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2-03 08:55:11 熱度:12
【編者按】
《上海相冊》始於2020年春夏,澎湃新聞與《萌芽》雜志社的合作,至今已發展至第四季,共有中外攝影師50多人,作家40多人參與。攝影師群體既有來自近現代的大咖先行者,也有崛起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覺悟者,當然,90後乃至更年輕的一代正以銳不可當之勢洶湧而來。其中,國外攝影師在不同時期,也記錄下他們眼裏的上海和中國之旅。該項目與作家群體的合作中,在各方多元的視角下,《上海相冊》也得以向讀者展現一個層次更豐富的上海。今天推出《上海相冊》第四季的第二篇,“上海觀光客”。
攝影師任國強的這組照片拍攝於2016年,一眼就能看到熟悉的上海城市背景——外灘,這裏是上海城市核心中的核心區,任國強拍下了接連在此登場的人。他們登上的“場”既是鏡頭另一邊的馬路、花壇、防汛牆和景觀大道,又是攝影師用照相機構築起的一畝三分地。它猶如一個大大的舞台,暗暗提示來此的人們自己那不平凡的聲名,至於人們如何與舞台相處?每個登台的人用他們和鏡頭相遇的一瞬,給出了答案。
在青年作家余靜如的記憶裏,外灘的形象由遠及近,不斷變幻,它先是祖母小姨口中的大都市的象徵,又如自己童年那般像霧像風的“精彩卻不友好”,直到自己來到上海求學,她一邊感嘆“外灘有什么好去的”,一邊又承認“仍有源源不斷的人慕名而來”,看着照片裏的這些面孔,“上海仿佛既是他們的,也是你我的。只要你愿意,把這裏當作花園、舞台、攝影棚、健身房吧。把這裏當成你想要的某個地方,去做你自己吧。”余靜如寫道。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一九九三年夏天,意氣風發的舅舅在東方明珠塔下拍過一張照片。照片至今仍夾在舊影集裏,三十年後,他卻全然忘記。新年的家族聚會上,舅舅看見我,說:“真有出息,在上海工作,上海有那個……東方……東方之珠!噢,不對,是東方明珠。我還沒去過上海呢!你什么時候帶舅舅去看看啊?”
私下裏問母親,“舅舅是怎么啦?還不到六十歲呀!記性這么差。”
“天天不出門,閉塞,刷手機,越刷越笨。”母親覺得好笑。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祖母七十年代末去過上海,因公出差。一路上綠皮火車、大巴車上擠擠挨挨,過道上站着人,硬座底下睡着人。經歷多少困難,祖母完好無損地帶回一只二十寸雕花奶油蛋糕,成就兒女們對繁華都市的向往與幻想。二十年後,小姨與新婚丈夫一同去上海度蜜月,流連於外灘的高大恢宏的人文建築,異國風情中窺見更遙遠陌生處。而姑姑嫁給上海知青的兒子,隨丈夫回老家探親,發現上海深藏於弄堂裏的另一面,鴿子籠般狹窄的閣樓,俄羅斯套娃般層層疊套的家具,皺皮蘋果,隔夜米飯。
一九九六年秋天,我終於跟着父母去了一趟上海,火車到站已經是夜裏,不知道從哪冒出的三輪車,殷勤地要送我們去一個“好住處”。七拐八繞,到了積着污水的小巷子,新买的旅遊鞋踩髒了,才走進一個陰暗潮溼的招待所,房間裏有黴菌氣味,牀底下放着兩只生鏽爛痰盂。住一晚要收四百塊。我大聲表示不滿,說不如回家。爸爸叫我閉嘴。這么晚上哪去?只好將就。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在陸家嘴遊蕩幾天,坐了黃浦江的遊輪,天氣不好,霧蒙蒙,什么也看不見。回家以後,對上海的記憶也蒙着一層霧。東方明珠遠遠的、淡淡的,成爲我幻想中的信號塔,孜孜不倦,勞苦地向外星人發出信號。清晰的畫面,只有大商場裏數不清的玩具和鋪滿漫畫書的精致小店,還有一個氣勢洶洶的店員,污蔑我私自拆开了書的套盒,命令我們必須將整套書买下。父母和她爭執起來,說我一直是循規蹈矩的孩子,不可能會做這樣的事。六只眼睛逼到我面前,其中兩只像銅鈴,射出閃電般的精明。我不想承認自己沒做過的事,卻又極其想要那一套書。最後一天,動物園裏看花豹,此前只見過家養的貓狗,花豹不一樣,陰沉沉,明明關在籠子裏不捕獵,看着卻精疲力竭,氣喘籲籲,貼着潮溼四壁,在自己的屎尿氣味中來回踱步。它身體細長,行走時肩胛骨滾動,眼底哀露的兇光亦是遊客觀賞對象。父母要我站在籠子外與花豹合影,我無論如何不敢背對它,終於留下一張後腦勺照片。
上海,於我的童年記憶中,是一個豐富、精彩又算不上友好的地方。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再去上海是十六年後,我是求學的青年,在昏暗的會議室裏面試,老師問我是否曾經來過上海,我茫然搖頭。問我對上海的印象,“擠”,我脫口而出。上海的人擠着人,房子擠着房子,路擠着路。我腦子裏只有這些,幼時的記憶在緊張的瞬間消散於無形,很久之後才重新聚合。原來我曾來過這裏,此後我又要生活在這裏。我不再是個孩子,上海於我而言,也不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旅遊城市。外灘於我仍是景觀,我對它毫無興趣,也從未想要走進那某一座高樓中去看看,我的工作不在那,生活也不在那。我在上海,卻從新聞裏了解上海。再去上海是十六年後,我是求學的青年,在昏暗的會議室裏面試,老師問我是否曾經來過上海,我茫然搖頭。問我對上海的印象,“擠”,我脫口而出。上海的人擠着人,房子擠着房子,路擠着路。我腦子裏只有這些,幼時的記憶在緊張的瞬間消散於無形,很久之後才重新聚合。原來我曾來過這裏,此後我又要生活在這裏。我不再是個孩子,上海於我而言,也不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旅遊城市。外灘於我仍是景觀,我對它毫無興趣,也從未想要走進那某一座高樓中去看看,我的工作不在那,生活也不在那。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有什么好去的?”可總還有更多的人源源不斷地前往外灘。像曾經的我們一樣,在東方明珠塔下留一張合影,再回到來時的地方去,在漫長的生活中忘記這件小事。某日接到一文學活動邀請函,舉辦地址竟在陸家嘴某座高樓之上。乘地鐵前往,一路都是同去的陌生遊客,像混入巨大的旅行團。尋到華麗建築的小小入口,我背叛人群,跟着指引乘電梯上去,來到燈火通明的露台。腳下是紅毯,紅毯盡頭是巨大的籤名板,籤到台。攝影師半蹲着,肩上扛着專業設備,身旁立着補光燈。我一時退縮,難以前行。四處張望,賓客大都精心准備而來,有人身着晚禮服,與手中的紅酒杯相得益彰。文化名人,都市男女,觥籌交錯。我尋到邊緣處一行水泥台階上坐下,身邊不遠處,一對五六十歲的中年夫婦也叉开腿坐着,他們穿着舊T恤,寬松的棉布褲子,踏着塑膠露趾拖鞋,手裏拿着半瓶礦泉水。他們和我一樣,也靜靜地觀摩人群。
沉默良久,那對夫婦終於靠近我,試探着問:“你也是作家嗎?”
“算是吧。”我有些窘迫。
“你都寫些什么?”他們好奇地問。
“寫一些都市青年人的事。也寫點別的。”我生硬答道。
“那些人也都是作家嗎?”他們指向人群。
“大都是。”
“你們聚在這裏是在做什么?”
“交流吧,其實我也不大明白。”我再一次露出寒暄的笑,他們也對我報以微笑。
……
“那你們來這裏做什么?”片刻後,我反問道。
“我們家就在這裏。”他們指指腳下。
我突然忍不住想笑,他們也笑起來。笑聲讓那一刻的我們消弭界限。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沒趕上最後一趟地鐵,又打不到車,索性沿着南京路步行街一路走,看看什么時候能走回家,夜裏的街道別有風景:三兩結伴的白襯衫中介小哥,走在下班路上,喝醉了,互相搭着肩膀,唱着青春之歌;穿着橙色工作服的環衛人員,舉着高壓水槍衝刷道路邊高大茂盛的懸鈴木,路燈將落下的水簾和工作服都照得熠熠發光;一間關閉的銀行外面,光滑的大理石地磚上整整齊齊鋪着一家人的臨時牀榻,面色黝黑的精瘦男人,編着幾條長辮子、風塵僕僕的女人,懷中四五歲大的健壯男孩,他們是流浪至此?卻不像,因爲他們的眼中毫無悲戚與絕望,他們用好奇的目光欣賞着建築、街道、車輛、燈光以及眼前的一切。這裏是他們生命中的某一站,誰也不要妄想洞察他們的心。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既如此,我也不愿匆匆趕路,索性憑着直覺繞道,在大街小巷中穿梭,走過四川中路、北京東路,記憶中那恢宏的景觀又漸次出現在眼前。踏上觀景台,白日裏的人潮已然褪去,卻依然留下星星點點的熱鬧,他們從黑壓壓密集的人群中跳脫出來,像活動的人形雕塑,點綴着夜晚的城市。夜跑的年輕人戴着耳機,沉默地緊閉嘴脣,像要與世隔絕,運動服上的熒光色卻格外刺眼,令人無法將他忽視;一對老年夫婦,一前一後、保持距離,不緊不慢地散步,一個伸伸腰,另一個踢踢腿,兩人四處張望,只是不看對方,恍是陌生人,最終又走回同一個家去;幾位高挑的異國模特兒,在都市與鏡頭中應付自如,仿如野生動物生長於大自然中,匍匐、躍動、追擊,三腳架、補光燈,專業設備捕捉美,不可預知這大片明天會出現在哪裏,獲得多少流量;再往前去,大型雕塑下面鋪着幾張瑜伽墊,一名中年女性自在舒展身體,從容適意,仿佛外灘是自家花園、健身房、客廳……他們是誰?我不知道。但看起來,上海是他們的。而他們的態度仿佛在說,上海也是你的。是吧,只要你愿意。把這裏當作花園、舞台、攝影棚、健身房吧。把這裏當成你想要的某個地方,去做你自己吧。
無意中聽過一段旋律,簡單卻令人不能忘懷。搜出它的名字,原來叫做“上海觀光客”。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外灘,我相,衆生相》任國強作品
攝影師自述
我從小就住在離外灘不算遠的四平路附近,那時,在家裏就能聽到黃浦江上輪船的汽笛聲和海關大樓的鐘聲。後來隨着一棟棟的高樓興起,海關的鐘聲再也傳不進弄堂了!小的時候對外灘印象已很模糊,那時跟着父母去外灘、南京路是坐55路公交車,而55路一直是非常的擁擠,車到外灘時售票員就會叫“南京路外灘到了!”。小時候逛南京路,總要把最繁華的南京東路從頭逛到尾,再從第一百貨逛回外灘,尤其是國慶夜全家人去外灘南京路看燈,說是去看燈,其實是去“軋鬧猛”! 外灘寬敞的馬路上是人山人海,大人小孩拿着充氣榔頭互相追打,從南京路一路打到外灘。當時感覺太开心了,這是一輩子的回憶。
上海外灘,無論是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還是曾駐足於此的中外賓客,外灘無疑是他們心目中最具代表性、最值得一遊的申城景觀。轉角處出現古樸典雅的紅磚歷史建築,和遠處地標式的東方明珠塔,這種強反差和豐富的視覺衝擊,給人更深刻且豐富的印象。從城市歷史文化角度而言,外灘是近現代上海的一面鏡子,折射出上海的大千世界,對於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來說,更是一個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大舞台。
外灘的價值不止於觀光遊覽,也不止於那些沿着黃浦江岸蜿蜒伸展、氣度不凡的萬國建築。在我看來,還包括來到外灘的人。在這個系列裏,我在外灘拍下了許多人的面孔,他們豐富多彩,每個人都在這裏展露了自己,表達了自己。
一個城市的溫度,決定了城市的內涵。因爲她的包容,因爲她的大氣,因爲她的時尚,因爲她的活力,因爲她的點點滴滴......這也許就是我拍攝她的原因吧。
攝影師簡介
任國強,1964年生於上海,美術專業畢業。1983年开始學習攝影創作並大量投稿,在全國報刊雜志發表攝影作品。1997年進入報社开啓攝影記者生涯,在近30年的新聞攝影中採訪過一系列重大新聞,文娛體育,尤其關注上海的城市發展,拍攝了大量變革中的上海。曾獲得2010年度“趙超構新聞(圖片)獎”一等獎、多次獲得上海新聞獎。
文字作者簡介
余靜如,生於江西,現居上海,2014年开始發表小說,著有中短篇小說集《安娜表哥》(譯林出版社),《以X爲原型》(中信出版社)。
標題:上海相冊IV|②上海觀光客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313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