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銀行高層將迎變動,行長朱健、副行長施紅敏均擬任市管企業正職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1-25 08:50:32 熱度:35

導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海銀行高層將迎來變動。 11月24日,微信公衆號“上海發布”發布的《上海市市管幹部任職前公示》顯示,現任上海銀行行長、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朱健以及現任上海銀行黨委副書記、副行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海銀行高層將迎來變動。

11月24日,微信公衆號“上海發布”發布的《上海市市管幹部任職前公示》顯示,現任上海銀行行長、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朱健以及現任上海銀行黨委副書記、副行長施紅敏,均擬任市管企業正職。

擁有券商背景的“70後”銀行行長

履新上海銀行之前,朱健是頭部券商機構國泰君安的副總裁,還曾在上海證券監管部門工作多年。

公开履歷顯示,出生於1971年的朱健曾任中國證監會上海證管辦信息調研處副處長,中國證監會上海監管局信息調研處副處長、處長,中國證監會上海監管局辦公室主任、機構二處處長,中國證監會上海監管局黨委委員、局長助理、副局長。

2016年9月,朱健離开監管部門,加入國泰君安,2016年12月起至2020年8月擔任國泰君安副總裁。2020年9月,朱健告別國泰君安,任上海銀行行長。彼時,這一從券商到銀行的“跨界任職”引起了衆多關注。

從公开資料可以發現,朱健尤爲關注綠色金融等領域。就在今年9月,朱健出席第23屆工博會並發表“打造鮮明綠色底色 助力工業低碳化發展”的主旨演講。

他表示,助力低碳發展,金融需要回答好新階段新問題。一是碳標籤問題,通過構建碳標籤體系,完整記錄碳足跡、構建碳數據、描繪碳分布,從而使管碳、降碳更好落地。二是碳計量問題,需要以技術爲引領,夯實碳資產數據基礎,使碳資產更便於計量、更准確計量。三是碳定價問題,通過完善碳定價、豐富碳產品、完善信用評級等,爲企業盤活更多碳資產,從而實現更可持續發展。

銀行“老將”職位將變動

除了行長,上海銀行一位副行長的職位也將發生變化。

現年55歲的施紅敏畢業於清華大學技術經濟專業。根據上海銀行2023年中報,施紅敏現任上海銀行黨委副書記、執行董事、副行長兼首席財務官。

展开全文

從履歷可以看出,施紅敏有着豐富的銀行經驗,曾長期在建設銀行供職。曾任中國建設銀行計劃財務部財務處副處長、綜合處副處長,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財務組副處長,中國建設銀行計劃財務部政策制度處高級經理,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第一支行副行長,中國建設銀行信用卡中心會計結算部高級經理,中國建設銀行信用卡中心黨委委員、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

此外,施紅敏還曾任上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上海尚誠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以及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擔任副行長期間,施紅敏較少在公衆場合露面,關於他的公开信息並不多。藍鯨財經記者注意到,2020年9月,施紅敏曾在外灘大會分論壇上談到數字金融話題。

彼時,施紅敏談到,數字金融下銀行業的發展既要創新變革的思維,更應該堅持不變的底线。數字金融改變的是金融業態,而不是金融本質。

他認爲,數字金融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擴展銀行服務的普惠面,促使“千人千面”的差異化服務更加精准和友好;另一方面因數字金融的开放性和互動性,又使得網絡、數據和新技術方面的風險和傳統風險疊加,給銀行和監管部門帶來全新的風控挑战。但不管金融業態如何改變,金融的核心是信用和風險,銀行本質上就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數字金融不是目的,以數字金融提升風險經營能力才是最終目標。

前三季度營收下滑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上海銀行領大額罰單一事將該行再一次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11月17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上海監管局披露行政處罰信息顯示,上海銀行因32項違法違規事實合計罰款金額達1380萬元。

這並不是上海銀行今年收到的第一張大額罰單。4月,該行因在結售匯、外幣理財、內保外貸、外匯市場交易等領域存違法違規行爲,被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處以罰沒款近1億元。

除了內控問題,上海銀行近幾年業績增長也較爲乏力,從2022年末开始,該行一直面臨營收下滑的問題。

根據該行三季度報告,2023年1-9月,上海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92.73億元,同比下降5.76%;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73.45億元,同比增長1.03%。

在資產質量方面,三季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上海銀行不良貸款率1.21%,較上年末下降0.04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90.02%,較上年末下降1.59個百分點。

此外,截至報告期末,上海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爲9.25%、10.15%、13.13%。



標題:上海銀行高層將迎變動,行長朱健、副行長施紅敏均擬任市管企業正職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358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