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 一灣碧水映古今(城市味道·行走縣城看中國)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0-13 16:54:21 熱度:54

導讀: 圖①:鎮遠古城一隅。 江春健攝 圖②:鎮遠古城俯瞰。 鄒 渝攝 在鎮遠古城舉行的龍舟比賽,吸引衆多市民遊客觀賽。 江春健攝 當武陵山余脈延伸入貴州黔東南,來不及與苗嶺山脈相遇,又遇上蜿蜒向東的㵲陽河...

圖①:鎮遠古城一隅。

江春健攝

圖②:鎮遠古城俯瞰。

鄒 渝攝

在鎮遠古城舉行的龍舟比賽,吸引衆多市民遊客觀賽。

江春健攝

當武陵山余脈延伸入貴州黔東南,來不及與苗嶺山脈相遇,又遇上蜿蜒向東的㵲陽河。於是,山水交融,形成了一片交通要衝,滋養出一座古城——鎮遠。

在多山地的貴州,水陸交通順暢的鎮遠,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明史》載:“貴州爲內地,當自鎮遠始矣。”歷代皆在鎮遠屯兵駐防,至今已有2000多年置縣歷史。

展开全文

過往船只由此下沅水過洞庭入長江,無數歷史名人在此駐足留下詩篇……千載滄桑,鎮遠古城城址未變,訴說悠悠古韻;㵲陽河水依舊,映出繁華新景。

城垣古橋,看百年風貌

趕着大早,沿着鐵色的石垛拾級而上,湖南遊客曾麗登頂了府城垣。

待到晨曦與雲霧散去,終於得見鎮遠古城面貌:在群山環抱之中,碧綠的㵲陽河自西向東蜿蜒貫通全城,用一個S形的優美轉彎,將這座小城一分爲二,形成“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的古城格局。只見,鐵路穿山而過,火車呼嘯着隱入山間;㵲陽河兩岸,車輛川流不息;厚重古石橋上,商販肩挑水果而來。

元、明、清三代,鎮遠都爲府州治所所在。鎮遠城北以大山爲屏,南以㵲陽河爲池,府城垣則建在石屏山山脊上。千年硝煙散去,如今的府城垣,成了遊客們登高望遠的絕佳去處。意猶未盡踏上下山小道,曾麗咬了口還冒着熱氣的油炸粑,糯米香、辣椒香瞬時撲鼻:“都說鎮遠美食美景多,一次怎么體驗得完!”

穿行在城內,石橋城垣錯落有致,古街古巷曲徑通幽。巷道出口向㵲陽河北岸延伸,臨河處就是一座座古碼頭。“不要小看這些碼頭,以前就連載着大象的貨船都可以系泊。”鎮遠縣政協文化文史與學習委員會主任段向東說,明清時期的鎮遠,是“民安物阜,商賈雲集”的重要驛道。

“過去有‘六牌十巷’的說法,‘牌’與‘坊’各有不同分區和地段。”段向東講起了一段過去流行的民間歌謠,“頭牌一枝花,二牌蓋過它;三牌京果鋪,四牌油炸粑;五牌开馬店,六牌爛豆渣。”

過去,“頭牌”位於府城東邊青龍洞附近,皆爲官宦人家;“二牌”住戶是書香門第;“三牌”住戶爲做小生意者;“四牌”住戶是作坊生意人,大多是磨米漿、做粑粑的;“五牌”住戶多是在鎮遠主要官道上开設提供食宿、馱馬的旅店的;緊鄰开旅店的“六牌”人家,制作便宜美味的豆腐,生意雖紅火,卻都是些貧苦人家。

如今,城垣、石板、青磚依舊,城中繁盛更勝從前。行到巷道裏一處售賣冰鎮嫩豆腐花的攤位,段向東笑着說:“早就不興分什么‘頭牌’‘二牌’嘍。現在古城裏的家家戶戶,生意紅火的都是‘一枝花’嘞!”

舟楫競渡,融民族文化

㵲陽河畔,燈火漸明。街道、燈籠、屋舍都蕩漾在水波裏。喝下一碗鎮遠紅酸湯,79歲的鎮遠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陶鐘麟向記者介紹起了鎮遠人的心頭好——賽龍舟:“別看鑼鼓一響,大家你追我趕,其實講究一個和諧吉祥的好彩頭。”

“我們鎮遠的賽龍舟傳統已有上千年歷史。” 陶鐘麟說。清乾隆《鎮遠府志》載:“鎮遠府,端午日作龍頭戲。結彩兩岸,觀者如堵,以祈歲稔。”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鎮遠龍舟節正式命名,此後每年端午節,鎮遠都會舉辦賽龍舟活動。2011年,這一文化活動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古城步行街上,百名壯漢頭綁黃布,齊聲大喊號子,緩緩擡起上千公斤的龍舟龍頭。龍頭後是嗩吶隊和表演隊,有的挑着桐油、推着小車“賣布”,有的手捧荷葉、跳着採蓮舞步子前行。再往後是身着民族服飾的男女老少,扁擔兩頭或掛着家禽,或挑着糉子、米酒……每逢端午,這番熱鬧景象都會在街頭上演。

“紅龍、黃龍、青龍、白龍,每個街道、村寨參加比賽的龍舟顏色和造型各不相同。苗族蘆笙舞、侗族山歌,突出的就是多民族共融、多文化共生。”賽龍舟州級非遺傳承人皇安東說。

“賽龍舟是人與船的合二爲一。激烈時,落後船的指揮人雙手揪住龍頭下巴,兩只腳蹬在船頭,一上一下‘懲(按)龍腦殼’,以求超越對方;超前船的指揮人則在船頭雙腳倒立,用腳當手,來回蹬動,用腳指揮。”皇安東描述起過去的精彩場面。

“劃龍船呀!喂喂!劃得贏囉!喫糉粑呀!”說到精彩處,皇安東雙手模仿劃船動作,即興喊起劃船號子,“其實不管輸贏,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圖吉利’‘湊熱鬧’。”

鎮遠近一半人口爲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賽龍舟成了各民族共同的傳統活動。段向東認爲:“賽龍舟體現出的是‘和’文化,各民族在這裏團結和諧。”

不只是賽龍舟。巷道中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的四合院,既有幾分徽派特徵,又融合苗族侗族幹欄式吊腳樓風格,鎮遠的兼容並包在古城民居中同樣可見一斑——不論南來北往,皆可在此落腳。

江西人建“萬壽宮”、福建人建“天後宮”、兩湖人建“禹王宮”、四川人建“川祖廟”……明清時期,中國十大商幫十五省客商湧入鎮遠,先後建起“八大會館”。多元文化沁潤交融,讓鎮遠逐漸成爲五方雜厝、萬戶煙火的要津。

古鎮新生,聚八方人氣

“鎮遠街,人擠人,挑窯罐的被撞破,擔桐油的擠不出城。”一句民諺道出了鎮遠的旺盛人氣。

“古城裏的好人氣,可離不开我們這些‘古巷管家’嘞!”在老街巷道,經常能見到鎮遠縣㵲陽鎮興隆社區老黨員鄧明鳳的身影。磚木結構古建築需要注意消防安全、行動不便的鄰裏需要幫助……樁樁件件都馬虎不得。

興隆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陳文傑介紹,通過把轄內仁壽巷、復興巷、四方井巷等10余條古巷道,按照地理相近、居住相連、便於服務的原則進行劃分,社區組建起一支22人的“古巷管家”隊伍,服務居民、遊客和商戶。

如今,結合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美城鄉四大行動內容,鎮遠縣緊盯街巷環境精細化治理,組建由社區幹部、熱心群衆以及黨員幹部組成的“管家”隊伍,以古城巷道網格爲載體,开展矛盾糾紛化解、環境整治、安全生產、政策宣傳、紓困解難等工作,將“古巷管家”基層治理模式推廣开來。

“只有一套房、一個服務員,只做精品民宿。”2015年,來自廣東的陳水興來到鎮遠,遊覽一周後,決心租賃下巷道半山腰的民居开辦民宿。老板、保潔、廚師……都是陳水興一個人。辛苦獲得了回報,今年整個夏天民宿都沒有空置過。

“人氣,就是擴大經營的最大底氣。”古城內一家連鎖酒店的經理何常春,選擇了另一條發展路徑。酒店不僅开起非遺研學館,讓遊客體驗蠟染、制作香包等手工藝,還提供遊客孩童托管等特色服務,生意火爆。

近年來,鎮遠在文化旅遊業態上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滿足遊客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住宿體驗需求,吸引着外地客商興業。截至今年5月底,鎮遠縣旅遊市場涉及出行類、餐飲類、購物類、類主體總量達2235家,旅遊直接從業人員3000余人,間接從業人員2萬余人。

“只需一部手機,遊客通過掃描‘古城全景VR’二維碼即可進入,涵蓋美食、住宿、景點等各方面內容。”鎮遠古城智慧旅遊中心內,鎮遠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局長唐華說。現在,古城內的巷道、碼頭、建築都可以實現VR(虛擬現實)講解體驗遊,遊客既能看到兩岸的美麗風景,又能感受鎮遠的文化魅力。

“從1986年被評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开始,鎮遠就一直在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唐華說,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鎮遠不斷提升文旅業態和服務能力,挖掘旅遊新產品新場景。

時近傍晚,登高遠眺石屏山,一灣碧水奔流不息。自在遊走古城鎮遠,兼具古韻與現代的生活並不遙遠。(記者 黃 嫺)

版式設計:張芳曼

《人民日報》(2023年10月13日14版)

責編:秦雅楠



標題:鎮遠 一灣碧水映古今(城市味道·行走縣城看中國)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2488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