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唱 運河悠長(國家文化公園)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0-06 08:52:38 熱度:1

導讀: 遊船行駛在京杭大運河河北滄州段。圖爲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遊客在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內參觀。圖爲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展开全文 學生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體驗拓印技藝。楊 晨攝(人民視覺) 滄州市吳橋...

遊船行駛在京杭大運河河北滄州段。圖爲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遊客在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內參觀。圖爲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展开全文

學生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體驗拓印技藝。楊 晨攝(人民視覺)

滄州市吳橋縣大運河景色。侯緒樂攝(人民視覺)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大運河河北滄州中心城區段處處流光溢彩、霓虹閃爍。

煙波浩渺,遊船穿行。從百獅園碼頭乘船向北出發,穿滄曲橋、聽水流聲、賞水幕秀,體驗詩意大運河。

一路穿行,一路美景。運河兩岸堤坡上,應用燈光技術投射的“獅城月季”“蘆葦河道”“運河風月醉滄州”等主題圖景交替呈現,在多種色彩燈光映照下,仿佛將歲月回撥,昔日的運河盛景浮現眼前。

大運河滄州段全長達216公裏,是南運河的一部分,起自河北省吳橋縣第六屯村,於青縣李又屯村北出滄州境入天津界,元代以後成爲京杭大運河的組成部分。

運河古韻悠長,如何唱出新風?近年來,滄州市以河爲线、以城爲珠,线串珠、珠帶面,扎實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建設。同時,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爲引領,以武術、雜技等滄州特色非遺項目爲重點,堅持保護與發展協同、傳承與傳播並重,讓老手藝展現新風採,讓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精神綻放璀璨光芒。

千年運河貫古今

運河千年,美景依舊。“東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爲徵伐烏桓,命董昭开鑿平虜渠,這便是大運河滄州段的前身。從那時算起,運河水已在滄州大地流淌了1800多年。”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劉寶鎖介紹,大運河滄州段保存了京杭大運河完整原始的河道形態,運河彎道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與匠心。

史料記載,東光縣連鎮的謝家壩曾多次決口。清康熙年間,連鎮謝氏鄉紳捐資,組織人力築起200多米長、5米高的堤壩,取名謝家壩。“謝家壩築成後,這段運河再沒有決堤,因此謝家壩成爲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謝家壩旁的展館內,解說員通過微縮模型,近距離爲遊客講解。

流淌千余年,京杭大運河滄州段沿途遺跡衆多,不僅有馬廠減河、興濟減河、捷地減河等水利樞紐,還有桑園碼頭、連鎮碼頭等10余處水運碼頭。

既是水脈,更成文脈。“元、明、清時期,每年數百萬石的糧食,經運河抵北京,而滄州的長蘆鹽、金絲小棗、滄酒、泊頭鴨梨、御河棉等物產,也通過這條南北經濟大動脈運往全國各地。”劉寶鎖說,大運河上南來北往的商船不僅帶動了經濟,還繁榮了文化。

得益於大運河的滋養,滄州武術文化在這裏生根,也由大運河而名揚天下。據史料記載,隋代以後,滄州鏢行、旅店、裝運等相關行業也都隨之發達興盛起來。明末清初,滄州武術已十分興盛,當時滄州武師多從事鏢行,護送貨物,因武藝高強贏得業內美名。

“滄州武師在科考中的成績也十分耀眼。據統計,滄州在明清時期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滄州市體育局武術科科長薛振東介紹,如今,源起或流傳於滄州的武術門類、拳械達53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拳械的41%。1992年,滄州市被國家體委命名爲首批“武術之鄉”。

“十方雜技九籍吳橋。”吳橋縣的雜技文化也與大運河息息相關。吳橋雜技,源遠流長,從春秋战國至今,已有近2800年的歷史。大運河的貫通爲吳橋雜技人走南闖北創造了機遇。通過大運河,吳橋的雜技藝人走向了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吳橋雜技也由此聞名天下。“大運河是我們的‘母親河’,祖輩們沿着大運河賣藝養家糊口,也帶着吳橋雜技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從小聽祖輩沿着運河走南闖北故事長大的彭立新,如今成了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的演員。

運河奔流不息,文化綿延不絕。繁榮的運河漕運滋養着璀璨的運河文化。截至目前,滄州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省級非遺項目124項、市級非遺項目435項。

璀璨文化重傳承

滄州市運河區,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背倚運河水、身傍園博園,館內共展陳非遺項目1022項,是目前大運河沿线規模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展示地。

“我們以‘運河’爲主題,設立了‘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總覽展廳’‘一船明月過滄州——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廳’‘指尖大運河——非遺技藝體驗和研學館展廳’等多個區域。來這裏,遊客不僅可以感受博大精深的運河文化,還可以體驗滄州特色民俗藝術和古城遺風。”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遊客服務部負責人朱迎慶說。

從徽派建築到黃梅唱腔,從木版年畫到泥人面塑……大運河流經省份的非遺代表性展項一一呈現。展示館裏不僅有運河流經滄州的印記,更向我們勾勒出大運河從南到北流淌不息的文化脈絡。滄州市實驗小學學生李佳辰喜歡經常來展示館看一看,與運河开啓一次次跨時空的“對話”:“在這裏,了解運河,了解家鄉,我感到自豪!”李佳辰說。

爲更好地傳承璀璨的運河文化,也爲豐富市民和遊客的參觀體驗,展示館還設置木版年畫、香包制作、活字印刷等多項非遺項目體驗區,讓人們更好地感受非遺的樂趣,體會運河文化的魅力。

不只在展示館,運河文化早已潛移默化融入運河兩岸群衆生活。

去大化工業遺存文化區看藝術表演,到園博園內品味園林美景、體驗非遺樂趣……滄州用大化工業遺存、園博園、百獅園、運河公園等新地標串聯起兩岸的生態美景,帶動了運河的文化傳承。

“現在,大運河越來越美,也越來越有韻味!”熱愛攝影的滄州市民宗增順在30多年的時間裏,用鏡頭記錄下大運河滄州段的巨大變化。

“變化最大的是近三年。”宗增順說。2021年以來,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按下快進鍵:大運河沿线進行全域河道清淤和岸坡護理,運河沿岸“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大運河核心監控區村莊全部實現生活污水管控……

“近年來,滄州創新機制,在保持大運河外觀風貌原真性、唯一性的基礎上,高質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發展帶建設辦公室主任李金台介紹,以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爲載體,滄州市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風貌,構建“1+6+1+1”規劃體系,並編制《大運河滄州段文化遺產名錄》,完成泊頭沉船、南川樓沉船等考古勘探,以及滄州鐵獅子、泊頭清真寺等文物的修繕,建立文物巡察機制,構建“修繕+防護”管理體系。與此同時,滄州市還开展非遺項目普查建檔工作,健全非遺項目名錄,完成國家、省級非遺項目數字化,構建非遺人才培育傳承體系。

加強建設惠民生

大運河滄州段全長216公裏,隨大運河一同蜿蜒向前的還有兩側總長度達308公裏、寬近6米的堤頂路。或散步、或騎行、或奔跑……一到傍晚,綠蔭掩映下的堤頂路格外熱鬧,前來休闲健身的群衆絡繹不絕。

不久前,滄州市成爲河北省唯一獲得大運河國家步道建設項目資金支持的地級市,共計4個項目納入了本次國家支持範圍,獲中央預算投資3億元。

去百獅園公園的籃球場來一場對战,到運河公園的智能健身活動區來一次科學鍛煉……傍晚時分,同樣熱鬧的還有大運河沿岸串珠連片的生態公園。運河碧波蕩漾,兩岸遊園成片。截至目前,滄州境內大運河沿线建成各類生態公園20余個,總面積約1.7萬畝。

“依托園博園、百獅園、運河公園等片區,滄州將加快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滄州段建設,完成‘中國大運河非遺之城’建設整體規劃方案,建立大運河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合作機制,打造運河非遺保護傳承交流中心。”李金台介紹,爲推動大運河沿线旅遊景區景點提質升級,推進市域大運河適宜段落旅遊通航,滄州還將完善京杭大運河市區段的服務功能,开展燈展、市集、音樂節等系列活動,打造精彩城市中軸线。

爲優化文旅產品、豐富文旅體驗,滄州大運河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制定了新的旅遊线路,吸引遊客和市民前來覽運河、賞美景、品文化。“公司制定了一日遊、二日遊,將大運河市區段的煙火氣和流經縣(市、區)的特色文化與景點相結合,力爭爲市民和遊客帶來更舒適、更精彩的滄州大運河文旅體驗。”滄州大運河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靜雅說。

運河滋養着人們,人們守護着運河。“要把運河真正打造成生機勃勃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李金台表示,今後,滄州將以文化爲引領,以文旅融合爲路徑,不斷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滄州段、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取得更大成效。(本報記者 邵玉姿)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6日 第 05 版)

責編:盧思宇、王瑞景



標題:古韻新唱 運河悠長(國家文化公園)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200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