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松變藍,AI保護紅樹林,盤盤廣東家底,看綠美常青之道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2-14 00:56:31 熱度:30

導讀: 十二月金風送爽,候鳥與冷空氣一同南下。南嶺大地上,華南五針松“穿”上了粉藍色的衣裳;退潮後的海岸邊,紅樹林間,彈塗魚與遠道而來的候鳥一同“跳舞”。 2023年2月2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中共廣東...

十二月金風送爽,候鳥與冷空氣一同南下。南嶺大地上,華南五針松“穿”上了粉藍色的衣裳;退潮後的海岸邊,紅樹林間,彈塗魚與遠道而來的候鳥一同“跳舞”。

2023年2月2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下稱《決定》)。決定提出到2027年年底,全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10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000萬畝,森林結構明顯改善,森林質量持續提高,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城鄉綠美環境顯著優化,綠色惠民利民成效更加突顯,全域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率先建成國家公園、國家植物園“雙園”之省。

近年來,廣東將“綠美”繡入發展藍圖,“綠色版圖”不斷擴大。山海相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近期,南方都市報、N視頻重磅推出大型融媒策劃《WALK IN 新廣東》。本期,特邀嘉賓自然博物科普博主孔振鴻(@探粵自然)將走訪南嶺國家公園(擬設)、深圳福田紅樹林保護區,讓我們一同追尋綠色常青之道。

公園建設

冬日山頭一片粉藍

南國的冬天,不似北方的寒意。 北緯24度左右,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蔥蘢的綠意中,黃葉星星點點。孔振鴻和南嶺保護區宣教科副科長劉志發走過,腳下嘎吱嘎吱的樹葉聲在一片靜謐中格外清脆。

這裏有廣東最大規模的原始森林,是世界同緯度地區僅存的綠洲。這裏的植被代表着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典型,也是南嶺國家公園(擬設)最重要組成部分。

“植被起源古老是其特點之一,裸子植物有7個科19個種,比如華南五針松、南方紅豆杉。”劉志發介紹道,目前南嶺國家級保護區亞熱帶成份的野生高等植物有3890多種,佔廣東省一半以上,以全國來說佔十分之一。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有南方紅豆杉、小葉紅豆2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有華南五針松、長柄雙花木、伯樂樹、金花獼猴桃、金线蘭等66種。

高大、姿態優美,孔振鴻擡眼望去,山脊上挺立的華南五針松猶如一把把蒼翠的大傘。

廣東松樹幹筆直。

展开全文

五針爲一束,作爲我國特有樹種,華南五針松又叫廣東松,多生於海拔800至1600米的山坡與山脊上。孔振鴻所在的小黃山,正分布着世界上連片面積最大的廣東松原始森林。

“你知道嗎?廣東松還有一個別稱,叫‘藍松’。”劉志發說。低溫會使得廣東松分泌一種白色的防寒物質,針葉由翠黃色變爲粉藍色。到了秋冬季節,山頭就是一片粉藍。

廣東松針葉呈藍色。

“廣東松在冬日給森林增添了夢幻的色彩。”孔振鴻贊嘆道,他希望南嶺國家公園(擬設)成立後,大家都能來親身感受一下這份冬日的浪漫。

原始森林的美也正反映着南嶺生態建設的成果。據統計,南嶺國家公園(擬設)目前共記錄分布有野生動植物5527種,其中野生高等植物記錄分布有4748種,分別佔廣東省和全國野生高等植物的56.24%和13.19%;陸生野生脊椎動物記錄分布有779種,分別佔廣東省和全國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的68.57%和16.93%,動植物資源豐富。廣東正全力創建南嶺國家公園,助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以國之名,設立公園,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國家公園成立後,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將得到更好的保護與關注,在科研監測方面、自然教育方面公衆參與度會更高。同時能更好地引入保護地與公民科學之間的連接,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建。“劉志發說。

科技綠色

AI自動識別鳥類 成片僅需數秒

從高空俯瞰,南嶺像綴在地圖上的一顆綠寶石,莽莽林海,一眼望不到頭;回到水泥森林裏,孔振鴻也在高樓與大道中尋到了來自城市的綠意與生機。

紅樹林根系發達,有着“地球之腎”、海岸衛士、天然物種庫的美稱,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強大的儲碳能力。其不僅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態意義,還有着極高的經濟價值。

深圳福田,這裏擁有着全國唯一處於城市腹地,同時也是面積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這裏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水鳥在大灣區的重要越冬地和停歇地。福田紅樹林溼地已然成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保障。

孔振鴻在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今年9月,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落戶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的建立,對全球紅樹林的保護修復及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個消息讓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教授高級工程師楊瓊十分高興。

每年冬季,有約10萬只候鳥飛臨深圳這片最大的原生紅樹林裏覓食、嬉戲。“楊博士,保護區如何做好鳥類的精准監測呢?”這不禁讓孔振鴻產生疑問。

“我們今年做好了一套AI自動識別與監測系統。攝像頭掃描一圈,鳥的種類就可以識別出來並自動計數,非常方便。”楊瓊介紹道。據悉,這套生物多樣性監測綜合管理平台擁有物種分析、紅外相機監測、高清視頻設備、智能水閘控制、鳥類監測等功能,鳥類監測功能不僅可以通過攝像頭自動識別鳥類,同時還能夠對鳥類進行跟蹤。成片的鳥,僅需要短短數秒,就完成識別並計數,大大提升了科研人員對保護區鳥類的監測效率。

小面積打造多種生境 創新安裝智能水閘系統

冬季的清晨,在深圳灣公園晨運的市民時常能看到成片的候鳥從深圳灣低空飛過,群鳥爭鳴的畫面引起市民連連驚嘆駐足。有的市民甚至專門起早過來,只爲一睹鳥翼橫空的畫面。候鳥在深圳灣上空與被稱爲“春筍”的中國華潤大廈同框的視頻曾在網絡爆火,一度讓前來觀鳥的市民在深圳灣公園無處站腳。

候鳥在深圳灣上空飛行。

而這一壯觀場面,與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對基圍魚塘的生境改造有着密切聯系。成立保護區之前,深圳灣一帶的基圍魚塘用於水產養殖,生境單一,水位較深,不適合鳥類憩息。

如何解決鳥兒們歇腳和喫飯的問題?2006年,魚塘收歸保護區管理後,保護區對魚塘進行了生境改造,包括清理茂密植被、合並打通小塘、營造灘塗和淺水多種措施下,改造後的魚塘出現裸灘、淺水、深水等多種生態環境,“因爲我們的面積很小,只能在這種有限的空間裏面,盡量多的提供一些多樣化的生境,供大部分鳥都能在裏面棲息與覓食。”楊瓊解釋道,鳥類對水位是非常敏感的。爲了精准調控水位,保護區創新安裝了智能水閘系統。通過智能水閘來控制水位,讓魚塘保持在合適的水位线上,大部分的水鳥都能夠在此憩息。

在楊瓊看來,紅樹林雖然是食物鏈的底端,卻是萬丈高樓的基礎。

作爲深圳市樹,2020年起,深圳开展全市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已完成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25.72公頃。目前,全市紅樹林面積296.18公頃,有紅樹林分布的自然保護地8處、紅樹林面積179.18公頃,佔全市紅樹林面積60%以上。深圳河入海口區域鳥類由治理前92種上升到167種,單次調查最大記錄數量由871只上升到3740只。深圳已形成“政府主導、社會運營、公衆參與”的濱海溼地保護深圳模式。不僅如此,今年8月深圳市建築工務署發布深圳紅樹林溼地博物館項目施工總承包招標公告,標志着項目建設進入實質階段。根據規劃,深圳紅樹林溼地博物館將與國際紅樹林中心結合,選址在深圳灣畔,緊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圳灣公園等重要的城市設施與特色片區,佔地面積約10.7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57萬平方米,展覽面積約爲1.2萬平方米。這座集紅樹林生態保護、陳列展覽、收藏保護、科普教育、科學研究、國際會議與娛樂休闲爲一體的博物館,將打造出具有獨特意義的中國城市生態文化名片。

“紅樹林是我們深圳人的生態名片,對於我們來說,紅樹碧海,鷗鷺翔集,就是我們一個比較樸素的愿望,我們希望候鳥每年都能夠如期到這裏來越冬,這就是它的家。”楊瓊感嘆。

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位於城市腹地。

“綠色擔當”

2027年底廣東要率先建成“雙園”之省

面朝大海、背枕南嶺,廣東森林覆蓋率達到53.03%,森林面積較40年前增長67%。

瞄准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廣東樣板,廣東正在展示一個經濟大省的“綠色擔當”。

12月12日,廣東全省林業工作座談會在廣州召开。會議明確提出要統籌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綜合效益和治理水平,爭取在明年6月前和9月前分別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00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0萬畝目標任務,創建30個省級森林城鎮、100個省級森林鄉村、50個綠美古樹鄉村、50個綠美紅色鄉村。

據悉,今年以來,廣東先後發布3道省總林長令,聚焦不同時段工作重點,全面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各項工作有效落實,促進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高質量發展。

這一年來,全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03.6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5.6萬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建成森林鄉村104個、綠美古樹鄉村53個、綠美紅色鄉村51個;建設森林步道和綠道193公裏、碧道461公裏、生態海堤36公裏;建成古樹公園24個,建立8.5萬株古樹名木檔案和圖文數據庫;舉辦各類義務植樹活動6400余場,參與植樹人數超56.7萬人次,植樹約213萬株,建設各類主題林210片。

去年7月11日,華南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目前年均接待遊客超150萬人次,預計到2035年完全建成時,有望躋身植物園全球前三;9月,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落戶深圳……廣東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爲引領。

廣東明確提出,到2027年底,要率先建成國家公園、國家植物園“雙園”之省。以“雙園”創建爲契機,廣東致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將綠色長青之路走得更長更遠。

【大V說】

科學、精准、高效的管理與政策,不僅讓鳥有所棲,木有所依,這些不易被看到的努力,將化作無形的色彩與空氣,讓生活在這裏的市民被綠色感染,被清新的空氣所打動。當人類與生物都能夠共融在同一片土地,我們追求的可持續發展,便從這一刻起成爲了可感、可觸、可及的現實。

——@探粵自然

南都、N視頻出品

策劃:戎明昌 劉江濤

統籌:王佳 陳偉斌

執行統籌:柯曉明

採寫/攝制:南都、N視頻記者 陳燦榮 劉紅豆 王熠 李敏誼 張婷 譚俊鳳



標題:廣東松變藍,AI保護紅樹林,盤盤廣東家底,看綠美常青之道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722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