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三交”史促團結,廣西怎么幹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1-08 08:57:17 熱度:14

導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廣西作爲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各族人民同頂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飲一江水、同建一家園”。 廣西“三交”史是一幅生動而引人入勝的畫卷,講好廣西“三交”史,可以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廣西作爲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各族人民同頂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飲一江水、同建一家園”。

廣西“三交”史是一幅生動而引人入勝的畫卷,講好廣西“三交”史,可以展示廣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蕴,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雙龍溝景區夢嗚苗寨,遊客穿戴民族服飾、學習民族歌舞。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廣西“三交”史是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縮影。從中央王朝與地方關系來看,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歷代王朝對包括廣西在內的嶺南地區實行了不同的邊疆治理政策,從“與越雜處”“和輯百越”到實行羈縻制度、土司制度,再到“改土歸流”,中央王朝與廣西的關系更加密切,中原文化的影響日益深遠,爲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政治基礎。從人口遷徙流動來看,歷史上,廣西地區經歷了多次大規模的人口雙向遷徙流動,如,秦始皇徙民南遷,漢朝徵發“夷兵”,宋朝“招安內徙”,明清時期大量外省移民遷入等。各民族由相對聚居走向交錯雜居的分布格局。近代以後,廣西各民族共同參與反帝反封建鬥爭,同仇敵愾、團結一心,進一步增進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挖掘深刻內涵。廣西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體現了各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中華文化的兼收並蓄、各族人民深厚的家國情懷。如,南嶺走廊、茶船古道既是歷史上各民族頻繁流動的交通要道,也是聯系各民族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紐帶;冼夫人、瓦氏夫人等英雄人物輩出,彰顯了廣西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團結奮鬥精神;“劉三姐”“三月三”等具有廣西地域特色的傳說和傳統節慶,成爲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在壯、侗、苗、瑤、毛南等民族中流傳着盤古創世的神話,如壯族的《盤古創世》、侗族的《古老和盤古》、苗族的《盤皇造萬物》、瑤族的《盤古造天地》、毛南族的《盤古的傳說》等,這些傳說有各民族共同的祖先記憶,是各民族血脈相連的證明。

展开全文

廣西上思:熱鬧民俗喜迎“三月三” 。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充實宣教內容。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用好考古成果、古籍文獻、民間傳說等文化遺產,多維度展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和成果;扎實推進革命文物等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开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講好在黨的領導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偉大成就以及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廣西梧州市龍圩區龍圩中心小學的學生們在剪紙。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創新方式方法。要創新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把廣西“三交”史轉化爲影視劇、舞台劇、紀錄片、短視頻、微電影等各種類型的文化產品,拓寬傳播渠道;扎實推進“三交”史料編纂、跨學科學術研究工作,將研究成果轉化爲社會宣傳教育產品,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總結提煉節日慶典互動、文學藝術互鑑、科技創新互助、產業合作互惠等當代實踐,以及建設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的經驗,引導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

來源:中國民族報

監制/肖靜芳 統籌/安寧寧 編輯制作/石建杭



標題:講好“三交”史促團結,廣西怎么幹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318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