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文:敦煌古代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2-11 08:53:57 熱度:19

導讀: 敦煌古代文化遺產,主要指敦煌石窟、敦煌遺書,以及敦煌地區的古代遺跡和文物。即使從世界範圍來看,這批文化遺產也是獨一無二的文化寶藏。敦煌石窟中保存的精美雕塑和繪畫,是研究中國古代美術史、美學史和社會生...

敦煌古代文化遺產,主要指敦煌石窟、敦煌遺書,以及敦煌地區的古代遺跡和文物。即使從世界範圍來看,這批文化遺產也是獨一無二的文化寶藏。敦煌石窟中保存的精美雕塑和繪畫,是研究中國古代美術史、美學史和社會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的重要資料。1900年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七萬多件敦煌遺書,對歷史、宗教、社會、地理、民族、語言文字、文學和天文、歷法、算學、醫學等諸多領域都具有重要價值。一百多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這批文化遺產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寫了中國中古時期的歷史。立足當代,敦煌古代文化遺產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敦煌莫高窟。來源:敦煌研究院

可以使公衆領略古代中國的風採

敦煌古代文化遺產的主體是公元4世紀至11世紀的文化遺存。在這個長達700年的時間段,和當時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是世界上制度最先進、經濟最發達、文化最興盛的國度,科學技術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敦煌石窟和敦煌遺書等文化遺產所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時期的社會風貌。

要而言之,敦煌古代文化遺產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徵:

追求宏大和厚重的情懷。這個特點以唐代的遺存表現最爲鮮明。敦煌莫高窟有兩尊巨像,即第96窟高達33米的北大像和第130窟高達26米的南大像,分別興建於武周延載二年(公元695年)和唐开元年間公元713至741年)。同一時期,在敦煌以外的地區,也出現了巨型佛像,如始建於开元年間的四川樂山嘉定大佛(高達71米)等。這種時代風貌在敦煌壁畫上的表現,就是一部經畫滿一壁的巨型經變的出現。如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的阿彌陀經變興建於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場面宏大,色彩絢麗,有大小人物近百人。這些鴻篇巨制不僅可使公衆充分領略唐代匠師處理巨型題材的驚人能力和氣魄,也以具體的形象展示了大唐氣象。

女性處於开放和張揚的時代。北朝時期的石刻題記和唐代的敦煌遺書記載了當時的女子可以結成社團從事社會活動。如敦煌遺書S.527記載了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由15個女子自愿結成社團、從事喪葬互助和佛事活動的事件;敦煌遺書S.4705記載了敦煌的女子在寒食節以足踏地、連臂成行、邊踏邊歌的場景。這說明當時的女性可以自由地在公共場合行走,從事各種社交活動,甚至節日期間可以在公开場合跳集體舞。這些事例表明,北朝隋唐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較高、活動範圍較大。

展开全文

對外來文化持开放和包容的態度。在唐前期的敦煌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是中原文化。唐前期的敦煌有許多傳授中原文化的官私學校,以傳授儒家經典爲主。道教也十分盛行,並有由道學博士主持的道學學校。在曹魏時期就傳到敦煌的佛教,在唐前期達到了極盛。當時在敦煌城東一裏處有中亞粟特人信奉的祆教(拜火教)神祠。在敦煌遺書中保留的晚些時候的敦煌白畫中,也有祆教尊奉的神的形象。藏經洞中保存了七種景教經典,並且有景教經目一卷,記錄景教經典36種,分別爲初唐和中唐譯本。此外,藏經洞中還發現了开元年間寫的摩尼教經典。這些都反映了西亞、中亞宗教在敦煌流傳的情況。

就敦煌石窟藝術而言,無論是壁畫還是塑像,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都是數不勝數。早期敦煌石窟藝術在內容結構、人物造型、繪畫技法和衣冠服飾等方面,都具有中西結合的特徵。如敦煌莫高窟第272窟西壁的壁畫,既採用了傳自印度的“天竺畫法”,也使用了繼承漢晉壁畫的傳統漢地线描;其人物的衣冠服飾混雜了印度、波斯的裝束,但其頂部的藻井,卻是模仿我國古代建築頂部的裝飾。

總之,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开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吸收借鑑域外優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精美的古代敦煌文書、敦煌石窟藝術遺存等敦煌文化遺產,具有資料和文物雙重價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訴說着先人曾經創造的輝煌。這些都是面向各族群衆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可以從中獲得寶貴啓示和創新靈感

欣賞敦煌古代文明成果,還可以激發當代人的創新靈感,創作出新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成果。如,我國的舞蹈工作者在借鑑敦煌壁畫中樂舞圖像的基礎上,創作出了敦煌舞,並形成了敦煌舞派,響譽中外的舞劇《絲路花雨》就是敦煌舞派的代表作。在音樂界,有人依據敦煌壁畫中的樂器資料,嘗試復原帶有敦煌特色的古代樂器。在美術界,臨摹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畫是很多美術學院國畫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以敦煌石窟爲代表的古代石窟藝術是滋養中國美術人才的重要土壤。敦煌莫高窟的窟頂壁畫保存了大量的圖案圖像資料,這些圖案大多色彩鮮豔、精美絕倫,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對當今的圖案設計有重要借鑑價值。在書法方面,敦煌遺書以寫本居多,七萬多件自公元4世紀至11世紀的寫本都是古代書法的標本,其書體包括隸書、行書、楷書、草書,很多寫本的書法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對當代的書法創作亦有助益。

2023年2月3日,演員在甘肅黃河劇院表演舞劇《絲路花雨》。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攝

總之,在借鑑敦煌古代文化遺產推陳出新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無論是文學工作者、美術工作者,還是音樂舞蹈工作者,乃至建築學、書法、醫學等領域,都可以從豐富的敦煌古代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並據以創造出新的成果。

當前,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的過程中,要深入研究敦煌古代文化遺產。敦煌文化遺存本來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產物。敦煌石窟和藏經洞文書中保存了很多古代絲綢之路沿线國家的資料,記錄了古代中國對外交往交流的歷史。對這些資料進行深入研究,總結與絲路沿线國家交往的經驗,可以爲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鑑。

(作者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本文爲作者在“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上的發言

來源:中國民族報

監制/肖靜芳 統籌/王珍 編輯/封煜靖制作/石建杭



標題:郝春文:敦煌古代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653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