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學會下山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2-29 08:57:43 熱度:53

導讀: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評論 作者:濟思言 假期裏隨家人去周邊遊玩觀光,沿途看見連片的山脈,老的小的一致興致勃勃提出要爬山。那天正好是大年初五,財神爺帶着冬日裏不常有的驕陽一道打卡上班,烘托得氣溫創...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評論 作者:濟思言

假期裏隨家人去周邊遊玩觀光,沿途看見連片的山脈,老的小的一致興致勃勃提出要爬山。那天正好是大年初五,財神爺帶着冬日裏不常有的驕陽一道打卡上班,烘托得氣溫創下同期新高。

上山路上,每個人的棉毛衫都沾滿了汗,只得用體溫蒸發掉些“溼噠噠”的粘身感,不過帶着一股子徵服尖峰的豪情,大家一面欣賞山間美景,一面迎難而上、一鼓作氣衝上了山頂。這大概就是上山的魅力所在。與之相比,下山好像就平淡許多,不僅腎上腺素的分泌效應开始減退,顯出了疲勞感,而且回家後膝蓋、小腿肚還要額外酸痛兩三天。

大概也正因此,下山向來顯得不夠朝氣、不夠陽光,也就素不爲旅客和探險者們所喜。比如,坊間從來只流傳勇攀珠峰的英雄傳奇,從沒有聽過下珠峰的驚險故事。但在這新的一年开頭,唯是大家普遍這樣想,似倒更襯出“學會下山”的必要和價值。

思想上,請正確認識下山。可別只把下山看作是負面的代名詞,下山實際上是上山的延續。飛機不在於飛得多高多遠,關鍵在於平穩着陸。下不了山,那所有上山的努力都會變成反向功,上山的意義也會大打折扣。猶如今年春節期間遊客去海南,回程卻遇到了出島難,海島遊的歡愉多少被離島焦慮衝淡了些。

下山有時更是上山的重要部分。設想一個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點。因爲山路上下起伏的自然特性,他在朝着最高點行進的途中不得不有些“抑揚頓挫”。也就是說,得先爬上一個較低的山峰,然後走一段平路甚至下山;再爬上旁邊更高的山峰,再走一段平路甚至下山。以此類推,經歷上山-下山的循環往復才能到達最高峰。

不正確認識下山,以爲永遠朝着最高點單方向移動,一定會到達更高的位置,看來很難不違反“事物螺旋上升”的真諦。

行爲上,請善於“hold”住下山。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看,之所以“上山容易下山難”,就是因爲下山對大腿、小腿和臀部肌肉控制身體的要求更高。所以爲了“下好山”,必須掌握一些小技巧。比如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最好是平時就注重健身、鍛煉肌群。若沒有這個基礎,臨陣磨磨槍做點拉伸,總也是好的。

僅這一點,就和“預則立,不預則廢”的古訓不謀而合,比如記得減輕負重,學會借助外力。在山頂記得把隨身攜帶的食物轉化爲自身的能量,下山時記得戴上護膝、用好登山杖。

這不就是取“把有利因素盡可能搞得多多的,把不利影響盡可能搞得少少的”意思么?

心態上,請積極面對下山。學過微積分的朋友都知道,函數最高點的導數爲零,圖像到了最高點後只能下降,恰如“月盈之時就是月虧之始”。但說忘卻也好,或許是不愿直面也罷,面對下山,人們往往有意無意、或多或少回避這些警句。

這時候,不妨看看從山頂流下的溪流:她時而聚合成瀑布噴湧而下,其豔麗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但瀑布過後,她只是沿着山路,緩緩流淌,靜待着下一次的積勢成瀑。

所以,下山時不要彷徨,更不必焦慮。這就是一種自然規律,經歷瀑布的高光,之後必然是更長時間的涓涓細流;下山時不要懈怠,更應該謹慎。不妨有意識調整步伐、放慢速度,一面腳踏實地、行穩致遠,一面仰頭看路、欣賞美景,說不定在越崎嶇的下山路上,越能窺見尋常時候不易發現的奇妙際遇。



標題:人生路上,學會下山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191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