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我去找夜生活”:不僅有山水,配套服務更要跟上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1-31 01:01:40 熱度:12

導讀: 1月25日,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了第三批102個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名單。3年推出了集聚區345個。 梳理“夜經濟”集聚區的地理分布與變化可以發現,旅遊度假區和都市濱水休闲型比例明顯增加,“歷史”相...

1月25日,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了第三批102個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名單。3年推出了集聚區345個。

梳理“夜經濟”集聚區的地理分布與變化可以發現,旅遊度假區和都市濱水休闲型比例明顯增加,“歷史”相關集聚區超過三分之一,消費者對“夜經濟”的認識有所轉變,未來“夜經濟”的發展有待注入更多配套建設,以服務“夜經濟”人性化發展。

12類空間形態,誰更受“夜經濟”青睞

從申報要求看,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分爲街區、旅遊景區、省級及以上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商業區域、文體商旅綜合體。

澎湃研究所研究員從城鄉空間功能的角度分類,將3批共345個項目分爲:歷史文化名城型、歷史文化街區型、新城中心型、休闲商業街區型、綜合體型、文旅古鎮型、旅遊度假區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園區型、文旅演藝型、工業遺產型、文體商旅融合型、都市濱水休闲型等12個類別。各類別所佔比例如下圖所示:

圖1 制圖 趙忞

不同批次各項目所佔比例如下圖所示:

展开全文

圖2 三批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分類情況 制圖 趙忞

從圖1可見,入選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最多的是旅遊度假區,佔比超過1/5,其次是歷史文化街區,第三是休闲商業街區,緊隨其後的是歷史文化名城。

從三批名單比較可以發現(圖2),旅遊度假區和都市濱水休闲型比例明顯增加,或可體現人們對自然生態方面的追求有所增加。

從集聚區的歷史文化要素來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文旅古鎮型三者佔總體“夜生活”的37%,超過三分之一,佔比較高。但 “夜遊歷史”的地理分布(如圖3所示),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地理分布,實際上也有很大的差別。

深藍爲歷史文化名城型,淺藍爲歷史文化街區型,粉色爲文旅古鎮型。

圖3 制圖:趙忞 底圖來源:規劃雲(高德地圖)

“夜遊歷史”不僅關乎歷史文化資源,更關乎城市群、都市圈內市民村民的夜生活需求,以及交通的便利性,某種程度上,是大城市對周邊縣鎮“利用率”的表現。例如,川渝夜遊的歷史名城、街區和古鎮幾乎都位於成都和重慶兩座中心城市之間,長三角的滬寧线、滬杭线形態明顯,多爲服務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也反映出高鐵“縣縣停”對於城際周末“一宿二泊”的重要影響。

從短途度假的角度來看,交通便利的城市周邊旅遊度假區可當天往返,不必夜宿,不過,現在很多老牌的自然保護區或者風景名勝區都採用在園區外興建“特色小鎮”的模式,增加酒店、民宿、商業街等業態,讓人可以“留下來”,從而盤活了旅遊度假區的“夜經濟”。

而除了歷史文化資源的街鎮外,偏商業消費性質的商業街、綜合體和新城中心,也是夜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商業主街不只意味着購物,廣場舞、體育健身、社交等需求也是在商業街上的馬路和廣場完成的。從地理分布看,商業消費街“夜經濟”分布比較散,但如果將所有類型全部可視化,就會看到新疆的很多市縣,以及長沙、合肥都市圈的夜生活明顯依賴現代化的商圈;重慶山區一些升級爲區的老縣也呈現了類似的特徵。

而同樣現代商圈密集的北上廣深,則因爲還有其他夜生活形態可選,現代化的商圈雖然同樣密集,但重要性並不像上述地區那么高。

紅色爲綜合體,橙色爲新城中心,黃色爲休闲商業街區,各種深淺的灰色爲其他性質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

制圖:趙忞 底圖來源:規劃雲(高德地圖)

發展“夜經濟”,名單之外還需配套

首先,是提供便捷安全的公共交通,方便人流集散,之後可以有“增量設計”,讓散場回家也更有文化屬性。例如2010年代初,上海浦東的美術館、展覽館一度出現夜場結束後觀衆趕不上地鐵,只能靠輪渡和步行返回。現在相關地鐵线路延後末班車時間,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夜間交通的壓力,而後可以讓幾條人流量大,周邊便利店也較多的輪渡线路延長晚間運營時間,與共享單車等模式結合,將之前不得已而爲之的行爲變成更具有上海江河特色的“City Float”夜間文化體驗。[TPI4] [d5]

第二,疊加業態以提供不同時段的夜間消費,關懷那些爲提供夜經濟保障的工作者。很多城市的步行街、商業街只營業到晚上10點,缺乏10點之後的夜間消費業態。因此,需要不同的業態疊加,或者運營時間差異化,豐富24小時的夜間經濟。

特別是例如依托文創產業和金融的街區,本身就有大量人半夜下班,這時候就需要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務,比如便利店、外賣等。反例便是2019年初版的大倫敦規劃中,試圖降低外賣,鼓勵菜場等經營的時間更晚,“讓上夜班的人也能回家做菜,飲食更健康”的提議遭到了很多倫敦“夜班社畜”,比如護士、演員、環衛工人,特別是少數族裔的吐槽,後來在第二版中刪除。

最後,將市民自發的夜間活動與“夜經濟”結合。如今,城市公共空間也成了市民度過夜生活的重要場所,諸如下棋、夜釣、夜跑等都是自下而上、社區型的夜間活動。如何將市民自發的夜間活動與商業消費向街區結合,爲“夜經濟”增加豐富度和安全性,值得進一步考慮。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衆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標題:“帶我去找夜生活”:不僅有山水,配套服務更要跟上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808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