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不予安排住宿”,合理嗎?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2-12 00:55:47 熱度:25

導讀: 研究生“不予安排住宿”,合理嗎? 過去,一些研究生會抱怨住宿條件不佳,然而現在,他們中有不少人卻已經不得不在校外“流浪”了。隨着研究生招考初試將至,近日,“多所高校不再給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話題衝上...

研究生“不予安排住宿”,合理嗎?

過去,一些研究生會抱怨住宿條件不佳,然而現在,他們中有不少人卻已經不得不在校外“流浪”了。隨着研究生招考初試將至,近日,“多所高校不再給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話題衝上熱搜。

從已公开的數據來看,2022年我國研究生招生人數達到了124.25萬人,同比增長5.61%,這一數字是十年前的兩倍。如果將時間线拉長,我國研究生招生數在過去的24年中增加了16倍。

伴隨着“全民考研熱”和研究生擴招,高校的學生宿舍資源也日趨緊張。從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不予安排宿舍”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有的學校甚至推出了抽籤、搖號的模式。

對於學生來說,沒有校內宿舍,意味着求學成本的增加。此外,大學生活也將“不完整”。但也有校方管理人員認爲,校內宿舍從根本上說屬於一種福利。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解決這一問題,不能簡單地要求專業碩士自行租房,而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爲他們校外租房提供相應的便利。

大學裏的晾曬風景。中新社發 楊雨 攝

學生原則上需自行安排住宿

“上岸”之後的第一件事,是給自己找住的地方。如果是在北上廣深等城市,每年光房租就夠不少學生“砸鍋賣鐵”了。

一些學生“坐不住”了,在社交媒體上抱怨,卻又無可奈何。宿舍不足與研究生擴招密切相關。隨着學生數量的增加,現有的宿舍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因此,一些學校選擇不向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以解決住宿緊張的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今年,多所高校也明確了不予部分研究生安排住宿,其中主要涉及非全日制研究生及全日制專碩研究生。

據《北京大學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校本部)》,針對擬招收2024碩士研究生,北京大學施行住宿申請制,住宿費用自理。

展开全文

其中,僅有人事檔案轉入該校,“強軍計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等專項計劃類型全日制學術型研究生,方有資格申請學校住宿。專業學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人事檔案不轉入該校的研究生、已明確由院系安排或協助安排住宿的研究生,學校不安排住宿。

《清華大學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提到,2023 年錄取的碩士生學校住宿收費 標准上限爲 600 元/學期·人,2024 年住宿費標准將在發放錄取通知書時說明。因學校學生宿舍資源緊張,定向就業類別(不轉檔案)碩士生不安排學生宿舍住宿。

此外,南开大學聲明,該校不爲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提供住宿。南京大學2024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生也需自行安排住宿,學校給予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適當的交通補貼。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已有14所高校在近年相應調整了校內住宿申請條件。事實上,早在2018年,北京大學對於專碩新生們的住宿調整就曾引起熱議。根據當時該校的方案,由於牀位差額較大,至少有45%的專碩新生將無法入住該校的萬柳公寓,剩下55%的“幸運兒”則由抽籤決定。

針對專碩新生的住宿安排調整也日漸增多。2019年,復旦大學官宣,除少數類別外,不安排專業學位碩士生在校內住宿,學生原則上需自行安排住宿。

除“抽籤”、“搖號”外,還有學校限定本地戶籍的學生申請宿舍。對於碩士新生的“善後”,各校做法不同。有的稱將積極協調拓展校外住宿資源,有的則強調“自行解決”或沒有明確說明。

不提供住宿或將成爲趨勢

有評論指出,由於我國高校大多數都是公立大學,社會對他們有着公益化的期待。

高校新建校舍的速度顯然難與招生擴張同頻。華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應密曾分析,2000-2019年間,高校校舍建築面積平均增幅僅爲3.35%,這一數據低於研究生擴招人數的年平均增長率12.60%。

“如果必須解決按規定學制畢業的學生住宿,擴招就會受阻,讓專業碩士到校外租房,也是高校應對研究生擴招的現實選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

有支持者認爲,於學校而言,對財政池子的調度,應重點考慮的是教學科研以及教育改革的开展。如此,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也有助於緩解學校的財政壓力。

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院儲朝暉則分析稱,碩士生作爲成年人,高校不爲其提供住宿的風險相對較低,因而會選擇讓碩士生自行安排住宿。在公衆的認知中,研究生通常已經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儲朝暉介紹,從國際上來看,多數國家的高校不爲碩士生提供住宿,甚至一些國家的高校不爲本科生提供住宿,同時,一些高校會爲學生提供相對穩定的房源。在他看來,提供住宿是高校的輔助功能,從高校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不提供住宿應該屬於一種常態。

“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在推進大學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主要舉措就包括由校外企業、機構爲學生提供學生公寓服務,學生住校外公寓,或者自己到校外租房,讓學校專注教育教學。但這一改革隨後遭遇阻力,被質疑影響對學生的寄宿制教育,並加重其經濟負擔。”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說。

熊丙奇提到的阻力,有多方面原因。有人認爲不提供校內宿舍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面臨經濟壓力和社交問題。首先,住宿對於一些學生來說是必要的,因爲他們可能無法承擔租房等額外費用。其次,提供住宿也有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有助於建立緊密的社交網絡。

此外,隨着學制延長以及多所高校學費上調,完成專碩學業的成本可以說是驟增。

在熊丙奇看來,從現代大學建設角度看,大學不提供住宿服務,推進後勤服務社會化,是大勢所趨。但這同時也需要社會有相應的配套服務,保障社會化後勤服務方式的公益性。

他表示,應重點關注如何實行社會化的住宿方式,既有利於學校辦學,又給學生自主選擇權。但他強調,校方對學生仍然有基本的保障責任。

熊丙奇提到,同樣是碩士,爲何學術碩士就可以住校內集體宿舍?他認爲,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爲他們校外租房提供相應的便利。



標題:研究生“不予安排住宿”,合理嗎?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673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