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策急牛”到“新質長牛”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0-08 00:50:59 熱度:1

導讀: 作者 秦朔 作者 秦朔 無論是對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對經濟信心而言,2024年9月的最後一周都注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周。 當國家下場,看空中國的陰霾迅速开始離場。 去年底,外資機構的普遍策略還是避开中國資...

作者 秦朔

作者 秦朔

無論是對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對經濟信心而言,2024年9月的最後一周都注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周。

當國家下場,看空中國的陰霾迅速开始離場。

去年底,外資機構的普遍策略還是避开中國資產,所謂“Anything But China”(ABC)。而今,僅僅幾天功夫,新的ABC策略出現了,其內涵變成了All in buy China。

從“只避中國”到“全押中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並無變化,但關於中國經濟基本面的看法發生了天大的變化。

這不僅再次證明,現代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心經濟,無信心一失百失,步步收縮,節節敗退,有信心則氣勢如虹,令市場大反轉;同時也證明,要真正提振市場信心,央行的作用至關重要。

何以解憂?惟我央行。當給央行記一大功。

各種“破曹之計”

對中國經濟的認知,很長時間,我都是樂觀的國運派。信心之源,是在大量採訪中實實在在看到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不斷提升,這背後是極爲蓬勃的企業家精神和學習能力。

我深信一個肯學習、善學習、肯幹能幹的民族,一定能建成創新型國家,而創新是經濟發展最寶貴的動力。

近年來,我仍是國運派,但內心的宿命成分不斷增加。主要是看到很多資源配置的方向並不是朝向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非經濟因素對經濟活動的不合理幹預有常態化趨勢,社會文化氣氛對企業家精神的支持也沒有以前那么友好,導致企業家群體的信心日漸流失。

我一直認爲“中國經濟有問題,但中國經濟不是問題”,意思是中國經濟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中國經濟完全可以搞得更好,但邊際上的不少變化卻令人擔憂。這些變化不是讓經營主體充滿鬥志和熱忱、擼起袖子加油幹,而是惴惴不安,思前想後,要給自己留後路,找退路,或幹脆跑路。

展开全文

怎么辦?大政方針是明確的,如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統一大市場,新質生產力,“兩個毫不動搖”,等等。二十屆三中全會更對全面深化改革做了系統部署。

從學者角度看,現在好像是三國時代,各自都要在手心寫一個“破曹之計”。他們开出的種種藥方包括——

制度改革論:認爲要從經濟制度上,真正落實經營主體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政府改革論:認爲權力不能任性,政府要管住不按規律出牌的手;

供給側改革論:認爲要從供給側入手,調整結構,提升增長質量;‌

優化環境論:認爲要優化營商環境,實現競爭中性;

基建驅動論:認爲政府要加大基礎建設投入,拉動增長;

消費驅動論:認爲政府要直接給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發錢,刺激消費;

新型城市化論:認爲要以人爲中心,讓城裏的農民工和市民享受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

福利均衡論:認爲不同參保和退休群體的養老金差距應該縮小;

地方減債論:認爲中央應該幫助地方化解歷史形成的沉重債務,地方政府應該遵守契約,盡快還清對經營主體多年的欠款……

這么多藥方,都有依據,都有作用,如何權衡?很難在短期內決定。

而時間在流逝。特別是作爲中國經濟上一個重要引擎的房地產,不可能再回到烈火烹油的狀態,由此,房地產對經濟增長和地方財政的拖累也不可能短期結束。當市場看不到明確向好的變化,信心只會更弱。

央行是東風

在此關鍵時刻,金融三部門斷然出手。尤其是央行,祭出了“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兩大利器,堪稱妙招、重招,一舉扭轉了市場信心。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是當年諸葛亮寫給周瑜信中的內容。這一次,空方是“曹公”,央行是東風。

有房地產分析師指出,央行的聰明在於,它看到房地產公司的表現很難短期改變,還在下墜,這是真實經濟的情況;但金融市場的預期、房地產公司的股價是可以快速改變的。只要資本市場快啓動、強啓動,各地出台一些幫助房地產止跌回穩的政策,房地產公司的市值立即就能提升,資信就會上升,抗風險能力就會增強。這是“保主體”的好辦法。主體保住了,“保交房”就很有希望。

我覺得,這一次央行下場的決定性意義有二:

1、從改變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價值認知入手,快速提升整個市場乃至全世界對中國經濟的正面印象。過去大家覺得中國經濟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現在覺得這也可以,那也不錯。這種效果,千金萬金難买。

2、以鮮明有力的態度告訴世界,中國政府對提振市場信心,有能力、有辦法、有魄力。

如果說國有金融機構下場,是國家隊下場;央行下場,就是國家下場。其威力,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

有人甚至把9月24日到9月26日視爲一場“國運保衛战”。

實體經濟的改善確實還存在嚴峻考驗

股市這一輪急速而強勁的暴漲後,對於後市如何演繹、財政政策如何接力、中國經濟是否否極泰來等問題,站在不同立場,大家的看法也开始分化。

積極派認爲,“央媽喊你买股票”之後,中國的市場信心和經濟信心开始恢復,接下來,更多部門尤其是財政部門應該效仿金融部門,接續出台刺激政策,驅動增長。

審慎派認爲,這一輪增長是人造牛市,不可持續,實體經濟並未有根本改善。萬衆炒股的結果,是不久後就會有大部分被套,成爲“犧牲品”。

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到目前爲止,對金融部門的政策作爲幾乎可以打滿分,因爲出人意料而效果卓著。也不能簡單拘泥於“不幹預、少幹預就是好”的框架來做判斷。

本次刺激政策出台的大背景,是經濟下行壓力已在相當程度上波及到居民就業、收入和消費,波及到地方政府“保基本”的正常運轉,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情緒非常低迷且還在擴散。

雖然中國經濟有韌性,但邊際趨勢一直在向下。在這種局面下“做時間的朋友”,越做可能越沒信心。若政府行動遲緩,政策措施小打小鬧不溫不火,我們的經濟不是沒有可能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讓那些負面預言“自我實現”。

關鍵時刻,政府當斷則斷,出台了具有正面震撼性的政策,這是在估值水平很低的情況下,爲以滬深300爲代表的中國核心資產托底,阻斷看空中國、唱衰中國的節奏。即使在過去一周暴漲後,A股市場的估值與海外成熟市場比依然處於較低狀態。中金公司將目前的上漲行情定義爲“估值修復行情”。此時入市,總體而言風險有限。如有更多條件匹配,出現一輪大牛市是有可能的。

其次,我們也要看到,實體經濟的改善確實還存在嚴峻考驗。

不久前,2024年上市公司中報披露收官。Wind數據顯示,披露中報的5346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合計爲34.87萬億元,同比下降0.51%;實現歸母淨利潤2.9萬億元,同比下降3.09%。我在5月初所寫的《超長韌性》中引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的數據表明,從2021年到2024年一季度,整個上市公司的經營質量(以銷售利潤率和淨資產收益率爲指標),總體是微幅向下。上市公司如此,廣大中小微和個體工商戶的命運就更爲坎坷。

所以,我們切不可頭腦發熱,以爲股市上去了,經濟就上去了。股市上去了,只是爲整個環境的改善創造了有利條件,但距實體經濟的振興還有相當距離。如果我們把心思都放在股票上,無心實幹,踏空者也頓足捶胸懊悔無比,那對實體經濟絕非福音。

市場熱,頭腦要清醒

隨着股市扶搖而上,各種“小作文”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

1、央行等部門會把股指越推越高。

錯!央行出台兩項重磅政策的目的是通過注入必要的流動性,爲處於低位、海外做空者衆的中國核心資產保駕護航,是爲了“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提振投資者信心”。

在目前的估值水平上,這肯定意味着做多。但並不等於要越推越高,越高越好。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關系,如巴菲特的那個經典比喻,“股價就像一只跟着主人散步的小狗,一會跑到主人前面,一會跑到主人後面。但最終主人達到目的地時,小狗也會到達”。

央行的政策讓市場參與方看到了價值底线,但並不表明,當底线擡升了一定幅度後,央行還會把推高股指作爲政策目標。

2、股票價格只有不斷上漲,才是對的,才是好的。

錯!市場是各種投資力量和情緒博弈的結果,上上下下、有上有下是常態。在目前情況下,向上突破是大概率,但能突破多少,中間如何調整,是估值恢復後的震蕩市還是大牛市,誰都沒有答案。有網友針對監管機構向某上市公司發警示函發帖,說“這是打壓(股價),跟中央政策唱反調”。這完全是錯誤理解。

相反,要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強監管、防風險是必要之舉,對各類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對造假者和配合造假者全方位立體化追責是題中應有之義。不能要求監管部門對指數負責,他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立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配的市場體系、制度機制,並切實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3、中國要不斷加大QE(量化寬松)的力度。

方向大致正確,但需留一半清醒!QE的主要含義是央行朝着零利率方向前進,或通過降准、購买國債等方式增加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世界很多國家確實都採取了QE來振興經濟。但QE的後遺症也不可全然忽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4月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稱,“目前寬松的金融條件可能會引發過度冒險和金融脆弱性的積累,導致未來幾年的增長面臨更高的下行風險”。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發行使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要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實施有力度的降息,相比以前,這確實有更多QE色彩。但中國是不是就會進入一個QE時代,還不確定,即使是,也要適度,並在經濟重振後及時進行政策調整。

4、中國需要10萬億元級別的財政刺激。

方向正確,結構更關鍵!在金融部門發力後,幾乎所有經營主體和地方政府都期待財政部出台一攬子刺激政策。“10萬億刺激”成爲熱詞。2008年中國GDP不到32萬億元,佔全球GDP的7%多一些。2023年中國GDP爲126萬億元,佔全球GDP的17%多一些。經濟體量大了幾倍,相比當初的“4萬億”,現在10萬億級別的刺激並不誇張。

但刺激究竟用於何處?是投資型、基建型,民生型、消費型,還是償債型?這些類型之間的權重如何?具體到每個方向又該如何分配?大規模的錢怎樣才能用好,用到刀刃上,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可以裝到刺激的筐裏?都需要斟酌好,謀定而後動。

市場火熱,我們樂觀其成,但保持頭腦清醒,也很重要。

“新質長牛”“改革長牛”“創新長牛”

“政策急牛”已經一掃市場陰霾,從現在起,相關部門、地區更要集中精力,在“新質長牛”“改革長牛”“創新長牛”等方面,實實在在做好文章。

由於傳統增長方式根深蒂固,在我們的經濟運行中,規模思維、增速思維、產值思維依然佔上風,而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注重效益、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還在下風。各地口頭上都講高質量發展,實際上很多還是唯GDP論英雄。

如果單看GDP總量和增速,中國經濟和企業運行不應該像今天這么多困難,實際上,在不少地方,爲了追求更大的產值規模,寧可生產的是庫存也要上,由此導致虛胖的企業不少,真正健康強健的企業不多。

如果這些增長方式問題不解決,一輪超強的財政刺激就來了,各種歷史積存問題都由刺激政策埋單;本來要過緊日子的部門,本來要壓縮的缺乏自生能力的活動,都能找到理由恢復原狀,那對我們的長遠發展意味着什么?

因此,在資本盛宴开啓之時,做以下提醒,並非讓人掃興的老生常談——

1、資產負債表的合理擴張和生產性創新的不斷進步,要雙管齊下;

2、不管多大力度的刺激,每一分錢的支出,都要有效率、效益、廉潔意識,而不是慷國家之慨,不要白不要,不拿白不拿,甚至渾水摸魚中飽私囊,拿了也白拿;

3、經濟體制改革、營商環境優化、產權保護和法治建設,一刻也不能停;

4、推出經濟刺激政策,極大地保護和調動經營主體的積極性,這和加強法治建設、抑制機會主義、打擊一切惡意坑害消費者投資者的行爲,並不矛盾。經濟的法治化,不僅保護經營主體,也制約經營主體。對此要有清醒認識。

總之,這次國家下場,是扭轉中國經濟下行趨勢和看空情緒的一個全新开始,難能可貴。

但中國經濟的諸多問題仍處在艱難破題階段,並未化解,高質量發展也沒有真正到場。

我們希望股市牛一把,但更需要像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一樣,不怕苦、能喫苦,在改革中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在攻堅克難中一場一場打硬仗,而不是瘋上一陣,就停了歇了。

中國經濟要有光明未來,真正所需的,還是在可預期的善治下,廣大經營主體腳踏實地,超越創新,爲利益相關者不斷創造更大的價值。

股市,靠政策靠信心靠資金,一驅動就上來了。而實體經濟的每一步,還需要靜氣、專注與堅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开健全的心智,以及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長期努力。

來源:秦朔朋友圈

原標題:從“政策急牛”到“新質長牛” 大視野



標題:從“政策急牛”到“新質長牛”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228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熱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