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1-05 08:54:12 熱度:23
工作人員布置开幕式會場外的海報 |
貓山王樹下的燈光,夜幕降臨時如同一個夢的布景 |
山海計劃的兩位晚報女同事,每天隨地採訪隨時寫稿,非常忙碌 |
短片的主人公,背井離鄉下的正是南洋 |
曾經的吉隆坡地標雙子塔,如今卻沒有遊客的攝像頭聚焦,時間會改變很多東西,但是對故土的思戀是人類永恆的傷感 |
觀影的藝術沙龍就在這古舊的老屋二樓 |
吉隆坡一處老街 |
青年莊燦傑從小就有電影夢,他一直不明白山海計劃是什么意思,直到來到了吉隆坡 |
吉隆坡雪隆廣東會館旁邊一處街景 |
圖/ 羊城晚報記者 闕道華 蔡嘉鴻
文/ 羊城晚報記者 闕道華
放棄了,沒有人可以用一千個漢字描述吉隆坡,何況我總共才來4天。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吉隆坡的海外華人,跟我們最像,仿佛我們從小同一個小學中學,長大才分开,無論多少年再見面依然沒有任何隔閡,哪怕各自對世界的認知已經天差地別,有個前提卻從未改變,那就是,我們是“我們”!
爲什么是吉隆坡?爲什么“山海計劃”第一次出海就走到馬來西亞?這就是答案。
其實大部分的“我們”,已經是第三代第四代華人,年紀比較大的那些,可能是第二代。移民北美的朋友,經常沮喪地在群裏抱怨,兒子女兒已經變成了外黃裏白的“香蕉人”,哪怕說着同一個漢語,但是精神世界已經相去甚遠。
吉隆坡華人不會。我們笑着相同的梗,喫着相同的瓜,加了微信,一看各自朋友圈,都一樣,除了山和海的地理距離,彼此沒有距離。
這次給了我們很大幫助的馬來西亞編劇蕭老師說,因爲馬來華人牢記自己的根在哪裏。也對,梅州、潮汕、福建這些地方的人本來就更有老鄉觀念,到了海外就更抱團了。大家自覺給孩子純正的華文教育,哪怕華文學校在經費和學籍上都有很多的麻煩與不便。華人也很少與外族通婚,種種原因,導致了馬來華人成了“最華人”。
“山海計劃”尋找的11個年輕導演,大部分來自廣東,尤其粵東最多。這十部影片,也大都有着濃濃的“鄉愁”主題,對故鄉和故人的思念,對傳統文化的眷戀,他們通過電影這門藝術,造了十個濃鬱的“舊夢”。其實他們平均年齡26歲,最小的才20歲,故土情結竟然如此濃烈,罕見。
老家梅州的二代華人塗先生告訴我,馬來華人數量依然在增加,但是佔馬來總人口的比例,已經從50年前的40%多,下降到20%多一點。原因很多,但是也很簡單。他小時候,馬幣與新加坡幣基本是1比1,馬幣還更值錢一點點,半個世紀過去,1新加坡幣能換3塊多馬幣。同樣是一個月掙3000,你去新加坡,實際上就變成了吉隆坡的月薪過萬。那年輕人能不跑嗎?
這個故事我們熟悉。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很多年輕人都跑到廣東,跑到上海和北京,造就了人類和平年代最大的人口遷移,也締造了一個春節假期好幾億人在路上的地球奇觀。
所以馬來華人能沉浸在這十部短片的夢境中無法自拔,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一位馬來導演看完觀影會後留言:“自己是個潮州人,整個放映會下來,讓我覺得回家的路上都是阿公和父親的影子。”
“山海計劃”實際是個種子計劃。也許十部電影短片,無法幫助這批年輕人成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導演,羊城晚報成爲第一家出品如此衆多電影作品的紙媒,未來也不一定成就一家大廠。但是至少我們帶着十部也許還很稚嫩的作品,來到了吉隆坡,來到了海外,這是一個真實發生了的故事,這是一個真正的开始!
標題:年輕的夢都是通的,只是吉隆坡更相通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2966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上一篇 : 龍蝦在泰國淪爲“街邊小喫”,價格真是讓人“一頭霧水”!
下一篇 : 啥樣的男性會被稱女人爲“油膩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