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北京日報 發表時間:2024-12-09 00:26:37 熱度:10
在這幅由讓-巴蒂斯特·戈蒂埃-達戈蒂創作於1775年的油畫中,瑪麗·安托瓦內特身上雍容華貴的藍色禮服有着宮廷大禮裙的寬圈環裙(墊臀襯裙)和緊裹在身上的緊身上衣,再套上一件完美無瑕的王室衣物:一條貂皮鑲邊的拖曳長裙,上面繡着金色的百合花。百合被藏在裙子的皺褶中,給了它一種意外的鮮嫩清新之氣。
瑪麗·安托瓦內特1791年6月與家人一起逃離杜伊勒裏宮時,她的裝扮包括一件低調的深棕色連衣裙、一個大披肩和一頂禮帽。然而在這幅由革命派藝術家勒·敘厄爾創作的版畫中,逃亡王後卻穿着她標志性的白色長裙,頭戴草帽。在八年前維傑-勒布倫的《身穿高勒裙的王後》引發的醜聞中,憤怒的公衆將鄉村化的裝束解讀爲瑪麗·安托瓦內特不守王後禮節的證據。通過重提這條裙子,勒·敘厄爾再度喚醒大衆對王後惡名的關注。
瑪麗·安托瓦內特最後的時尚姿態,意味深長地將她一生錯綜復雜的服裝歷史濃縮在了能夠引發不同聯想的單一顏色中:白色。
2024年巴黎奧運會开幕式有這樣一幕,在巴士底獄窗邊一個身穿紅衣捧着頭顱的無頭女人在吟唱,她就是法國大革命前的最後一位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這身看似“血腥瑪麗”的瘋狂模樣只是文學藝術的加工,圍繞在瑪麗王後周圍有着真真假假很多故事,這也讓瑪麗王後在西方世界可謂家喻戶曉,究竟她是個怎樣的人?哪些故事是真哪些故事是假?文化學者卡羅琳·韋伯另闢蹊徑以其著作《時尚女王與法國大革命》,從服裝政治的獨特角度,深入剖析了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後自14歲踏入法國至38歲被革命者處決的傳奇一生,同時重新勾勒了法國大革命的宏大背景及其波瀾壯闊的進程。
《時尚女王與法國大革命》
[美]卡羅琳·韋伯 著 馬睿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瑪麗不僅引領了法國的時尚潮流,更對當時法國乃至歐洲在服飾與禮儀上的保守觀念產生了強烈衝擊。然而,她對時尚的執着追求,加之其“奧地利公主”的身份,卻使她成爲衆矢之的,最終導致了其悲劇性的命運。作者指出,在王室血脈延續的憂慮、法國民衆對奧地利的猜忌,以及法國國內錯綜復雜的政治鬥爭等多重因素交織下,瑪麗身陷孤立無援的境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服裝、頭飾與珠寶這些時尚的“外在標志”,成爲瑪麗彰顯乃至攫取權力的獨特工具。
書中通過細致入微地審視瑪麗的生平與裝束所引發的社會政治動蕩,揭示了其背後驚人的連貫性與力量。通過對瑪麗人生起伏背後的衣裝政治的深入考察,爲讀者提供一條理解這位已被反復剖析,但仍充滿魅力的歷史人物的新线索。
謝幕的黑與白
其實“白色”才是法國末代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留給世人最後的印象,只不過白色所代表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會美化瑪麗王後的形象,因此在很多反對者的眼中刻意弱化了這一段記憶,取而代之的是諸如共和派國民公會代表、藝術家達維德所做的畫,瑪麗王後只是一個失了權勢的彪悍幹癟老太婆,完全一副喪家犬的模樣。
實際上在斷頭台前,在上萬名法國民衆前,瑪麗王後精心打扮了自己,她穿着最愛的烏梅色鞋子,一條潔淨的白色襯裙,嶄新的白罩衫,素雅的白色便袍,頸間圍着她最漂亮的一條平紋細布三角巾。她一改之前爲了給路易十六守喪而穿的全黑素裝,穿上了一身全白的服飾,在她的侍女羅莎莉的回憶中,關在監獄中的瑪麗王後,一直保存着一件白罩衫,似乎就是爲了處決這一天而准備的。
在這之前,瑪麗王後在監獄中一直都是一身黑色,那黑色既是爲了給路易十六守喪,又是她母國奧地利的代表色,還是已故的瑪麗亞·特蕾西婭的標志性服飾,這套服飾讓討厭她的人看不順眼。他們攻擊她,說黑色喪服是其罪惡心靈的外化標志,黑色正好是她罪惡靈魂的完美體現。瑪麗王後加黑色,成爲人民譴責的解讀素材,她的外在一直是人們的焦點,無論贊美還是惡評。而在她人生的最後一幕中,她穿上了一身白
色,與之前妖魔化的黑色服飾完全相反。一身樸素的白衣是人們對她最後的印象,在刑場上血紅與潔白,帶走了這個“臭名昭著”的時尚女王。
瑪麗王後是奧地利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最小的女兒,出生在歐洲王室的女性政治婚姻是她們必然的宿命。當瑪麗14歲時,她便被送往法國,與路易十五的孫子、法國太子路易·奧古斯特成婚,以結束奧地利與法國之間多年的战爭。
對於這樣一個身份特殊的女人,瑪麗王後雖然不喜歡路易十六,但從奧地利的宮廷到法國的宮廷,她始終在享受王室帶來的財富與愜意。在法國宮廷,瑪麗王後迅速成爲時尚的引領者。她不僅引領了當時法國的時尚潮流,還通過服飾和打扮來彰顯自己的權威和地位。她的衣櫥裏充滿了奢華的服飾,從精致的胸衣到誇張的裙擺,每一套服裝都經過精心設計,成爲貴族們競相模仿的對象。她的時尚品位不僅衝擊了當時法國乃至歐洲在服飾和禮儀上的保守落後,也讓她成爲衆人矚目的焦點。
“女王”的項鏈
在《時尚女王與法國大革命》中,作者指出,瑪麗王後的服飾與時尚選擇並非僅僅是個人愛好的體現,它們背後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義。在法國宮廷,服飾不僅是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也是政治權力的體現。瑪麗王後雖然是法國國王的妻子,但背後依靠的是奧地利,瑪麗王後通過她的時尚選擇,向外界傳遞出她對權力的掌控和對政治局勢的理解。
法國王室脫離民衆的奢侈生活,人民積攢的不滿,就隱藏在瑪麗王後高調的時尚炫耀背後。較爲突出的就是“項鏈事件”。1772年,路易十五爲了討其寵愛的情婦杜巴利夫人的歡心,命令巴黎珠寶匠打造一條價值連城的鑽石項鏈。這條項鏈鑲嵌了數百顆完美無瑕的鑽石,其華美程度令人嘆爲觀止。然而,路易十五突然去世,項鏈也就成爲無主之物。
路易十六曾想讓這條項鏈成爲新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的禮物,但瑪麗拒絕了這一提議。她認爲,這樣一筆巨款用於軍艦裝備更爲合適,或者她根本不想佩戴爲其他女人設計的首飾。這條項鏈被塵封多年,直到一個名叫讓娜·德瓦盧瓦-聖雷米的女人出現。
讓娜構築了一個計劃,謊稱是瑪麗王後的閨蜜,利用這條項鏈來獲得財富、潛在的權力及王室贊助。讓娜編織了一系列謊言來騙取紅衣主教羅昂的信任,她謊稱王後想买這條項鏈,但不愿公开購买,希望羅昂作爲祕密中間人。羅昂信以爲真,前去商討購买事宜,並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了款項。然而,項鏈並未出現在王後手中,而是被讓娜及其丈夫祕密帶到倫敦拆散出售。當羅昂無法支付尾款時,珠寶商衝進王宮找瑪麗王後對峙,真相才大白於天下。
羅昂被逮捕並關入巴士底獄,讓娜也被捕入獄。然而,由於讓娜的逃走,她的丈夫被判終身在槳帆船服役。輿論因此次審判變得十分激動,瑪麗王後的聲譽嚴重受損。許多人堅信王後利用讓娜作爲工具來打擊她所厭惡的羅昂,這進一步加劇了王後形象的惡化。
鑽石項鏈事件在法國民衆眼中嚴重損毀了波旁王朝君主政體的聲譽。瑪麗王後因此更加不受歡迎,各種惡毒謠言四起,使她成爲丈夫的負擔。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的幾年裏,這一事件成爲推翻波旁王朝的重要導火索之一。盡管瑪麗王後可能並未直接參與這一陰謀,但她終究未能擺脫公衆認爲她奢靡及犯有欺詐的印象,加劇了民衆對王室的不滿和憤怒。
成爲革命符號
瑪麗王後,自踏入凡爾賽宮的那一刻起,便對那裏繁復至極的宮廷禮儀心生厭倦。她的日常生活,每一個細微舉動都仿佛舞台上的表演,時刻處在貴族與平民的審視之下,這讓她感到窒息。登基後,她對這些禮節的蔑視更是肆無忌憚,公然挑战着歷史悠久的王室規矩——爲君主服務者須隔絕外界商業往來。她破例允許自己的供應商在巴黎繼續營業,服務於其他顧客,這一行爲使得王室的衣服款式,普通貴族也能接觸到,也能擁有。這個舉動擴散了她在時尚方面的影響力,並引領了全巴黎乃至全歐洲的時尚風潮,她享受着這份矚目。
瑪麗王後的時尚服飾在普通民衆心中卻引發了復雜的情感。一方面,她的奢華與張揚讓普通民衆感到羨慕與向往,他們渴望能夠擁有與王後相似的服飾,體驗那份高貴與優雅。另一方面,她的時尚選擇也被視爲腐敗與奢侈的象徵,讓普通民衆對貴族階層產生了不滿與反感。在大革命的浪潮中,瑪麗王後的時尚服飾更是成爲攻擊的目標,被視爲導致社會動蕩與不平等的根源之一。
當大革命的風暴席卷而來,瑪麗·安托瓦內特試圖重新擁抱那些曾被自己厭棄的宮廷傳統與權力時,或許她的心中會回蕩起母親昔日的警告:“你將後悔,但那時悔之晚矣。”她或許未曾預料到,自己早年對時尚界的影響,悄然間已爲大革命的浪潮鋪墊了道路,那場革命最終終結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而她,也成了這一變革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在革命期間,她的服飾與時尚選擇成爲革命者攻擊的目標。他們指責她揮霍無度、不顧民衆疾苦,將她視爲舊制度的象徵。在革命中,瑪麗·安托瓦內特的角色復雜而矛盾。她既是時尚的引領者,也是政治的犧牲品。在男性主導的政治舞台上,她始終是一個邊緣化的存在。盡管她努力通過時尚來彰顯自己的權威和地位,但她的努力並未得到廣泛的認可。在革命期間,那些她曾努力彰顯的東西,成爲她的罪證,又或者是一種符號,讓她和王室的糜爛與腐敗牢牢地連在了一起。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夏安
標題:瑪麗·安托瓦內:法國最後的時尚女王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418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