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發源地滋養文旅高地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0-15 08:52:29 熱度:16

導讀: *本文爲《半月談內部版》2023年第10期內容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文明賡續,在茲尤盛。中原地區,作爲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經五千年悠悠歲月,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自然人文景觀。 ...

*本文爲《半月談內部版》2023年第10期內容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文明賡續,在茲尤盛。中原地區,作爲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經五千年悠悠歲月,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自然人文景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近年來,河南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瞄准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世界文化旅遊勝地兩大定位,大力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战略”,推出了一系列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新意十足的高質量文旅產品,積極打造全鏈條文旅業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精神文化消費期待。

以文化人,堅定文化自信

早上8點多,一身漢服打扮的四川遊客樂均芳就帶着孩子來到了河南博物院門口,與衆多等待入館的觀衆一道排起長龍。

“趁孩子假期有時間,專門陪他參加了十座博物館的研學之旅,我們已經去過殷墟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龍門石窟,今天來河南博物院‘飽飽眼福’。”樂均芳說,她對此前風靡的《唐宮夜宴》中唐宮小姐姐的原型文物期待已久。

這個夏天,河南博物院“一票難求”成爲常態,熱度爆表。每一個展廳內都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賈湖骨笛、蓮鶴方壺、雲紋銅禁等幾大“鎮館之寶”周圍,更是裏三層外三層擠滿了觀衆。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介紹,目前每天參觀河南博物院的觀衆數量能達到 1.2 萬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兩倍左右。

“據我們統計,來館參觀的觀衆中70%左右都是 18 歲至45 歲的中青年。可以說來博物館、穿漢服、讓假期與文化相伴,已經成爲青年一代自然而然的生活狀態。”馬蕭林說。

8月10日,觀衆在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博物館參觀 魯鵬/ 攝

無獨有偶。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的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即使較爲偏遠、公共交通相對不便,仍有大量遊客自駕前來,一睹夏都風採。

展开全文

據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趙曉軍介紹,截至目前,該館2023年暑期研學活動已達50余場,覆蓋約2萬人。

“除‘跟着小夏去考古’‘夏都誕生記’‘陶器修復’三大常設的主題研學課程外,我們今年還接待了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國內多家文博機構和研學聯盟的研學團隊。”趙曉軍說,“還有來自美國、西班牙等地的海外人士參與其中。”

文化類研學遊“遍地开花”,是“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的河南在文旅融合發展上抓新機、蹚新路、展新顏的縮影之一。

今年4月,2023世界研學旅遊大會在河南洛陽召开,河南省十大研學旅行精品线路發布。從“文明尋脈”四大古都研學,到“大河安瀾”黃河文化研學,從“紅色傳承”紅旗渠精神研學,到“武道修身”中國功夫研學……中華優秀文化以旅遊爲載體,與時代脈動充分共振,文化自信根基在此間築牢。

以旅興業,激活“新增長極”

告別高原,翻越崤函,黃河自豫西進入中原地區後,开始放慢奔騰的步伐,展露出溫潤的意味。陽光下,一條熠熠生輝的“金”絲帶,串聯起沿岸的古都“珍珠”。自西向東,從洛陽到鄭州再到开封,一條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蔚然已成。

文旅“勁旅”,風起洛陽。

近年來,滿眼歷史、處處文化的洛陽搶抓文旅產業風口,推動傳統文化的時尚表達、厚重文化的現代轉化,讓遊客“穿越”千年,感受大唐氣象。

踏上伊洛河的遊船,在眺望龍門石窟的同時,來一場文雅“飛花令”;在洛邑古城換上漢服,搖身一變成爲“大唐公主”;走過景陵長長的墓道,在洛陽古墓博物館來一場“奇妙夜宿”;帶上“通關文牒”,开啓“神都奇幻志”全城劇本殺,或同“狄仁傑”共赴夜宴,或與“上官婉兒”相攜遊園……憑借“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洛陽不斷出圈,躋身全國文旅城市“頂流”。

“商都”鄭州,同樣不遑多讓。

自3000多年前商湯在此建立亳都,至今城址不移、人脈不斷、文脈不息。河南·戲劇幻城、建業·華誼兄弟電影小鎮、華強方特旅遊度假區、海昌極地海洋公園、銀基動物王國等一批重大文旅項目,不斷創下遊覽量新高。

“作爲一座沉浸式戲劇主題園,河南以黃河文明爲創作根基,用沉浸式戲劇藝術,講述中原大地上土地、糧食、傳承的故事。”河南建業文旅公司總經理姚培說,它不只是一個旅遊點位,更是一個文化地標。

行至开封,宋韻滿城。

置身清明上河園,北宋畫家張擇端筆下的《清明上河圖》,便真切地鋪展在眼前。酒樓、茶肆、虹橋、碼頭、水心榭,各類建築鱗次櫛比;高台花鼓、水上舞獅、舞龍、打鐵花、花燈展,民俗活動目不暇接;東京夢華、烽火汴梁等沉浸式實景演藝,讓人直呼過癮。

2023年7月14日,遊客們在开封清明上河園景區內遊玩。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除打磨精品文旅項目外,河南還通過發放文旅消費券、遊客互送、門票減免等具體舉措,有效激活文旅市場。漸成支柱的文旅產業,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板塊。

以新出彩,數字科技賦能

走進龍門石窟景區旁龍門古街上的《無上龍門》體驗館,一幅巨大的龍圖騰撲面而來。而隨着齒輪轉動,一場奇幻之旅开啓:魚躍龍門、伊闕大战、石窟开鑿、神都洛陽、飛天牡丹……光影流轉間,觀衆也沿着歷史長河,在大禹、战國、北魏、隋唐時期穿梭,完成一場極致多彩的文化巡遊。

這是一個由外徑20米的超大水平全景球形幕布、19台激光工程投影機和立體聲環繞音響打造的沉浸式三維影像空間,12分鐘,360度,將龍門石窟之美盡顯。

而在洛陽牡丹博物館,1600多年前的《洛神賦圖》借助全息成像、全彩2D屏等數字技術“活”了起來;展廳回廊處,“步步生花”不再是誇張的說法,不同造型和顏色的牡丹花會隨着遊客的腳步“綻放”,搖曳生姿。

“數字技術的運用,爲活化文物、活化歷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路徑。”馬蕭林說,依托科技賦能,通過營造主體空間、場景體驗,拉近了文物與公衆之間的距離,讓展櫃中的文物變得可參與、可體驗、可感知。

《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爲基本路线和主攻方向,着力推動建設數字景區、數字度假區。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混合現實、擴展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文化旅遊領域充分應用,催生更多新業態、新場景和新模式,延展出無限可能。

“黑科技”大力加持,“元豫宙”方興未艾。老君山、少林寺、龍門石窟、黃帝故裏、大宋東京城等河南十大文旅知名IP,一鍵匯聚於指尖,輕點屏幕,便可瞬間穿越時空;河南各大文博場館也不斷打破傳統靜態展陳模式,向科技和創意尋突破。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十四五”期間,河南計劃每年支出4000萬元推動文化旅遊數字化升級改造,打造沉浸式數字場館,讓遺址“活”起來,在百姓生活中“火”起來。

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原城市群篇(上篇):爲中部崛起鍛造新增長極

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原城市群篇(中篇):陸空齊發力

半月談記者:袁月明 /編輯:尤立

責編:張子晴 / 校對:秦黛新



標題:文明發源地滋養文旅高地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2520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