室內森林和觀光隧道,成爲觀賞鱘魚或室內森林的景點。

我在紅花套菜衝村採訪民間故事家汪光法,歸途中,見到過一片如印泥般赤紅色的山體,如果在北方,可能早已开發成了一片景區;我在大溪撿石頭,見到了天然溪流水衝出的隧道和大溪水庫和露天鱘魚養殖基地,若在旅遊資源稀少之地,這裏可能早已成爲一個國家A級景區……

我在漁洋溪,首次見仙人橋,忘情地呆了半日;在荊門山下的長江沙灘,我與石友江和平見到過堆積如山的“黃金瑪瑙”(類黃臘石,後被人撿光),興奮了半個月。

我感覺到,紅花套的山水風光美得有顔色,是小家碧玉、五光十色的那種,最常見的是丹霞龍脈山丘,它們圍着股股清流,盤旋回環,那駝峰熊背式的山脊,雖然不是張家界那種拔地而起的巍峨,卻也是原馳蠟象、虎背熊腰般的穩重;雖不能見到連片千畝的平原式的花海,卻到處是家花野花、四季噴豔吹香的彩色田園。

大仙人橋

山青,水秀,風香。雞鳴,狗叫,人親。

在紅花套,到處可以拍出漂亮照片,到處可以找到食用的山珍野菜或中藥材,如蒲公英、野黃姜等;除連片壯觀的大片大片柑橘森林外,山村角落和農家庭院,到處是可以見到桃、李、柚、梨、瓜、莓等小水果。

承辦三峽商報《魅力宜都》專版共5年,我被紅花套這裏的秀美山水給迷住了,我多想在這裏選一塊地方安家定居,成爲一名被香風美景環抱的紅花套人啊。

可能是運氣好,時常有夢成真。2011年春的一天,我在紅花套鱘魚企業採訪,鱘業老板接到了宜都市政府辦的通知:國家扶貧辦領導要來鱘業視察。

這時,老板正在國外出差,因鱘魚企業是我周刊客戶,我對鱘魚產業的情況相當熟悉,老板便委托我代表他向上級領導匯報,還約了漁洋溪村支書一同匯報。

長江紅花套段江闊如海

在等待國家扶貧辦領導視察的間隙,我問時任漁洋溪村的支書徐本壽:“你能不能在長江邊,給我一塊地,建個房子,把80歲的岳母接過來住,也爲我今後養老立個窩。”

徐本壽一口回絕:“長江沿线都劃了紅线,不許再建任何私人房舍。”

我又問:“那有沒有溪水邊的地,賣一塊給我也可以啊。”

徐本壽大笑,說:“我們這裏叫漁洋溪,到處是水流,你老娘是農村戶口,你選塊地,建房盡孝道,應該是沒有問題。”

宜昌長江公路大橋遠景

2011年底,我終於在漁洋溪3組選了一塊地,並在溪邊建了棟房,因我岳母姓田,農房便取名田婆婆農莊,我們夫妻把老娘安頓在漁洋溪邊的新居後,我也果斷辭去了公務員職務,來到山環水繞的漁洋溪邊,從此,在滿眼風光中,當上了“新聞農民”,過上了自由自在的陶淵明式的農耕生活。

每次外出回到農舍,看到滿眼果樹鮮花,看到清澈的溪水,看到田園的野菜,看到院中的雞鵝,我的心就變得很安靜,仿佛人生所有的煩惱都忘得無影無蹤。

有一天,开農家樂的鄰居何文義告訴我,距我們住地不遠,有個大仙人橋,很好玩;在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南岸,還有一個小仙人橋,大仙人橋與小仙人橋這一帶山脈,就是荊門山。

雪景讓土堆變“翡翠山”

我的個乖乖啊,原來荊門山、仙人橋和宜昌長江公路大橋,都是在紅花套的地盤上啊。

這使我記起了2000年11月,我寫過的一篇《宜昌荊門山發現古詩二百篇》,中新社、新華社都向全國播發了通稿。這個新聞源來自於宜昌知名的古典研學者歐陽運森。

荊門山古詩中,有一篇唐代詩仙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雲:“度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原盡,月入大荒流……”

長江南有荊門山,長江北有虎牙灘,以這兩個點爲標志,古代典籍,便將荊門山、虎牙灘一帶的長江段稱爲“楚西塞”。

紅花套紅皮瑪瑙

紅花套黑皮瑪瑙

長江穿過三峽,越過荊門山,便進入了平原地帶,從此一馬平川。

“山至此而陵,水至此而夷”,古夷陵(今宜昌),也因此地而得名。而荊門山則是長江出三峽後的最後一道“陵(大土包、丘陵)”。

因而,由荊門山和虎牙灘而形成的“楚西塞”,則成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據考證,在古夷陵這片土地上,發生過大小战役百多次,其中,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大決战就有七次之多。

八月渣花

如公元前278年,战國時代秦將白起率10萬大軍攻夷陵擊西塞,築起了荊門城;到公元35年,漢代劉秀令岑彭攻下楚西塞,燒毀長江第一浮橋,再築荊門城;再到三國劉備夷陵之战,慘敗於陸遜之手。七次大战,都是10萬以上兵衆,甚至到百萬之衆。

難怪荊門山(楚西塞)如此知名,它們是古代的一個“網紅打卡”之地,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無不要在此地詠詩抒懷,以示“到此一遊”。

學者歐陽運森歷時30余年,查閱歷史資料,共收集到92位古代文人墨客詠寫荊門山的詩詞200余首(篇),僅唐宋名詩人就有29首(篇)。

最早寫楚西塞的是南北朝何遜。唐代詩人除李白外,還有楊烱、陳子昂、王維、杜甫、韋應物、劉禹錫、柳宗元、白居易等;宋代有寇准、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範成大等,他們都有佳句涉及到荊門山或楚西塞。

漁洋溪風景一角

古代,荊門山多屬楚荊州管轄,與現在的地域劃分不同。荊門,成爲古代最熱門詞匯之一,這頗有點像今天的“黃山”、“張家界”、“九寨溝”、“司馬南”、“莫言”等熱火詞語名稱。

當然,荊門山並不全在今紅花套鎮轄區,它座落於宜都市紅花套鎮漁洋溪村與宜昌市點軍區艾家鎮柳林村交匯之地。

漁洋溪水,則從荊門十二碚天鵝碚注入長江,溪水出口之上,就是天然的大仙人橋,出口盡頭,則是天鵝抱蛋石。

距溪出口抱蛋石下遊數百米,便是宜昌長江公路大橋,紅色橋體,如一道彩虹,是長江的一道風景。

碚,同背,指橢圓形石山堆。荊門十二碚,與巫山十二峰齊名。清代乾隆進士李拔,過境荊門山,曾寫下了“巫山十二峰,荊門十二背,回環鎖鑰工,面面遙相對。”

有關荊門山十二碚的具體定名,末找到文字考證,但在長江出三峽之後進入平原的南岸邊,連續聳立12個如饅頭搬的山丘,不也是很奇妙很漂亮的風景嗎!

農家庭院健身步道

據學者歐陽運森考證:荊門山的十二碚,從下遊往上,分別是:桃花碚、天鵝碚、觀音碚、磨船碚、大禹碚、偃月碚、烏石背、順流碚、長流碚、丞相碚、搖船碚、將軍碚。

清乾隆進士、工部左侍郎吳省欽,對十二碚有過這樣的描述:“……累累土饅頭,墳起百余丈,峭立江一涯,虎牙互雄長……..紅花套溶溶,青草渡茫茫……”。

這是200余首古人書寫荊門山詩詞中,唯一提到紅花套地名的詩句。這說明,紅花套的地名,在清代以前就已經成在。

還有一位叫盛錦的清代詩人如此寫十二碚:“……對峙十二碚,羅列鐘鼓狀……”

因時代變遷,如今的十二碚,或許已非昔時模樣,據悉,荊門山之仙人橋,早已納入了旅遊規劃。荊門山的小仙人橋,已有地產商捷足先登,开發了御江南歐式別墅區。

宜都柑橘文化體驗中心

別墅區臨318國道的外景牆,雕塑着與宜都有關聯的數十個古代名人像,如李白、杜甫、陸遜、楊守敬等,特大雕塑群畫廊,人物神態各異,縱橫數百米,成爲今日荊門山下一道亮麗的風景线。

尚未开發的大仙人橋,已經开發的小仙人橋,都早已成爲遊客們自駕遊的打卡之地,特別是雙休日,遊人如織,不是景區,勝似景區。

這兩個無門票風景點,距我的住地都只有千米之遙,這讓我常常引以爲榮。

定居漁洋溪後,每有貴客來臨,我都要帶他們去大仙人橋一遊或到小仙人橋一遊。一是距離近,二是景色漂亮,三是時間方便,四是節省錢。

大仙人溪距我家最近,三峽大壩未建之前,長江漲大洪水,洄水可達我家稻場坎下的牛躬潭。因相距景點僅1000米,風景天然純樸,沒有人工雕琢,因此,我引客人去的次數也最多。

三峽橘醋文化旅遊區一角

大仙人橋,實爲一個天然穿洞,高聳長江之濱、漁洋溪側,橋面,距溪谷底約百余米,其內空約40米,橋洞之內,是寬大如天井的开口,天井靠裏的山壁,又生無數個大小不等的洞穴,有的洞穴可以相通,形成天然隧道。青藤,如綠色瀑布,掛滿山崖,從天井內堂觀仙人橋,可管窺長江。

站在大仙人橋山頂,可看到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和伍家崗長江大橋兩座跨江大橋,可觀“月入大荒流”、“孤帆遠影碧空盡”的長江壯闊,可觀海船般的貨輪和客輪在江中穿梭或停靠,可觀如布達拉宮一樣壯觀的龍盤湖林立的高樓,可觀虎牙灘和三國古战場遺址標志建築西塞樓。

有一次,我帶着老伴和北京客人,從漁洋溪出口來到長江邊,看到的仙人橋則是又一番景象:天鵝碚,如一籠巨大的蒸格子,立於長江之濱,江霧升騰,如蒸格子內水蒸氣外溢;

長江波光鱗鱗,天空碧藍,有白雲如絲綢帶般,懸浮藍天;長江水面顯得十分寬闊,站在礁石上,如臨大海。由於是冬季,江水碧玉,近見沙石,遠水深藍,而長江對岸的建築,則如海市蜃樓。

橘醋景區浴醋隧道

沙灘上,是一群群老幼男女,這些遊客來自何方,不得而知,一灘鵝卵石,一灘彩衣人,大家歡聲笑語,或拍照,或攀巖、或靜坐、或漫步、或撿石、或打水漂,有一個客人,則大聲唱起了京劇:“祖國的好山河,寸步不讓……”

我曾試圖查找紅花套地名的來歷,查着查着,感覺紅花套地名的來歷,就是一本“糊塗账”,這也是紅花套地名被荊門山名聲蓋過的原因之一。

按宜都市民間傳說文集《荊門山談奇》稱,紅花套,又叫城背溪,又叫無名村,古名叫“湖裏淵”。

文中還稱,紅花套原是一個洲島,長江水至虎牙灘一分爲二,主流向東,而有一支流向南,經窯坡堖崗下,出候家河匯入主流,形成一個大洲島,當地人稱洲爲套,每遇夏季洪水,洲島之上,遍开紅花,因而得名紅花套。

紅花套蜜桔

這個典故出自何處呢?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至於古名“湖裏淵”,則是引用的《水經注》一段話,內有“佷山”、“西望”、“重峰”等,這都與現今紅花套的地理環境狀況不相符。當然,如果能從古本荊州府志、宜昌志、宜都縣志找到依據,哪就另當別論了。

其實,地名,如同人名,只是一個代號,雖有專家學者稱“地名,是歷史的活化石”,有的地名,確實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有關,如大战坡、陸城、夷陵,荊門山等;有的可能就只是一個地理位置的代號,如荊山,宜都、御江南等;有的,可能就是當地鄉賢或官員或學者的一句話,如天龍灣、清江畫廊、古潮音洞等。

因此,紅花套,就是紅花套,不需要說出個子醜寅卯來,它美若仙女,豔若紅花,北面長江,東臨清江,是長江清江交匯大半島中的一角,稱之爲套,也不爲錯;境內盛產柑橘,又被稱爲“桔鄉”。

哈哈,扯遠了。

今日之紅花套鎮,長江清江交接,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風景如畫,文化燦爛,早已聲名遠播,我們沒有必要再糾結在古本書典中找到依據,也沒必要非要尋章摘句,找出一個有關紅花套地名的源頭來。

荊門山渡遠亭

我認爲,紅花套的旅遊,是魔幻般的,是現代的,也是歷史的,它總是帶着幾分神奇。我現在告訴你:紅花套有一個國家級4A景區——天龍灣水城(溼地公園),你可能想不到吧。

紅花套有一個濱臨清江的小村,叫鄢沱,鄢沱有羅家河流入清江,羅家河又因羅家祠堂而得名。鄢沱,也曾是清江的水碼頭之一。

清江在這裏呈一輪彎月,隨着高壩洲電站大壩的修建,這裏已成爲一片湖泊,水面寬闊,稱其爲“小汪洋”也不爲過的。

2010年夏,旅遊开發商便在清江邊鄢沱村的羅家河,建成了“天龍灣水城”(又稱天龍灣國家溼地公園,溼地總規劃面積1239.5公頃,其中溼地面積460.63公頃)。

橘醋景區科技樓

天龍灣水城,是溼地或景區的“龍頭”和標志性建築,佔地300多畝,酒店、沙灘、草棚、遊船等旅遊設施一應俱全;花草香樹,滿栽其上,整日香風拂拂;山躬如熊背,水波似龍鱗,山水相吻,天光雲影;

若遇晴天,則碧水藍天,雲飄水底,魚遊樹巔,天水一色,微風吹起,波光鱗鱗,朝晚紅霞,金光燦然;

如遇雨天,則水霧彌漫,堆雪鋪棉,遠觀山水隱形,近觀船帆約約,山浮雲中,時隱時現,盡呈仙態。

從此,天龍灣水城,不僅成爲紅花套鄢沱村旅遊水碼頭,也成爲一處遊客暢遊清江的絕妙去處。

你若乘船東下,可一路觀光15公裏,品讀清江兩岸美景和高壩洲大壩,直至宜都陸城境內;

你若逆江西上,則可一路行20公裏山水畫廊,遊石柱觀奇峰、睹歐式農莊異國風情,直至長陽水濱縣城。

桔鄉仙子

天龍灣水城,成爲國家級4A景區,也算是紅花套鎮旅遊开出的第一朵紅花。

天生麗質,紅花套旅遊如一個大家閨秀,而爲旅遊开發帶來契機的最大功臣,則就是宜昌長江公路大橋興建,它不僅是中國橋梁的地標產品,旅遊觀光的一個亮點,也是紅花套旅遊從深閨走入婚姻殿堂的媒人。

宜昌長江公路大橋的南岸根基,深置於紅花套荊門山中。對這座大橋的建設階段,我曾多次採訪,寫過大橋建設的長篇通訊和“大國工匠周昌棟”等典型人物。

從多次採訪中得知: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是受到國家領導人視察最多的一座大橋;它是跨越荊門山與三國猇亭古战場遺址之間,是中國古代(東漢)長江第一道浮橋建造之所在地建起的現代科技集合大橋;它是318國道貫通大江南北、上海至西藏的主要通道;它更是我國完全獨立自主建造的第一座長江大橋。

景區开園演出

自從宜昌長江大橋貫通之後,紅花套已然是宜昌市的一個地理中心,從紅花套到宜昌市區、到宜都市區,到宜昌其它各縣市區城市,只要开車上了高速,多在半小時左右即可到達。

宜昌長江公路大橋,爲紅花套旅遊資源的开發,帶來了曙光和便利。

紅花套旅遊興起的第二大功臣,是“柑橘森林”。2018年12月9日,我發表過一篇宜昌農業地標產品《看“宜都蜜柑”如何影響世界》的文章,採訪的素材,多數來自紅花套,如無公害蜜柑基地南橋、蜜橘深加工企業豐島罐頭、土老憨生態集團柑橘合作聯社等。

當時,寫這篇文章時,距宜都市計劃投資25億建宜都國家柑橘公園(2016年12月3日啓動,規劃10萬畝)剛好兩年,我當時想,把柑橘林海當作爲旅遊項目,雖已有了龍身(10萬畝柑橘),有了龍頭(土老憨、豐島),就只差有一個“眼睛”了。

僅僅過了5個年頭,全國唯一、湖北省第一個柑橘產業化國家級4A景區——三峽橘醋文化景區終於瓜熟蒂落。2023年10月底,集合農業、工業、旅遊的“三峽橘醋文化旅遊區”,正式通過了國家4A級旅遊區的景觀質量評審。

畫龍點睛,這個眼睛終於點亮了,“眼睛”亮在紅花套轄區內,這也算是紅花套鎮旅遊的第二朵豔麗的紅花。是紅花套旅遊騰飛的重要標志性事件。

2023年11月10日,首屆湖北宜都“橘韻謎鄉”柑橘嘉年華暨三峽橘醋文化旅遊節,在宜都市三峽橘醋文化旅遊區舉行,這是景區开園的標志。我應邀參加了這次活動,並對活動進行了報道。

三峽橘醋文化旅遊區,以土老憨橘醋莊園、宜都柑橘文化體驗中心爲核心景點,以國家柑橘公園爲輻射區域,配以貴子湖、南莊橋湖等旅遊項目,核心區面積1.85平方公裏,跨紅花套鎮、高壩洲鎮。

橘醋文化旅遊區,是一個集柑橘深加工、工業生產觀摩、農業生態觀光、柑橘文化交流、科普研學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型旅遊區。

在橘醋莊園,可以看到百年柑橘古樹群落,全國最大的橘醋存儲巨陣罐林、增香橡樹桶、昭君橘醋文化牆、橘林健身步遊道、橘醋購物中心等,還可以穿越橘醋霧化隧道,做一次橘醋浴。

在景區內,可以觀摩宜都柑橘的歷史變遷,柑橘的生產全過程細節展示,柑橘創富成就等,還有很多互動光影設置,讓遊客玩柑橘遊戲。

在景區內,可以品嘗柑橘果醋調制的如花生、大蒜、冰淇淋等系列延伸食物,喝橘醋飲料,燉陳皮或橘皮火鍋。柑橘成熟季,還可以現場採摘品食鮮果。

如果把三峽橘醋文化景區稱爲宜都柑橘產業巨龍的眼睛,橘醋莊園和宜都柑橘文化體驗中心,就是景區的雙眼。它們都是宜都國家柑橘公園的標志性建築。

三峽橘醋文化旅遊區在全國唯一性和稀有性,觀賞性和豐富的柑橘文化內容,或將成爲宜都市打造國家5A景區的候選景區,前途無限光明。

值得一提的是,紅花套的旅遊“軟資源”,也是一大奇跡:

原始人類遺址:在紅花套鎮吳家崗村發現的城背溪文化,距今7500多年,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早期人類活動遺址,爲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提供了科學依據;

講故事成風氣:紅花套人,不僅家家有人會“日白粉經”,還有一批民間故事家聲名在外,如中國故事家徐榮耀、渾故事家汪光法、女故事家智超男等,民間故事進入紅花套校園,培養了數以千計的故事新苗;

文藝活動精彩:紅花套有一大批民間優秀文藝家,這是紅花套的一大文化特色,如“演家子”名家楊培新(已故)、代天會、段丙武、劉地華等,他們吹拉彈唱演,是紅花套的快樂寶貝,這些民間藝術家,爲紅花套旅遊开發蓄積了大量文藝人才;

荊門山瑪瑙奇石:紅花套的瑪瑙奇石,已名揚中華,上演過萬人爭撿瑪瑙石的瘋狂,有過一塊方向盤大的黑皮瑪瑙奇石賣到13.5萬元的驚嘆。產於荊門山下的黃金瑪瑙、黑皮瑪瑙、虎斑瑪瑙,不僅成爲農民致富新門路,也成爲遊客喜愛的旅遊紀念品。

涉及紅花套的旅遊,我曾經有四個觀點受到過質疑:

一是認爲古代楚和氏璧的荊山,就是荊門山的簡稱。全國現有5個荊山,分別位於湖北省保康縣(或南漳縣),陝西省閻良區三原縣富平縣三地交界處,河南省靈寶縣閿鄉南,安徽省懷遠縣西南,甘肅省靈台縣。有專家學者發表論文,稱楚和氏璧出於南漳荊山。

我則認爲,古代,人們多用簡稱,如荊門山,可簡稱爲荊門,也可簡稱荊山,和氏璧的楚荊山,應是荊門山的簡稱,荊門山有瑪瑙玉石,距楚國都城荊州水路陸路都很近,在古代交通極不便利的情況下,很難想象一個深山老林的賢士(或農夫),會背着一塊石頭到楚都去獻寶,且連續去了三次;

二是杜甫詩中,有十三次提到清江,有人認爲指四川浣花溪,我則認爲,杜甫詩中清江,就是湖北清江。

杜甫寫過四首涉及荊門山的詩,他又是湖北襄陽人,對湖北清江,特別是宜都清江出口應是相當熟悉的。

文章,最忌詞語重復,只有地名可以反復寫,如果杜甫十三首寫清江的詩,都是用來形容水之清澈,那么,杜甫的語言是不是太貧乏了嗎?

三是紅花套的地圖,像一個藏獒。藏獒,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勇猛而頑強,漂亮而忠誠。有人認爲,把紅花套比成一只獒,有點不妥。我覺得,紅花套人的拼勁,創勁,正有獒的精神,能把人批喻成山鷹、比喻成老虎,比喻成蛟龍,比喻成藏獒,爲什么就不行了呢?

四是古荊門城,就是現今紅花套。清同治三年版《東湖縣志.古跡》載:“荊門城在荊門山下,江山險危,因置城於此控守。”荊門山在紅花套境內,古荊門城,雖屢遭战火,屢建屢毀,但位置古籍已講得很明白。

但有人認爲,古荊門城,建在胭脂壩(又叫胭洲壩),三峽大壩建築之前,長江每年發大水,胭脂壩都會被淹,怎么可能建城呢?

這些觀點,是不是正確,還有待大家共同研究探討。

談起紅花套的旅遊,我就滔滔不絕了,周遊了全國大部國家5A級景區,我對紅花套的旅遊資源的認識更深了。

紅花套的旅遊資源,很魔幻、很神祕、很文化;紅花套的旅遊發展,也很魔幻、很迅猛,天龍灣水城屬龍,橘醋文化區景區畫龍點睛,鄉村旅遊遍地是風景......

我相信,有紅花套的區位地理優勢,有紅花套豐富的旅遊資源,有紅花套四通八達的便利交通,有紅花套厚積的歷史文化和民間文化,紅花套的旅遊之紅花,會开得更豔,紅花套鎮,一定會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

作者:湖北宜都市紅花套鎮漁洋溪村3組怪奇公社農家院劉洪進

寫於2024年春

(文中配圖,均爲怪奇公社劉洪進攝)



標題:湖北宜昌:一個美麗的地方顏值被低估,看魔幻般的紅花套旅遊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701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