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漲價400塊!國慶長假又現“大數據殺熟”?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0-01 08:55:15 熱度:2

導讀: 鳳凰FM·每日熱評 重塑資訊體驗,开啓智識生活 一天漲價400塊! 國慶長假又現“大數據殺熟”? “前一天晚上查了兩次機票信息,第二天再看,就突然漲價400塊”“三個朋友一起去同一個地方玩,同一時間...

鳳凰FM·每日熱評

重塑資訊體驗,开啓智識生活

一天漲價400塊!

國慶長假又現“大數據殺熟”?

“前一天晚上查了兩次機票信息,第二天再看,就突然漲價400塊”“三個朋友一起去同一個地方玩,同一時間各自查機票,發到群裏卻發現價格都不一樣”……“十一”國慶黃金周,許多人早已“摩拳擦掌”,提前做好長途旅行規劃。然而記者在多個社交平台中看到,买機票和訂酒店的過程中,熟悉的“大數據殺熟”頻頻發生,令消費者苦不堪言。

大數據殺熟方式不斷“翻新”

所謂“大數據殺熟”,是指企業收集、篩選、挖掘、共享用戶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根據用戶的瀏覽記錄、經濟狀況、比價時間等,在同一時間提供商品和服務時,針對不同用戶制定不同的定價策略,本質是一種價格歧視行爲。由於平台“拉新”往往採取低價優惠策略,而老用戶已形成一定的平台黏性和消費習慣,平台往往對老用戶收取更高的費用,於是便有了“殺熟”的說法。

證券時報文章指出,旅遊服務是“大數據殺熟”的重災區,每逢春節、國慶等長假前,相關投訴就會增加。其中機票類的投訴依然是重災區。有消費者反饋,訂機票是看到9月29日的機票比28日便宜,下單29日的票後卻發現28日的機票立即降價了;還有消費者表示,买了機票兩天後再看,降價幅度竟達到20%,“讓人難以接受”。

除了機票酒店產品因人而異、會員與非會員存在價格歧視等常見的“殺熟”形式以外,一些互聯網平台上新的玩法也滋生了新的套路,讓“大數據殺熟”變得更加隱蔽,更難有效舉證和維權。

這樣的“隨機殺熟”案例,同樣也發生在一些電商平台中。例如,有電商平台推出“現金大轉盤”等活動,用戶可以“拉人頭”,邀請好友點鏈接從而獲得抽獎機會,轉動轉盤能隨機獲得不同的紅包和禮包,完成相應任務最終得到提現獎勵。但有消費者指出,“長期使用的用戶無論邀請多少人都提現不了,不經常用的邀請幾個人就能提現多次”。總體來看,在互聯網平台的花式營銷模式下,“大數據殺熟”也呈現出花樣更多、套路更深的特點。

展开全文

法治網也提到,大數據殺熟之下,評論區也可能被“定制”。有網民反映,其與家人在瀏覽同一視頻下的評論區時,看到的內容竟是不一樣的。同一視頻出現了不同評論區,如此傳播差異令人疑惑:大數據殺熟的威力真有如此之大嗎?

“殺熟”爲何屢禁不止?

一名不愿具名的算法工程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與线下消費場景中價格公开不同,如今消費者每個人的手上都是一個獨立的設備,在這種“一對一”的場景中,消費者很難察覺自己是否“被算計”。“平台在設計算法的時候,依靠的數據包括瀏覽記錄、搜索關鍵詞、停留與支付時間等,以此判斷用戶的經濟情況、消費偏好、價格敏感度等等,制定相應的定價策略。”

從監管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廠商衆多,各種新的平台和服務不斷湧現,監管力量相對有限,也給實際監管帶來了諸多困難。

從平台的角度看,平台算法的復雜、隱蔽,包含着復雜的數學規則及計算機技術,且監管部門也沒有平台企業的後台權限,很難通過消費者前端的數據判定是否存在“殺熟”行爲。“通常而言,平台都會將算法作爲商業祕密,不會公开算法,因此對於消費者而言,要對算法進行檢查幾乎是無法實現的。”

廣州日報也指出,該現象之所以屢禁不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算法定價具有即時性、隱蔽性、模糊性和復雜性,數據和算法規則由平台監管,監管部門很難查證和處罰,消費者更加難以發現;另一方面,即便消費者察覺了,也因爲‘殺熟’集中在網購、出行、訂票等消費金額相對較小的領域,且起訴面臨維權成本高、舉證困難、價格歧視法律認定模糊等諸多困境而放棄維權。”

總的來說,“大數據殺熟”本質是一種利用信息不對稱而進行的價格歧視行爲,屢禁不止的背後,是由監管的復雜性、算法的隱蔽性、界限的模糊性、維權的困難性等原因共同決定的。

對此,新華網文章稱:商家要賺錢可以理解,但把算法當成“算計”消費者的工具,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它傷害的是消費者對平台的信任。大數據信息應該更多用在改進產品和服務上,而不該用來侵犯消費者權益,“殺熟”殺掉了信任,最終結果,恐怕“殺”的還是自己!

人民日報評論稱:“殺熟”其實是“店大欺客”的一種表現。這個“大”,要么是“體量大”,要么是“架子大”,認爲“用戶忠誠度”足夠高,該有的服務就开始縮水。“殺熟”傷了老客戶的心,也傷了平台未來的發展機遇。

“大數據殺熟”怎樣治理

在“大數據殺熟”的治理上,業內人士提出了許多細化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促進充分的市場競爭、保證消費者知情權、提高違法成本及降低舉證難度等方面。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杜宇瑋認爲,治理“大數據殺熟”首先是要反壟斷,促進市場競爭。“只有在商家具有壟斷勢力或市場支配地位的情況下,才有‘殺熟’的可能性。”杜宇瑋表示,否則消費者會“用腳投票”,因此要堅持基於反壟斷法框架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爲進行規制。針對“大數據殺熟”舉證難、維權難的問題,業內人士提出應擡高違法成本,同時降低維權門檻和成本。

中國社會科學報提到:治理“大數據殺熟”的首要問題是反壟斷,促進市場競爭,讓消費者能夠充分享有“用腳投票”的權利。同時,要避免監管“一刀切”,對新經濟、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採取審慎監管態度,鼓勵平台企業通過創新進行競爭。大數據規制的核心是算法監管,因此要打破“算法黑箱”,保障算法的公平正義。可設立專門的算法監管機構,跟蹤監測各類在线競爭行爲、數據收集和利用行爲,保證平台決策的透明與公平公正。

法治日報建議:治理大數據“殺熟”要下猛藥。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網絡平台與相關企業的監管和執法力度,確保其定價和服務規則的透明度,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壟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嚴肅查處以新技術、新手段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爲,提高相關行爲的違法成本。

人民日報建議:治理大數據殺熟事關消費者利益,必須充分發揮消費者的監督作用。要爲消費者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可以在各類消費平台上建立“一鍵維權”等機制;針對舉證難問題,相關部門不妨提供一些技術支持,幫助消費者尋找、固定證據;消費者協會等組織應做好相關知識普及,提高消費者的防範意識,並爲消費者維權提供幫助。

聽聽AI怎么說?

面對“大數據殺熟”,

消費者如何維護個人權益?

面對“大數據殺熟”,消費者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一是,了解“大數據殺熟”的常見做法和跡象,提高對價格歧視的警覺性。

二是,使用多個設備或瀏覽器檢查價格,或請求朋友幫助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價格差異。

三是,定期清除瀏覽器Cookie或使用無痕/私密瀏覽模式,以避免被追蹤。

四是,使用價格監控工具跟蹤商品價格的歷史變動,以找到最佳購买時機。

五是,閱讀其他用戶的評價和反饋,了解他們是否遇到了“大數據殺熟”的問題。

六是,如果懷疑自己是“大數據殺熟”的受害者,保留相關證據,如屏幕截圖、價格比較等。向消費者保護機構、市場監管部門或相關監管機構報告疑似“大數據殺熟”的行爲。如果損失較大,可以考慮尋求法律幫助,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通過這些措施,消費者不僅可以減少被“大數據殺熟”的風險,還可以促進整個市場環境的公平和透明。

問伴讀君

不論你是想吐槽還是有疑惑,有觀點還是想表達見解,都歡迎私信我們暢所欲言。



標題:一天漲價400塊!國慶長假又現“大數據殺熟”?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110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