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風來丨“嫁衣”裏翻卷的文化潮流

來源: 央廣網 發表時間:2024-11-20 00:26:38 熱度:3

導讀: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是中國人常說的喜事,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生重要時刻的認可和慶祝。 洞房花燭夜時所穿的“嫁衣”,便有特別的意味。 “嫁衣”是中國人對婚嫁服飾的傳統稱謂,蕴含着傳統婚嫁...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是中國人常說的喜事,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生重要時刻的認可和慶祝。

洞房花燭夜時所穿的“嫁衣”,便有特別的意味。

“嫁衣”是中國人對婚嫁服飾的傳統稱謂,蕴含着傳統婚嫁儀式、民俗的文化色彩。

2024年11月8日至2025年2月28日,中國絲綢博物館推出首屆“絲尚盛典”配套展覽“一生一裳:中國嫁衣的流金歲月”展覽。展出1949年至今不同時期的嫁衣,呈現中國女性婚嫁服飾的形態美感和風格演變,探討當代中國婚嫁服飾的傳承與流變,審視女性婚嫁服飾在社會、文化語境下的發展脈絡。

一起走進這場展覽看看吧!

展覽現場 潮新聞記者 魏志陽、拍友 蘇秀書 攝

展覽由“質樸·純粹——集體主義與革命色彩”“變革·融合——改革浪潮與多元時尚”“民俗·民族——多彩民族的儀式與盛裝”以及“文明·交匯——中華傳統非遺技藝與西方工藝的交融互鑑”四個單元構成。

在第一單元,我們能夠感受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嫁衣的質樸與純粹。

195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自由戀愛,自主婚嫁,成爲一種主流的婚嫁觀。傳統社會的婚姻禮制,以及象徵舊制度的鳳冠霞帔等傳統婚禮服,逐漸被人們擯棄。

新中國倡導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讓人們的服裝整體風格以簡潔、樸素和實用爲主。婚禮服隆重的儀式感也被弱化,逐漸趨向於日常服飾,集體主義的統一化、簡潔化成爲一種潮流。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蘇兩國密切的政治經濟交往,增加了服飾文化的交流互通。除了原有的中山裝、列寧裝,布拉吉、蘇聯大花布襯衣等蘇聯式服裝爲中國帶來了別樣的色彩與時尚活力。花襯衣成爲當時流行的女性婚禮服。

歷史長河中,社會文化變遷深刻影響個體的行爲與選擇,女性服飾的演變尤爲直觀。1961年,毛澤東同志一首《七絕·爲女民兵題照》膾炙人口,女民兵形象進一步激發了女性的愛國情懷與自主意識,還影響了當時女性服飾審美,以及婚嫁服飾的選擇。

展开全文

時間來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开放浪潮席卷,社會風氣加速开放。這一時期,西裝和婚紗成爲了中國人主要的婚禮服飾。到了90年代,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趨勢更加明顯,不僅在城市引領風騷,甚至深入偏遠鄉村——紅色套裝作爲中西合璧的典範,尤其受到農村新娘的青睞。

邁入新世紀,伴隨國內服飾以及時尚設計行業的蓬勃興起,高級定制與新興時尚品牌競相湧現。與此同時,大國崛起喚醒文化自信,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渴求日益增強,漢服復興運動拉开了傳統婚服潮流序幕,在名人、明星效應的影響下,定制的馬來褂、秀禾服、唐裝也逐漸成爲新時代中式婚禮上的亮點。

展覽現場 潮新聞 記者魏志陽、拍友 蘇秀書 攝

都說,時尚是一個輪回,在嫁衣這件事上,這個周期跨越了整整百年。

現在,嫁衣呈現出更爲鮮明的特點。現代科技融入婚紗設計,3D打印與智能穿戴技術催生獨特前衛婚禮服飾;激光雕刻技術則使傳統紋樣得以復刻並融入現代審美,賦予婚紗新的藝術生命力。時尚產業的不斷演進與文化交流的深化,共同推動婚嫁服飾向更加多元、前衛且兼容並蓄的方向發展,展現了科技與藝術深度融合的獨特魅力。

展覽現場 潮新聞記者 魏志陽、拍友 蘇秀書 攝

各民族的婚嫁服飾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傳統的手工藝和紡織技藝無不展現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多樣性。這些嫁衣不僅僅是服飾,更記錄着少數民族的勤勞、智慧和創造力,以及代代相傳的民族精神,是文化傳承的象徵,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比如,“西蘭”在土家語裏是鋪蓋(被面)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這種“花鋪蓋”是土家姑娘必備嫁妝。同時,在土家族以往只有口頭語言而無文字的歲月裏,西蘭卡普作爲傳承歷史文化、宗教倫理以及生產、生活知識的一種重要載體,被世代相傳。



標題:有風來丨“嫁衣”裏翻卷的文化潮流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056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