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華夏衣冠”閃亮台北

來源: 新華社 發表時間:2024-11-18 16:47:40 熱度:2

導讀: 新華社台北11月18日電 題:“華夏衣冠”閃亮台北 新華社記者傅雙琪、陳君 腰挎長刀的黑袍武士、廣袖寬袍的文士、金冠間色裙的淑女齊齊出現在車水馬龍的台北鬧市西門町,引得往來行人紛紛駐足拍照,好奇地詢...

新華社台北11月18日電 題:“華夏衣冠”閃亮台北

新華社記者傅雙琪、陳君

腰挎長刀的黑袍武士、廣袖寬袍的文士、金冠間色裙的淑女齊齊出現在車水馬龍的台北鬧市西門町,引得往來行人紛紛駐足拍照,好奇地詢問“是什么表演”。

11月的第三個周末是台灣各地漢服愛好者的年度盛事“台灣漢服節”。從2020年100多位漢服愛好者的线下聚會开始,漢服節不斷壯大,已接連舉辦五屆。今年除了漢服踩街活動,還有古風集市、漢服年度大秀、漢服大使選秀等豐富內容。

從第一屆就开始參與活動的鐘憫豪,是漢服節的形象代言人。周六天氣較爲炎熱,他就選擇了輕薄的青色蓮枝紋窄袖袍;周日的漢服踩街活動,爲配合今年漢服節的主題“華夏衣冠,辰龍袞冕”,他特別穿戴明代中期的皇家服飾——朱紅袞服和翼善冠。

“我目前收藏了50多套漢服,漢唐宋明的形制都嘗試過。”鐘憫豪說,他接觸漢服源於對中國歷史的興趣和古裝電視劇的啓發。一开始只是覺得衣服好看,後來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很多漢服博主的分享和科普視頻,越來越感興趣,想知道爲什么這么穿、衣料上的紋樣含義、禮服和日常服裝的區別等。

當選2024台灣漢服節大使的許雅晴,最初“入坑”是想打扮成武俠劇裏的瀟灑俠女,此後慢慢加深了對漢服背後歷史文化傳承的認識。

平日裏,從事幼教工作的她經常嘗試將漢服和現代服飾相結合,比如T恤、襯衫與傳統馬面裙的搭配。“有的人看到我的混搭穿着會好奇詢問,我就會向他們科普漢服知識。”

自稱“簪娘”的蔡景如在古風集市上擺了個攤位,展示自己和其他“簪娘”創作的花簪,琳琅滿目的作品吸引了許多人駐足。這裏既有台灣本土手工藝制作的“纏花”,也有大陸傳過來的“絨花”,還有她們自己設計的琉璃簪花。

“台灣傳統的纏花多用在婚禮,顏色以紅色、金色爲主,形狀也比較固定,我們用纏花工藝做了新的花形,用更多顏色搭配漢服穿戴。”蔡景如說,她的“簪娘”團隊固定成員10人左右,還有不少人不定期參與,制作的作品大多在網絡平台銷售。

“漢服熱既是年輕人尋找自己獨特服飾表達的一種嘗試,也是一種文化覺醒。”偏愛明代服飾的蔡景如說,“在台灣說到傳統服飾,很多人會想到少數民族服飾,但我們漢人的傳統服飾是怎樣的?一开始在戲曲、電視劇或傳統小說插畫裏面尋找,然後慢慢接觸到現代漢服。”

台南尋它記工作室負責人唐華特地到台北參加漢服節活動,希望吸引北部的漢服愛好者到台南旅拍。“台南古建多、鄉村多,很適合拍攝古風題材。”

林士民是台灣漢服節的最初發起者之一。他說:“當初幾個同好突發奇想,某個周末穿漢服到西門町來玩玩,沒想到竟然發展成這么有規模的活動。”今年的漢服節有1000多人參加踩街活動,爲期兩天的古風市集估計也有3萬人流量。

林士民和鐘憫豪剛剛參加過在浙江西塘舉辦的漢服文化周。對比大陸,漢服在台灣仍以個人愛好爲主,規模化的商業开發和研究相對不足。鐘憫豪說:“在台灣拍古風寫真,想要打扮得美美的比較容易,但要找到符合歷史文獻、復原得比較好的漢服就相對困難。”

盡管漢服風潮起步較晚,但漢服文化在台灣呈現越來越蓬勃的發展趨勢。漢服愛好者會在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以及參觀博物館等活動時展示、介紹漢服搭配,越來越多上班族在日常穿搭中也會融入漢服元素。

“漢服文化不是簡單的服飾,也不是現在人們口中的‘古裝和戲服’,更不是角色扮演,而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鐘憫豪在他社交媒體账號上寫道。(完)



標題:特寫:“華夏衣冠”閃亮台北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027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