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精”原單:“直播間只要399” 高仿包裝出“撿漏”

來源: 搜狐資訊 發表時間:2024-11-18 08:27:00 熱度:3

導讀: 當從快遞袋裏拿出心心念念的外套後,陳華的內心如同被潑了盆冷水。這款自己花了數百元、號稱某大牌“原單”的衣服,不僅走线錯誤,就連拉鏈、扣子等配件上也有着明顯的劃痕。 “當時主播介紹是因爲部分瑕疵無法交...

當從快遞袋裏拿出心心念念的外套後,陳華的內心如同被潑了盆冷水。這款自己花了數百元、號稱某大牌“原單”的衣服,不僅走线錯誤,就連拉鏈、扣子等配件上也有着明顯的劃痕。

“當時主播介紹是因爲部分瑕疵無法交給品牌方,最終流出市場,下單時還以爲自己成功‘撿漏’,現在感覺就是假貨。”陳華吐槽說。

憑借相對低廉的價格,年輕消費者追求的“原單”逐漸在直播平台興起。新京報記者在直播平台搜索時注意到,不少主播以原單爲噱頭帶貨,面對網友提問時也會標榜正品,以打开銷路,“我們家賣的是原單,懂的都懂”“不是仿貨,是和專櫃同一條生產线的正品”。

“市場中確實有原單之說,但數量絕不會像市面上那么多。”曾從事多年服裝生意的林浩坦言,原單走紅利用了年輕消費者囊中羞澀卻追求品牌的心態,畢竟很難有人能抵抗住花低價买名牌的誘惑。然而,真正出現在市場中的原單少之又少,更多的則是不良商家用高仿品冒充。

直播間低價“撿漏”原單卻买到假貨

“這褲子只有幾條了,喜歡的朋友快點下手,錯過就不知道是否還有類似機會了。”“商場這款至少2000元起,直播間只要400多元,买到就是賺到。”

一家直播間裏,主播拿着一款商標處貼着不幹膠的牛仔褲,詳細地介紹着,並不時將走线、印花等細節展示給網友,“我們家的貨不能透露品牌和來源,但絕對保證正品。”

直播間裏“萬物皆可原單”。記者搜索發現,不少主播在直播平台上銷售類似商品,囊括外套、褲子、鞋等多個品類。其中,一名主播對着鏡頭展示一件羽絨服,同時就網友關於真僞性的提問答復稱,“我們家的貨都是原單,換句話說就是正品,只是有些小瑕疵。但懂的都懂,絕對值得入手。”

所謂原單,即是指國外品牌提供面料、版型和設計圖交由國內代工廠生產,而當服飾最終完成後,除了供給品牌方的完美品外,其他因爲檢驗不合格、原本應該銷毀的貨物,被私下在市場中銷售。而這些和正品系出同門的原單尾貨,憑借相對低廉的價格吸引着一衆消費者。

記者觀看直播發現,帶貨所謂原單商品的主播,盡管會詳細展示服裝細節,但始終避开品牌LOGO,遇到網友提問,也只會用“某某家”來含糊帶過。同時,爲了體現貨源的稀缺性,主播往往會在直播間反復申明每個款式只有寥寥幾件。下單鏈接中,也會規避相應的商品介紹,买家只能按照主播的介紹,在小黃車列表裏找到商品序號後下單。個別直播間,商家會用手寫信息的方式進行備注以便於發貨。

記者調查發現,有主播介紹稱,一件EVISU牛仔服因爲走线處有些許問題導致無法通過檢測,最終通過各種渠道出現在直播間內,並以399元的價格出售。相比之下,旗艦店內同款商品需要2600多元。

當記者以購物者的身份向一位主播咨詢其所售原單來源以及爲何數量會如此多時,對方並沒有直接答復,僅是在直播間表示,自己所售服飾都是原單或者專櫃撤櫃後剩下的“瑕疵品”,能保證真貨,也支持消費者送檢,但具體來源渠道卻始終沒有透露。

陳安告訴記者,早在多年前自己就是原單的忠實擁躉,雖然商品確實有些小瑕疵,但不細看根本看不出來,“再說只需用正品零頭的價格享受和專櫃同樣品質的服飾,何樂而不爲呢。”

展开全文

不過,他頻繁出手也難免踩坑。一次在以300多元“撿漏”到一條正品需要近3000元的某品牌“原單”後,陳安傻眼了,“走线歪歪扭扭,還有着長短不一的线頭。特意去專櫃對比了下,感覺很多細節都有出入。根本不是所謂的原單,就是徹頭徹尾的假貨。”

“市場中確實存在所謂的原單,也不乏商家通過各種渠道將其帶出工廠轉而售賣。但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直播間裏賣的原單都是貨真價實。”曾從事多年服裝生意的林浩告訴記者,“畢竟龐大的市場需求給商家提供了銷售方向,爲了牟利會選擇打着原單的旗號,銷售渠道不明的商品。”

“主播不可能對外透露貨源渠道。畢竟如果是真原單,涉及代工廠存在管理不嚴、貨源外泄的情況,嚴重的話甚至可能被品牌方追責。如果是假原單的話,不但容易引發消費者退貨潮,還可能面臨平台封號以及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林浩說。

工廠剪掉內標,高仿包裝成“大牌”

“事實上,當前市面上一衆商家銷售的所謂原單,不排除有假貨。”林浩告訴記者,不少國際品牌出於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原因考慮,確實會選擇找國內代工廠合作,但雙方合作的保密度、對成品數量的把控都格外嚴苛,“即使有原單流出,數量也絕非市面上那么泛濫,更不可能誰都能拿到。”

記者了解到,品牌在與代工廠合作前不但會籤署款式、設計等保密協議,代工廠所實用的面料以及拉鏈、扣子等配件也是由品牌方提供。代工廠經過开發、打樣、審板到確定樣板等環節,能精准地得出單件成品所需的面料量以及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損耗值等數據。而品牌方則根據該數據和訂單量提供相應的面料總量。

“通常一萬件衣服訂單在損耗值較低的情況下,最多也就只有百來件瑕疵品。”林浩說,這些瑕疵品中不乏破損過於明顯、根本無法銷售等情況。這意味着,即使全部流向二級市場,也不過寥寥數十件,“除了品質低於過檢的商品,原單的顏色和尺碼也不可能齊全,不可能如此齊整地出現在各個直播間內。”

記者注意到,不少號稱銷售原單的商家,在售賣時不但貨品尺碼齊全,還能不限量購买,顯然和原本應該稀缺的原單無法聯系在一起。

“原單市場歷來都是真僞參半,甚至假貨佔據絕大部分。畢竟年輕人的追捧讓不少小廠商動起了牟利念頭。在無法和品牌方取得合作進而得到正品貨源時,自然考慮用假貨來冒充代替。”林浩說。

多年前在國內一家服裝廠工作過的阿魚告訴記者,此前工廠的產品在市場銷量慘淡,而在原單走紅後,讓工廠仿佛找到了最合適的銷售路徑。很快,工廠开始悄悄生產高仿服裝,並以類似噱頭銷售。

爲了讓客戶相信自己所銷售的是原單,工廠會將服裝內標用剪刀剪成兩截或將內扣撤掉,以刻意體現出“品質瑕疵”,同時還將產品分發在多個直播間和銷售渠道上,並在每一波銷售時都放出幾件來彰顯“稀缺性”,進而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和哄搶,“如此一來,幾乎每波都能很快售罄,不少消費者還隨時咨詢什么時候能‘搞到’新貨。”

一番包裝後,不但服裝被消費者所追捧,就連價格也能理所當然地水漲船高。

阿魚印象深刻,同樣一件抄襲大牌的服飾,如果以“仿貨”銷售,通常只能賣出兩三百元。而當其以“原單”的名義進行包裝後,價格即使達到七八百元,仍有不少人愿意購买。

“原單的走紅就是利用了年輕消費者囊中羞澀卻追求品牌的心態。”阿魚說,“其實哪有這么多的貨給你,消費者如果輕易相信類似說法而貿然下單的話,很可能买到低劣產品。”

記者了解到,對於消費者而言,鑑別服飾真僞同樣存在難題。通常除了觀察服飾所帶有的圖案、走线、面料等細節是否精細外,還能通過正品衣服的吊牌標志和產品信息判斷衣服的真僞。然而,原單因爲從代工廠流出,出廠時往往會剪掉吊牌、領標等能體現出相關服飾信息的細節,依靠肉眼進行鑑定的難度無疑升級。

謹防掉入“原單尾貨”陷阱

原單的稀缺以及極致的性價比,讓一衆消費者頗爲推崇,然而多位從業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即使是從代工廠流出的正品原單,其質量也遠非想象中那般優質。

原單本質屬於“被淘汰”的瑕疵品,由於沒有通過檢測,容易存在面料不過關、尺碼不標准等品質問題。而主播在介紹時不可能對每款衣服的瑕疵處都進行詳細展示,這導致消費者在收到衣服後,發現瑕疵遠超出自己的接受範圍。

“之前看主播介紹時,以爲衣服只是缺少內扣,並不影響外觀。收到貨後卻發現內扣都在,但衣服後背有着明顯的开縫情況。”一位买家吐槽稱,“去專櫃咨詢能否修補時被直接拒絕,轉頭去找主播時發現門店已經關閉,只能自認倒黴。”

林浩告訴記者,原單通常沒有正式的品牌授權,自然缺少相應的售後服務,“這些衣服本屬於不該出現在市面上的商品,品牌方自然不會對其負責。而不少賣家也會在銷售時告知,特殊商品不退不換,導致消費者遇到問題後只能自行解決。”

記者了解到,原單市場早在多年前就在論壇、微信、QQ等渠道興起,彼時也因爲真僞問題引發爭議。如今,隨着直播電商的爆發,銷售渠道也逐漸轉移至直播間,以此拉攏新一批的消費者。

多年來,各地消費者協會就原單先後發布消費提醒。南京市消協就曾表示,原單產品很多是粗制濫造的仿品,或未達到廠商生產標准的淘汰品,消費者應謹慎購买,避免上當受騙。2024年10月,滁州市消保委也特意在“雙11”前發文提醒稱,切勿因貪圖便宜而陷入“原單尾貨衣物”陷阱。

“對於品牌方而言,這些未經授權而流入市場的原單會搶佔正品的市場份額,給品牌方造成經濟損失。加上其較低的價格也會擾亂品牌正常的市場定價,影響品牌的價格體系和銷售渠道的穩定。另外原單產品質量難以控制,也有可能給品牌方形象和名譽帶來不良影響。”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表示。

對於涉嫌流出原單的代工廠以及直播平台中銷售原單的商家,付建則表示,品牌方可提起訴訟,要求賠償損失並承擔法律責任。相關人員可能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利益,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另外在銷售原單服飾過程中,未經品牌方授權使用品牌商標,容易構成商標侵權。如果原單商品質量較差的,既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也有可能構成銷售僞劣產品罪。

新京報記者 覃澈

【編輯:惠小東】



標題:“戲精”原單:“直播間只要399” 高仿包裝出“撿漏”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023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