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紀實影社 發表時間:2024-10-10 08:29:45 熱度:11
攝影:陸元敏
攝影:陸元敏
那么,玩上彩色攝影的陸元敏和之前一味執着地堅守黑白膠片的陸元敏又有什么不同呢?好像沒有!當然至少照片因爲有了色彩更好看了,普羅大衆也許更喜歡了。但是以往崇拜他的粉絲們也許會不滿意了——原來的黑白高雅變得彩色低俗了?甚至於你會發現,一些彩色畫面曝光都不准了,往往是色彩因爲曝光過了,爆了,有點不“專業”的感覺。當然,陸元敏在曝光問題上從來就沒有“專業”過,只不過黑白的畫面逼得他不得不遵循古典主義的准則,小心翼翼地控制其“專業”的維度。而一旦上手彩色,他倒可以肆無忌憚地隨心所欲了——彩色攝影向來就被認爲是業余攝影的領域,索性再“業余”一點,豈不更妙?然而“奇跡”就這樣發生了——“業余”的色彩反而讓陸元敏的當下變得更爲神祕兮兮,讓人小心謹慎地揣測,這後面或許還隱藏着什么?
記得美國彩色攝影的先驅之一喬爾·梅耶羅維茲在1962 年开始色彩攝影時,他是這樣直截了當的:當時我很想最快就看到我的拍攝效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照相機裏裝上彩色膠片,走上大街,拍攝照片。我之所以選擇街頭拍攝,就是因爲生活中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質量的事情發生。我所希望的就是在運動的過程中拍攝我所需要的東西。使用彩色膠片拍攝能讓我直接想象到畫面效果,立刻做出判斷,考慮可以讓自己以更好的、更快的、更爲無形的、更爲精確的方式獲得我所感興趣的成分。這也是一種年輕人探尋世界和發現自我的方式。
攝影:陸元敏
然而陸元敏就不是了。盡管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彩色攝影最爲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爲色彩的標志,時代感一定更強了。試想一下,如果30 年前陸元敏就用彩色膠卷,一路下來,那么這些時代的色彩元素往往會強化畫面的歷史進化痕跡。而他當年拍攝的黑白畫面,對照30 年後的黑白影像,這樣的差異往往並不明顯——在迷離、溫情、散淡、傷感背後,還是迷離、溫情、散淡、傷感——似乎陸元敏沒有老去,時代也沒有“進步”!其實在20 世紀50 年代以後,彩色攝影已經逐漸走向成熟,但是它的運用在當時實際上並沒有受到攝影家的重視。普遍的觀念認爲,過於豐富真實的色彩並不適合於提高攝影的品位,不適合社會狀況的紀實攝影,甚至也不可能很好地表現主觀的感受。這樣一來我似乎明白了,陸元敏對色彩的不“專業”,任其放縱,其實也是爲了逃避關於“專業”的話題,從而爲視覺元素的最終落位,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話又要說回來,你越是多花時間審視陸元敏的每一幅作品,就會驚訝地發現那些色彩懸置突破了混亂的重圍,構成了特殊的愉悅感:遊樂場巨大的廣告牌,水槽邊那塊紅得發紫的肥皁,畫桌邊上色彩豐富的瓶瓶罐罐(這幅畫面的曝光控制極其“專業”),空懸的鳥籠在雜亂的電线中呈現,展廳中女士紅色的露背衣裙和男人藍色的服飾相映成趣,尤其是雜亂無序的石庫門建築樓道下少女的紅色背心,讓人心生莫名的欲望……這么一說,色彩在陸元敏的當下實踐中,又不是隨心所欲、可有可無的點綴了?
攝影:陸元敏
攝影:陸元敏
本文選自《林路:中國攝影的序與跋》
林 路,生於1956年,上海人。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教授,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主要成果是藝術攝影和攝影著作,專長於風光攝影、人體攝影和暗房特技制作。共有近百幅藝術攝影作品獲獎,入選影展;出版攝影理論和技術專著120多本。1999年,2001年獲得第四屆、第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從事攝影教學和攝影理論研究30余年,具有豐富的攝影策展經歷。
:後工業時代的回首凝望|從李檣的《家園》看影像的終極價值
林路《中國攝影序與跋》籤名版
林路《當代攝影探究》籤名版
林路《觀念攝影》籤名版
林路《靜物攝影史》籤名版
林路《時尚攝影史》
林路《攝影思想史》
陸元敏《蘇州河》籤名版
陸元敏《在身邊》籤名版
紀實影社畫廊
▼
紀實影社 向優秀的攝影師致敬
紀實影社畫廊 第一期
紀實影社畫廊 第二期
紀實影社畫廊 第三期
紀實影社畫廊 第四期
紀實影社畫廊 第五期
紀實影社畫廊 第六期
紀實影社畫廊 第七期
紀實影社畫廊 第八期
標題:林路:陸元敏的色彩思維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269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上一篇 : 激活向“新”力,上海時裝周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