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 天涯山石鼓神祠的前世今生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8-20 01:03:23 熱度:27

導讀: 歡迎投稿 講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錦繡河山 介紹原平經典風物 弘揚原平菁華文化 郵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 特約作者:郝榮廉 出原平縣城,向東行...

歡迎投稿

講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錦繡河山

介紹原平經典風物 弘揚原平菁華文化

郵箱:505569954@qq.com

微信:zhtixj 抖音:YPGS99

特約作者:郝榮廉

出原平縣城,向東行十裏,過滹沱河紅旗大橋,經停旨頭村,就到了著名的天涯山風景區,這裏不僅有天然奇觀蓮花山、風吹石鼓、天涯掃雪、大峽谷等自然景觀,又有石鼓神、送子觀音、萬安橋、忠孝台、十二生肖等建築。堪稱原平第一勝景

天涯山原來因山頂奇峰並立,形似牙齒,當地老百姓把它稱爲“天牙山”。《山西通志》上載:天牙爲天涯天涯山名由此演變而來。其實,他的原來名字倒是比較形象,貼近實際的。就因爲天涯山山高如劍,山尖似箭,高插入雲,無論天降大雪還是小雪,山下積雪盈尺,山頂山腰卻無片雪存在,就像是打掃過似的,顯得特別幹淨,“天涯掃雪”由此而來,成爲原平著名的“八景”之一。

據《原平縣志》記載:宋代,本縣官紳及社會各界名流從全縣風景名勝中篩選出八個最有代表性並且富有詩意的自然景觀,號稱“崞縣八景”,而八景之中,首推“天涯石鼓”。千百年來,原來的八景有的已經蕩然無存,有的名存實亡,可“天涯石鼓”卻是長盛不衰,名氣越來越大,一直是原平的風景名勝,爲“原平八景”第一景

天涯山風景區,就是以石鼓祠爲依托,向四周輻射,由西向東有大小蓮花山、馬鞍山、墓山、天涯山。所以,要了解天涯山風景區,就應該先了解石鼓神石鼓神究竟是什么時候建立,原平史書縣志沒有明確記載。根據明朝嘉靖十九年孟冬《重修石鼓介公廟記》記載:“崞邑東南大莫村西北有一廟,自立縣之時隨地名。”這裏所說的“自立縣之時隨地”,不是說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114年)始建立的原平縣,而是指隋文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始改平寇縣爲崞縣從那時起,石鼓神已經經歷1415年,這是最早有關石鼓神來歷的記載。而根據民間傳說,石鼓建成來歷,要從同川中三村張氏三夫人傳奇故事說起

展开全文

中三村位於北同川中部,由上灣、中腰、下會裏三個自然村組成。元朝時上灣叫同樂灣裏張氏先祖張舜,南宋高宗紹輿末年,金主完顏亮舉兵西侵關隴,連陷雍洮諸州,兵連禍結,燒殺搶掠,黎民百姓苦不堪言,爲避战禍。舜由陝西臨洮舉家東遷崞縣同樂寨,見這裏地勢偏遠,依山傍水,水土肥沃,遠離战爭,是理想的風水寶地,遂安居樂業,开荒耕地,扎下根來。經幾代奮鬥,傳至四世張顯時,家大業大,人口衆多,莊田逐步發展過了奎光嶺西。張顯在天涯山下購得一大片土地,招募長工,建立張家上、下莊(今張家莊、東下莊),張顯三夫人延氏,小名治胡,是介休縣人,娘家世代爲醫。三夫人出嫁後,仍沒丟下父業,經常自制敗暑涼茶,在天涯山前建舍藥院,無償供路人飲用,治病救人,人稱活菩薩。這三夫人不僅心地善良,一心向佛,還十分敬重介公,每年清明節前,都要從崞縣同川專程回到故鄉,祭拜介公。

一日,三夫人夜宿舍藥院,半夜時分,三夫人被醒,遂披衣起牀,側耳細聽,隱隱約約聽見似有千軍萬馬之聲經過,馬蹄由遠而近,嘈雜混亂聲中,似乎有人高聲喚:“大王下馬”好像是有人馬進入院內,三夫人嚇了一跳,隔窗問道;“是何人?”回答:“介之推大王路過!延氏緊張心跳,一夜未睡,等到第二天天亮,起身出院探大一個舍藥院,靜悄悄的,看不到一兵一卒,也沒有什么大王,但院內石上留下的馬蹄印卻清晰可見三夫人驚疑不定,等夫君張公回來,就把夜間發生的事講給他聽,張顯細思再三,和夫人商量,下定決心:在天涯山前大道旁邊,建一座祭拜介公的寺廟,既可以省卻夫人車馬勞頓,又能夠彰顯介公神靈留宿之名,一舉兩得。延氏大喜過望,舉雙手贊成,張公遂慷慨解囊出資銀兩,聘請工匠,僱傭工人,採石买磚購置木料,選址在蓮花山、天涯山之間平坦處,破土動工,大興土木冬去春來,經歷數載,到了元延四年(1317),一座規模不大的介神行宮終於落成。

因爲介神行宮離蓮花山根的石鼓不遠,張公就給祠廟起名爲“石鼓殿”。正殿塑介子推及老母神像,兩旁配殿四間,內塑傳說中的十八層地獄,用於懲罰各種鬼怪的陰間場所,根據鬼魂生前所犯的罪狀而接受不同程度的刑法,有上刀山、下油鍋、赴火海、剝皮抽筋、火燒、雷劈、風吹、日曬、鋸解、剔骨、蛇吞蠍咬等各種殘酷折磨刑法,環境恐怖陰森可怕,在這裏,介公被神化爲掌管人間生死,賞罰人間善惡的閻王爺,屬下的十八位判官分別主管陰曹地府十八層地獄。

“石鼓殿”建成以後,三夫人從此不再往返崞縣——介休,年年香火供奉。於是,東周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就陰差陽錯成了蓮花山的山神,享受崞縣人民的香火。天長日久,當地老百姓把“石鼓殿”叫成了石鼓,稱介公廟爲“大王廟”。可笑的是,忠孝兩全的介子推在這裏卻成了保佑一方平安的“山大王”

元延祐年間,張顯曾孫、秦南徵行軍馬總管居敬公重修。明天順六年(1462)重修,大清康熙、乾隆五十一年,道光年間、光緒中年族又重修。石鼓歷經七百多年,歷元、明、清三朝,幾經擴建,共有各種建築物20余間。殿前立一木牌坊四柱三檐。山門前,旗杆兩根,石獅一對,左右鐘鼓二樓。第一進院,北爲過殿,南是戲台,左右禪房。第二進院,正殿三間,懸“精忠純孝”匾,殿內塑介子推及其老母像,還手繪介子推32幅平事跡壁畫。祠院建築爲磚木結構,保存完好,並有歷代重修碑記,現爲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我們不難看出,石鼓祠坐落於“大小石蓮”,“風吹石鼓”,“天涯掃雪”三個自然美景之中,祠隨景生,石隨祠盛,奇山怪石,相映成輝,再加上神奇傳說故事,天長日久,才成了崞縣名勝。

石鼓祠,古稱石鼓介公廟、石鼓大王廟。當地老百姓又叫石鼓神廟、石鼓神、石鼓寺。石鼓祠西邊有大小兩座蓮花山,古稱石蓮山。大自然造化奇妙,遠遠望去,蓮花山其色粉紅,宛如一朵盛开的石蓮,惟妙惟肖,渾然天成,遠近聞名。

無獨有偶,在蓮花山北麓,更有一塊奇石,因大自然神工鬼斧,多年風雨侵蝕等因素,硬是把一塊巨石琢磨成一個凌虛孤懸,迎風獨立形象逼真的石鼓,看上去搖搖欲墜,岌岌可危,實則有恃無恐,令人嘖嘖稱奇下有空隙可容數人通過,不僅其形獨特,更爲神奇的是,每當西北風吹來時,發出咚咚之聲,類似鼓聲,文人騷客,詠詩作畫,大加贊賞,“風吹石鼓”由此而得名。

天涯山風景區可謂是得天獨厚;一塊不太大的區域內,大自然竟然把這么多的造形獨特、神態各異的奇峰怪石賜給了崞縣人民,大小蓮花山鮮豔奪目,四季怒放;石鼓高懸,頂天立地;天涯山劍拔弩張,高山仰止,讓人肅然起敬!這首先是原平人民的福氣,既然老天爺賞賜給我們這么多光彩照人、絢麗奪目的天然美景,人間瑰寶,我們原平人就應該愛護她!贊美她!宣傳她!

石鼓神廟大殿供奉的介子推,因割股奉君、背母隱居而留名青史,流傳千古。介子推生於春秋時期的晉國,跟隨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期間,受盡了艱難心酸,只剩少數幾個人忠心耿耿追隨他,在重耳最困難的時候,喫不到飯,餓的少氣無力,迷迷糊糊躺在地上等死,介子推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塊來,煮成肉湯,奉於重耳面前,重耳喝了肉湯後,精神倍增,在衆人的擁護下終於到達齊國。這就是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割股奉君”。

公元前636年,重耳成晉國之君,史稱晉文公大封功臣,而介公卻不圖富貴,背老母隱身綿山,晉文公數次派人並親自率大隊人馬搜山尋找無果,惱羞成怒,遂下令放火燒山,意在逼介公出山受賞。火勢周圍綿延數裏,三日方息,但是始終沒有找到介子推影子,最後在一顆柳樹下,發現了燒焦的介子推母子相抱的殘骸,晉文公良心發現,悔之已晚,放聲大哭,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一陣,然後命令將介公母子兩遺體就地安葬,改綿山爲介山,封介子推爲山神,並立廟祭祀,並將周圍田地歸寺廟,作爲廟產。這一天,正好是“清明節”前一天,因爲介子推是被大火燒死,當地老百姓爲了紀念介子推,一連三日,忌動火焰,家家戶戶喫冷食以祭介公,稱爲寒食節。

介子推自從在崞縣爲神之後,曾多次顯靈,一傳十、十傳百,當地老百姓求神問卦,善男信女許愿還愿當年大道主要有張家中莊、下莊三條,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張家莊上、中、下三村輪流坐莊,每年清明節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石鼓廟會。歷朝歷代的封建王朝,宣揚的是忠君愛國,忠孝節義,而介子推正是這樣一個忠孝兩全的完人,統治者都喜歡這樣的榜樣,而廣大勞動人民也十分敬重孝敬父母的孝子,就這樣,介子推就成了忠孝兩全千古第一人,享受人間煙火。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詔封介子推爲潔惠侯

根據張家莊村韓德榮先生考證,石鼓清明節廟會,开始於金代天會三年,即南宋欽宗靖康二年。自從天會三年(1127)以來,石鼓清明節廟會從沒有間斷,只是1955年因故推遲到5月舉行。文革時期十一年間斷,廟會辦的越來越好,規模越來越大。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朝進入一個穩定發展期,石鼓祠建設也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期,廟院內有一個大理石香台,上刻“洪武十七年”(1358),天順六年(1463),張家莊村民集資對石鼓祠大規模整修,直到成化六年(1470),工程告竣新修南大殿三間,並且四周築起土圍牆。明弘治十五年(1505)五月,常文帶頭再一次修建,彩繪正殿、南殿,又增塑東廊聖母五龍王之像,西廊後土子孫母像,到了此時,石鼓祠方才建成正殿、南殿東西廊四合院,南殿東西兩側开設“巽”“坤”兩個小門正德六年(1512)10月,工程完工。明嘉靖十年(1558),本鄉出家人韓繼會和張家莊糾首韓珍兩人,出資將南殿、東西兩廊修葺一新,並且修建鐘樓、鼓樓,又於南殿左側新造禪房三間。南廟又稱爲南殿、前殿、問亊廳,是介公大王審案辦公之所,正面塑介公大王像,坐北朝南,正襟危坐,南宋丞相秦檜夫妻兩人被牛頭馬面牽跪於地,由介公大王審案,兩旁是判官侍立,殿內東西兩側,前門東西兩側面塑着十八層地獄。昭告教育老百姓多行善舉,少做壞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可欺心。東廊供奉聖母五龍王,期盼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生活安全,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西廊供奉後土子孫母,期盼保佑境內子民多子多福、長命百歲,無子夫妻,早生貴子,子子孫孫,香煙不斷。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初五日午後,崞縣發生大地震。《原平縣志》記載:地震初起西北,聲如雷震,黃塵遍野,樹梢幾至委地,毀壞民房,人多壓死。《山西省地震日錄》記載:“壓死五千余人,畜類無算。”這次地震,破壞程度非常嚴重,可以說是毀滅性打擊。就連石鼓祠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廟宇塌毀大半,斷垣殘壁,慘不忍睹。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天,張家莊村民开始對前後兩殿、東西兩廊進行整修,不僅新增鐘樓一所,還在大殿南修建一所樂樓,也就是現存的大戲台。

到了康熙五十五年(1716),張家莊、大莫、坦莊村民集資修建牌樓一座。乾隆五十一年(1787)至五十三年(1789),又對正殿、兩廊進行了一系列整修,將鐘樓、鼓樓前移,修建藏山水草廟一座。乾隆五十七年(1793)7月,前殿前面增加石獅子一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由下莊村常丕承出資,在前殿前面新建三丈高帶鬥的石旗一對。同治七年(1866),張家莊、大莫、坦莊村民集資對正殿、兩廊、前殿、樂樓、鼓樓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並新建馬王廟、南大門、東山門、西大門、西廈,方成今日之規模。

石鼓祠全部佔地面積有1089平方米,折合爲1.63畝。其中建築面積800平方米,折合爲1.2畝。同治七年後,清朝國運衰落,人民生活一落千丈,老百姓連養家糊口都困難,再無力對石鼓祠進行修葺,只是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由平魯縣井坪鎮商號天慶源老板常棣生、常棣盛兄弟兩人出資在石獅子兩旁樹立起一對帶鬥的石旗

民國時期,軍閥战爭不斷,人民生活飽經战亂,寺廟也零落破敗,冷落無人,遊客寥寥無幾,香火日見凋零。1932年,張家莊村民見石鼓祠前面木牌樓風吹日曬,破敗不堪,快要倒塌,民間有熱心人出面集資,把臨危的木牌樓修葺一新。

抗日战爭時期,日軍在石鼓周圍修建了坦莊、東南賈、孫家莊、上封、中莊等炮樓據點,這個歷史悠久、絢麗多彩的古廟任由鬼子出入,石鼓內,烏煙瘴氣,魔鬼橫行,廟內幾件珍貴文物被日軍搶劫,聖潔純淨的蓮花山,成了東洋野獸消遣、觀光的樂土,肆意踐踏,古跡蒙羞。

新中國建立後,政府十分重視保護歷史古跡文物的。1952年10月8日,崞縣發生5,5級地震,余震持續半個月之久,達52次之多,波及5個區72個村,面積達到600平方公裏,死亡48人,受傷92人,房屋倒塌4840間,受損18794間,幸運的是,石鼓祠奇跡般地躲過了這一次浩劫,安然無恙。

1955年,石鼓廟會期間,忻州地區北路梆子劇團應邀來演出,縣政府在財政收入困難的情況下,拿出資金,在西廈子修建5間廚房,爲廟會期間進行演出的劇團人員提供就餐方便。演出期間,有北路梆子劇團著名演員、藝名“小電燈”賈桂林,藝名“九歲紅高玉貴聯袂登台演出金水橋,前來看戲的觀衆人山人海。1965年,山西省青年晉劇團演員王愛愛,登台演唱了汾河水譁啦啦,台下觀衆萬衆空前,掌聲雷動至今,當年看過這兩次演出的老人們說起來,都是眉飛色舞,繪聲繪色,激動不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全國各地开始瘋狂毀壞文古跡、旅遊景點,“破四舊、立四新”口號甚囂塵上。石鼓處於大路口,又是全縣著名文化古跡,很難逃脫這一場歷史浩劫,張家莊、東下莊兩個村看見形勢不對,就私合計,決定忍痛割愛,丟車保帥,暗度陳倉,組織起一支隊伍,將一些泥塑木雕砸毀,而借口找不到正殿鑰匙,將介公神像保留下來,就連其余的建築物也完整保存下來了對外宣稱,已經革了大王爺和一切牛鬼蛇神的命,然後,廟門緊閉,關門大吉一時間,一個熱熱鬧鬧的石鼓祠變成了冷冷清清,無人問津破落院十年文革期間,廟院內荒草叢生,成爲狐兔出沒鴉雀落足的鳥獸樂園。

1976年,“四人幫”倒台後,黨中央宣布結束文革十年動亂。張家莊上、下莊村上應天時,下順民意,抓住機遇,及時恢復了石鼓傳統古廟會。1978年,交城縣京劇團應邀演出,該團青年演員宋轉轉閃亮登場,一曲杜十娘唱罷,觀衆掌聲雷動,震耳欲聾,轉轉腔”由此誕生,宋轉轉一炮而紅。1987年,山西省青年晉劇院剛剛獲得全國“梅花獎”青年演員孫紅麗登台獻藝,她扮演《下河東》中的趙匡胤,台下一萬多觀衆鴉雀無聲,聽得如醉如癡,完全被她的表演徵服了。1999年廟會期間,忻州市北路梆子劇團著名演員李萬林、任建華同台獻藝,聯袂演出《血手印》,他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台下觀衆雷鳴般的掌聲。

當時兩個村的村幹部做出一個卓有遠見的決定“以,滾動發展”就是把趕廟會人上的布施募捐款,用到石鼓祠的恢復發展上。1988年,重金聘請匠人,將文革時期毀壞的神像重新塑起,再造金身。並重新修復了破敗不堪的木牌樓,彩繪一新,上寫 “盛世重光”四個鎏金大字。1991年,將問事亭的上、中、下三層的泥塑群重新一一恢復。1993年,將石鼓四周用磚牆包圍起來重新修復了馬王廟中的駿馬和馬弁。1994年,在蓮花山上修建起一座水泥結構的八角亭,琉璃瓦蓋頂,爲登山遊客提供了一個小憩觀光之地。1995年,修建了東、西、南山門和一所公共廁所。1996年,新鋪了祠門口油路。2000年,重新整修了鐘樓、樂樓、鼓樓,全部琉璃瓦蓋頂。

進入本世紀後,中國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人民喫、穿、住、行都有了質的變化。石鼓也乘上了改革東風,水漲船高,廟會規模也越來越大每年三月初三,石鼓祠清明節廟會時,蓮花山、馬鞍山、墓山、天涯山上,踏青的、採風的、登山的、探險的、談情的、說愛的,人潮如蟻,爬山越嶺,星羅棋布,人頭攢動;石鼓祠內,灰飛煙滅,青雲直上,人聲嘈雜,鑼鼓喧天,八音齊鳴,進香的、許愿的、撈兒的、求子的、本縣的,外地的,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交頭接耳,魚貫而入,摩肩接踵,汗流浹背;石鼓前,車水馬龍,盛況空前,小商小販,攤鋪林立,香燭紙錢,叫賣小喫,地方特產,五金百貨,鞋帽衣服,不一而足。堪稱原平第一廟會。

2011年4月,原平市政府开始大規模开發建設天涯山風景區,當時,按照“顯山露水,靚市擴城”發展战略,規劃面積1000公頃(15000畝),總體規劃爲芳草秀園、蓮花奇山、精忠純孝、石鼓神祠、北國江南五大塊。以自然景觀爲依托,打造高品位旅遊目的地和高品質主題公園爲目標,集旅遊、休闲、健身、娛樂爲一體2012年底,初步建成包括如意池、雅苑茶樓、玉帶橋、梨花演藝廣場、葫蘆池、文化長廊、魚鱗花壇、千年酸棗樹、撈兒池、百子圖、蓮花池、滴水觀音、水榭長廊、八角亭、天涯海角、藏經樓、石牌樓、牡丹亭、將軍墓等一百零八項建築和園藝作品天涯山風景區,橫空出世,驚豔世人,大放異彩,名揚天下。

2013年,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授予天涯山風景區國家AAA旅遊景區。

2019年12月17日,經山西省旅遊資源評審委員會評定驗收,天涯山風景區4A級旅遊風景區。

有人說:天涯山風景區是一座自然奇石博物館,山奇、石奇、峰奇奇形怪狀,異彩紛呈,是登山者的樂園,是探險隊的寶倉。在墓山和天涯山之間,有一個峽谷,到處是怪石,形狀奇特,有唐僧取經,有八戒打盹,有老翁遠眺,面包石,烏龜石,數不盡的奧祕。另外,更爲奇怪的是,石鼓殿前有唐代酸棗樹一株,粗兩個人可抱,高十余米,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爲崞縣酸棗樹第一。

目前,天涯山風景區仍處於免費开放階段,由原平市文化和旅遊局管理東誠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具體操作。十年來,景區運行井然有序,遊客對景區好評如潮,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該項目二期工程的具體設想是:完成天涯山大峽谷开發,項目完工後,將與滹沱河景區、油簍山一覽閣、五峰山景區、同川酥梨基地融爲一體,相得益彰,構築起承載文化傳承、彰顯靈山秀水的景觀群,將原平旅遊文化推向新的高度,屆時,天涯山風景區的山水會更美!

江湖遊俠 攝影

特約作者簡介:郝榮廉,小名五芒。東社鎮東山底村人,現在原平工信局工作。愛好歷史文化,偶爾寫些家鄉故事。主要作品有《東山底史話》、《同川史話》和長篇人物傳記《趙爾陸》初稿。



標題:回顧 | 天涯山石鼓神祠的前世今生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277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