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回眸】一战後,電影和媒體催生“快時尚”

來源: 環球網 發表時間:2024-09-25 08:29:09 熱度:2

導讀: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在當今消費市場,“快時尚”佔據着相當程度的份額,其商品以款式多、出新速度快、價格平易近人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不少“快時尚”品牌爲人們耳熟能詳。“快時尚”的概念並非近幾年才誕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在當今消費市場,“快時尚”佔據着相當程度的份額,其商品以款式多、出新速度快、價格平易近人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不少“快時尚”品牌爲人們耳熟能詳。“快時尚”的概念並非近幾年才誕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就已在英國初現雛形。曾有時尚類媒體報道稱:“一战不僅重塑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時尚領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黎的“高端定制”主導着歐洲的時尚界。用業內人士的話說,當時女性服飾的主要特點就是“華麗且拘謹”。隨着战爭爆發,不少男性應徵入伍、背井離鄉,多國勞動力出現不足的情況,女性开始承擔原先男性幹的力氣活,跑運輸、進工廠。在這樣的背景下,原先的女裝就顯得有些笨重,及地長裙不僅限制行動,還容易給工廠造成安全隱患,很快失去市場,取代它們的是類似襯衫裙的輕便女裝。這類衣物所用的棉、麻織物不僅造價低廉,還好穿耐用,容易打理。

英國廣播公司《歷史雜志》稱,“快時尚”的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爲人們普遍所知,但它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萌芽於英國。一战過後,世界多國都發展起紡織業,作爲紡織品“出口大戶”的英國迅速失去國際市場,該國產品被迫“出口轉內銷”,業內試圖打开國內市場以回籠資金。然而,英國國內市場規模有限,商家若想賺錢,就得讓顧客买得更多、回購更頻繁,服裝產品也得不斷推陳出新。

有媒體稱,早年間,雖然“時尚”與“服裝”之間存在着某種天然的聯系,但前者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不接地氣”的。爲了賺普通人的錢,構建以更多普通消費者爲導向的新型經濟模式,商家需讓時尚“向下兼容”,通過一系列的宣傳爲潛在消費群體“種草”,激發人們的購买欲。

英國於1916年就發行了《時尚》雜志,一战過後,該國市面上湧現出大量與之類似的女性雜志,幾乎覆蓋到了社會每一個階層。這類雜志購买價格低廉,在公共圖書館也可以隨意瀏覽。因此讀者總能了解到最新潮的穿搭,以及當下實用的着裝建議——不僅要穿得好看,還得买得實惠。

快速發展的電影行業則爲英國商家提供了另一種“帶貨”途徑。當時,電影票幾乎人人都买得起,影片中的美好生活方式對觀衆形成視覺衝擊,片中角色往往衣着光鮮,這在無形中也引導着人們的服裝消費。在資本與文娛行業的雙重影響下,英國女性的消費觀到了20世紀20年代、30年代發生極大變化,從先前偏重質量轉變爲更多關注樣式。這也倒逼生產商緊隨時尚潮流,當時有業內人士這樣“抱怨”:“只要款式過時一點,人們連看都不會多看一眼,無論衣服的質量有多好。”

服裝行業的經營模式也經歷着一場巨變。一战爆發前,大多數女性要么自己縫衣,要么帶着布料到裁縫店縫制。20世紀20年代,這種“量體裁衣”的模式逐漸衰落,成衣店數量與日俱增,成規模的生產也降低了制造成本,英國一些知名服裝銷售品牌——瑪莎百貨、英國家庭商店等都是在兩次世界大战期間迅速發展壯大的。之後出現的連鎖經營模式進一步壓縮成本,也讓服裝產品的迭代速度再上一個台階。英國廣播公司《歷史雜志》解釋道,銷售商在這種模式下能夠繞過產品的批發環節,直接與廠家打交道,大幅縮短產品從出廠到上架的周期,讓時尚新品流通變得更爲迅捷。

英國消費者無疑成爲“快時尚”的早期受益者——享受“物美價廉”的行業紅利。有媒體舉例稱,瑪莎百貨從1926年才开始賣服裝,1930年1年就賣出100萬件價格不超過5先令的連衣裙。與此同時,女性雜志持續發力,潛移默化塑造人們的消費觀,比如“同樣的衣服不能讓人看到兩次”“不同場合需要有不同的配裝”……英國女性的衣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充盈起來。(劉皓然)



標題:【史海回眸】一战後,電影和媒體催生“快時尚”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987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熱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