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2-06 00:51:10 熱度:40
作爲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必經之路,紅海在全球海運航线中作用重大。繼多家航運企業陸續宣布停航紅海航线之後,全球海運運價不斷上漲,不少船只不得不改道而行。因此,全球能源市場正變得越來越本土化和區域化,往日全球化的能源貿易似乎正在“一分爲二”,形成東西兩大原油供應板塊,而蘇伊士運河已成爲了分界點。
兩大板塊
隨着紅海危機的持續發酵和油輪運費的不斷飆升,彭博社4日報道稱,全球正在形成東西兩大原油供應板塊。其中,西部板塊以北大西洋盆地爲中心,包括北海和地中海,避开紅海、繞非洲好望角連接歐洲和中東,同時也跨大西洋連接歐洲與美洲。東部板塊則經原油產地波斯灣向東,覆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
有交易商表示,上月一些歐洲煉油廠已停止採購伊拉克巴士拉原油,而許多歐洲交易商正在大舉採購北海和圭亞那原油。數據分析公司克普勒的首席石油分析師卡托納認爲,在紅海危機導致運輸費用高企的情況下,相關企業根據物流情況作出商業選擇是明智之舉。
去年12月中旬以來,從中東至歐洲西北部港口的油船運費飆升約一半。受此影響,蘇伊士運河商船的吞吐量降至近3年來最低水平。相關統計顯示,截至1月14日,散貨船、集裝箱船和油輪每天通過蘇伊士運河的7天移動平均值下降到49次。
克普勒在1月3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12月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油輪運輸量比2023年11月份下降了23%。液化石油氣和液化天然氣的降幅更爲明顯,分別下降了65%和73%。
這一切是因紅海海運被擾亂的影響。自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胡塞武裝使用導彈和無人機多次襲擊紅海水域目標。去年12月开始,商船在這裏頻頻遇襲,越來越多的貨運公司決定停運該航线。
英國《全球貿易評論》分析稱,起初胡塞武裝在紅海的襲擊對象主要是集裝箱貨輪,油氣運輸船的通行相對穩定。但1月中下旬以來,胡塞武裝針對油船的攻擊在增多。有統計顯示,1月中旬以來卡塔爾液化氣運輸船就再未通過紅海和蘇伊士運河,1月下旬以來從科威特出發前往歐洲的油船也都避开紅海和蘇伊士運河航线。
推高成本
紅海-蘇伊士運河本是全球油氣交易的要道。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蘇伊士運河及蘇麥德輸油管道油氣通行量大幅增加,主要由於中東與歐洲,及俄羅斯與印度等亞洲地區油氣貿易往來更加密切。2023年上半年,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全球原油、成品油海運量比例達到12%和18.4%;液化天然氣(LNG)運輸量約佔全球液化天然氣貿易量的8%。
紅海危機對航運成本的影響顯而易見。彭博社1月底報道稱,從韓國到新加坡運輸3.5萬噸燃料的成本一周內飆升近一半,每天運輸成本超過4.9萬美元,創下2022年以來新高。與此同時,大型油船從中東向日本運輸的成本也創下新高。繞行非洲好望角導致油船航程和航時增加,進而提高油船佔用率,減少了可用的油船數量。因此,即便油船航行並不需要繞行好望角,也會因運力降低而導致燃料漲價。
國際能源署(IEA)表示,蘇伊士運河石油運輸中斷的風險仍然很高,每天約有720萬桶原油和成品油通過該航段,約佔世界海運石油貿易的10%。胡塞武裝阻塞的曼德海峽與霍爾木茲海峽不同,前者是通往蘇伊士運河和歐洲的便捷通道,但它可以被替代,而後者本身就是重要的石油運輸通道。
近期全球油價也在上漲,去年12月以來布倫特原油漲幅約8%。從印度和中東地區運往歐洲的柴油和航油以及歐洲發往亞洲的石腦油(石油產品之一,又叫化工輕油、粗汽油)受紅海危機影響最嚴重。亞洲地區的石腦油價格近期創下近兩年來新高。整體而言,受成本影響,交易商更傾向於在本地和周邊進行採購。
油價持穩
目前看來,紅海危機短期內似乎難以終結,世界銀行網站上月刊發的評論文章對危機的進一步影響深表擔憂。文章認爲,一般而言每年1月和2月是紅海航運淡季,因爲這段時間的需求並不旺盛。不過,到了3月和4月,全球貿易需求通常會更旺盛,如紅海危機到3月和4月仍然持續,則將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其危害性可能不亞於新冠疫情期間的全球供應鏈危機。
瑞銀集團大宗商品分析師Giovanni Staunovo表示,盡管進口渠道多樣化仍有可能實現,但代價正變得更爲高昂。除非能將成本轉嫁給終端消費者,否則煉油廠的利潤料會受到衝擊。
“地緣政治現狀並不利於能源貿易,”Surrey Clean Energy董事Adi Imsirovic指出,“如果我是买家,我會小心謹慎。這對煉油商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時期,尤其是對於亞洲煉油商而言——他們需要更加靈活。”
不過,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爲,紅海危機可能改變貿易格局,但原油總供給不會變化。盡管胡塞武裝的行動對馬士基等商業航運公司造成了一些破壞,但迄今爲止,胡塞武裝還沒有襲擊油輪和石油生產設施,部分原因是沙特和伊朗的關系出現緩和。OPEC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2月,OPEC原油產量升至2670萬桶/日,高於紅海危機爆發前的2023年11月的2662.8萬桶/日。
另外,OPEC以外的產油國產量增長明顯。數據顯示,美國、巴西、加拿大和圭亞那等國石油產量破紀錄,仍在美國制裁下掙扎的伊朗每天石油出口甚至增加了50萬桶左右。盡管北美遭遇寒潮,導致美國北達科他州的原油日產量下降了65萬—70萬桶,但是截至1月12日當周,美國原油產量還是攀升至1330萬桶/日,創歷史最高紀錄。
全聯並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則提到,此前國際能源署下調全球2024年石油需求增長預期,預計從100萬桶/日下調至88萬桶/日。這一調整印證了疲軟的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以及能源效率的進步將對石油消費產生拖累的觀點。國際油價的後續走勢可能受到這一調整的影響。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趙天舒
標題:原油买賣“本地化”,紅海危機割裂能源市場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914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