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退潮?提醒廠家別光“玩概念” | 新京報快評

來源: 新京報評論 發表時間:2024-02-26 00:33:15 熱度:13

導讀: 原標題:“國潮”退潮?提醒廠家別光“玩概念” | 新京報快評 不能指望“國潮”的標籤一貼,就可以吸引來萬千擁躉。 ▲1月26日,旅客在徐州東站候車大廳身着漢服拍照。圖/新華社 文| 柳早 前兩年大火...

原標題:“國潮”退潮?提醒廠家別光“玩概念” | 新京報快評

不能指望“國潮”的標籤一貼,就可以吸引來萬千擁躉。

▲1月26日,旅客在徐州東站候車大廳身着漢服拍照。圖/新華社

| 柳早

前兩年大火的“國潮”,最近似乎已經風光不再。據財經雜志報道,有業內人士分析,從2022年下半年起,“國潮”在消費領域的魔力逐步減弱,消費者不再爲“國潮溢價”买账,相關搜索指數也顯示出,“國潮”近一年來熱度不斷減退。

所謂“國潮”,指的是潮流款式的外形設計帶有中國特定元素的潮品,比如衣服、鞋子、奢侈品等。尤其是一些原本主打性價比、與時尚絕緣的老品牌,卻因爲採用了中國元素而加入了“國潮”,從而使品牌形象煥然一新,重新俘獲了追逐流行的年輕人。

這背後,當然和當代年輕人心中騰升的文化認同有關。讓中國元素和流行風格更好地結合,成了從從業者到消費者心照不宣的默契和共識,人們都期待民族風格能夠成爲一種主流的審美範式,成爲一種有號召力的商業模型。

也因此,“國潮”成了某種流量密碼,從運動服飾到家化日用,從奶茶糕點到文創用品,幾乎處處可見“國潮”的身影。但這也同樣帶來一個問題,“國潮”的概念被濫用,產品也开始變得魚龍混雜,漸漸喪失吸引力。

比如,有業內人士指出,國潮產品抄襲仿造和同質化的現象嚴重,“有些人聽到國潮這個詞,就會本能地退一步去看你的設計,看是不是抄的”。這種浮躁的行業生態,當然會讓“國潮”缺乏沉澱和文化开掘,難以形成持續的品牌認同。

另一個則是對“國潮”過度功利的开發,比如虛高的價格,也讓“國潮”在某種程度似乎成了“割韭菜”“冤大頭”的代名詞。

比如,因主播言論而導致銷量大跌的花西子,本質就是消費者對其價格不滿;而虎頭局、墨茉點心局等國潮輕奢烘焙品牌,最近兩年也开始紛紛閉店、向後退縮。

可見,如今的消費者對“國潮”正在去魅。同時也在說明,隨着消費者逐漸理性,消費潮流熱度消退,品牌不能還停留在“玩概念”的層次,不能指望“國潮”標籤一貼,就可以吸引來萬千擁躉。物美價廉、名實相副,這些最基本的商業邏輯依然在發揮作用,而且會比一時的潮流更加持久。

展开全文

當然,行業本身其實也在進行反思,並思考一些替代“國潮”的新思路,近些年興起的“新中式”就是一類。如果說“國潮”專注於中國元素的簡單堆疊,那么“新中式”則更加注重研究中國的傳統顏色、結構和工藝。

電商數據顯示,春節前一個月,某新中式主題的服飾銷量相比去年同期就翻了倍,其中女裝銷量增長近兩倍;春晚直播开始,一些電商平台的新中式服飾成交額和搜索量環比都出現大幅增長。

與此同時,春節期間山東曹縣的漢服也賣了3個億,平均一天可以賣出500多套,從業者甚至忙到沒空喫飯。漢服銷售如此火爆,遠超出廠家預期。

這些也都說明,哪怕“國潮”漸漸退潮,但人們對中式風格、中式元素的熱情並不會消退,人們依然希望一種通過購买產品,去獲得身份認同這種更加高級的消費內涵。

而廠家顯然也應當吸取“國潮”的教訓,深挖文化元素,避免同質化競爭和噱頭營銷,通過實實在在的產品做支撐,形成一種真正有文化意蕴和持續熱度的產品風格和消費模式。目前看,“新中式”也好,漢服也罷,都凸顯了這種努力。

其實,“國潮”退潮也並不完全是壞事,這是消費者對市場的一次倒逼,倒逼品牌廠家能夠對中國元素的开掘更加深入,產品的設計和定位更加腳踏實地,而不是一味“玩概念”。這對中式風格走向流行化、時尚化、持久化,終究是一種促進。

撰稿 / 柳早(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盧茜

減少電動車起火,擡高電池入市門檻很關鍵 | 新京報專欄

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就該讓企業“當主角”| 新京報專欄

房東直售讓房產中介不能再“躺賺” 是好事 | 新京報快評

增設非獨生子女陪護父母假,爲何勢在必行?| 新京報快評

網紅“楊老二”被灌酒後離世,勸酒惡習應堅決摒棄 | 新京報快評



標題:“國潮”退潮?提醒廠家別光“玩概念” | 新京報快評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134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