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盤”,90後“守藝人”用盤扣傳遞“新”意

來源: 新民晚報 發表時間:2024-08-07 00:27:46 熱度:13

導讀: 一手握着鑷子、一手捏着扣條,李嬙坐在工作台前,一旁散落着剪刀、尺子、繡花針等各類工具,還有一張她親自繪制的設計圖。長長的扣條嵌入銅絲,並不柔軟。她仔細比對着每一處細節,看似不經意的幾次一卷一彎間,一...

一手握着鑷子、一手捏着扣條,李嬙坐在工作台前,一旁散落着剪刀、尺子、繡花針等各類工具,還有一張她親自繪制的設計圖。長長的扣條嵌入銅絲,並不柔軟。她仔細比對着每一處細節,看似不經意的幾次一卷一彎間,一朵盛开在方寸間的蘭花已雛形初現。

李嬙,33歲,山西人,大學畢業後來到上海。作爲上海花蔓衾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她創立了“嬙清”品牌,用扎實的非遺海派盤扣技藝還原天地之美,更讓旗袍上的小小盤扣在傳統文化與創新設計的碰撞下綻放新生。

癡迷傳統文化

“衣袖盤扣花,心有千千結。”盤扣是中國特有的工藝飾品,在中國傳統的旗袍、馬褂上被用來起固定衣襟之用,更是服裝裝飾的點睛之筆。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卻稍顯陌生。

90後的李嬙與“盤扣”的緣分,要從對傳統文化的癡迷开始說起。小時候,家裏讀書氛圍濃厚,古今中外的名著有近百本,她都一一翻遍。最愛的是《紅樓夢》,過年守歲時,李嬙站在窗台前打一個小燈,能從半夜一兩點看到上午九十點。

李嬙從小愛美,6歲時就喜歡塗口紅,還把春聯撕下來當作胭脂在嘴上抿。對美的追求讓她大學時選擇了服裝設計專業,學的是清一色的西式理論與技法。但每次看到中式服裝,李嬙總是被其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蕴打動,“有一種扎扎實實的美”。

展开全文

方寸間見天地

大學畢業後,李嬙做過买手、學過刺繡,卻一直沒找到心儀的賽道。想起自己從小鐘愛的旗袍,她決定重新學習沉澱,向老師傅學習旗袍的一片式裁剪法。盤扣就是制作旗袍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花鳥魚獸等千變萬化的形態吸引了李嬙的注意:“原來,方寸間也能見天地。”

爲了鑽研學習盤扣技藝,李嬙正式拜師於海派旗袍盤扣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秋雁,還將一頭長發剪到最短。3年時間,她帶着敬畏之心,從基礎的打扣頭开始學起。

“科班”出身的李嬙自詡爲“天賦型選手”,但也離不开日復一日地刻苦練習。“盤扣有硬盤扣與軟盤扣之分,旗袍自上而下有9個軟盤扣。要做到一模一樣,講究的是熟能生巧。”李嬙先是研究它的走向、形狀,再嘗試用巧勁反復打磨,做了拆、拆了做,循環往復了3天,才第一次做出了3個別無二致的軟盤扣。

盤扣雖小,卻工序繁雜。從構思、畫圖、設計、選料、刮漿、燙條、拗形,再到釘縫、鑲嵌、敷底、配輔料,李嬙每一步都精益求精,被繡花針扎、被熨鬥燙傷早已司空見慣,就這樣練出一手扎實的技藝。

开拓創新之路

李嬙有一間近40平方米的工作室,各式各樣的盤扣隨處可見。經過設計賦能,它們不再依附於旗袍,而是有了獨立、多樣的形態——不論是吊墜、耳飾、胸針等飾品,還是扇面、畫作等工藝品,都因盤扣的存在更具韻味。

工作室的展示架上,一條瓔珞項鏈引人注目。以銀項圈打底,盤扣制成的玉蘭花姿態各異、綴滿枝頭,百余粒大小不一的珍珠點綴其間。這是李嬙花費1個月的時間精心打磨而成,價格高達5000余元。

“技藝固然重要,但只有創新設計,才能讓盤扣發展傳承下去。”平日裏,李嬙喜歡逛博物館,從傳統文化裏汲取靈感。前段日子,她在設計十二花神系列,蘭花神代表的是屈原,她便以藍色真絲提花面料爲底,深邃裏帶點憂傷。4片花瓣向外延展,則折射了屈原在逆境中上下求索、不屈不撓的精神。

萬物皆可“盤”。爲了讓盤扣傳遞“新”意,李嬙融入了不少現代元素,還從日常生活中吸納創意。一次,兒子問她:“能不能做個挖掘機?”李嬙打开思路,做出了攪拌車、挖掘機、救護車、消防車等汽車盤扣“全家福”,並以此爲契機讓非遺技藝走入校園。

近日,李嬙在蘇州新开了一間工作室,不斷擴張自己的版圖。一步一個腳印,她夢想着,有朝一日能帶着自己的盤扣作品衝出國門,讓這一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走向國際舞台。

作者:陳佳琳(新民晚報·新民眼工作室)

圖片、視頻:曹博文

海報設計:劉玉萍 陳莉

編輯:顧瑩穎 龔紫珺



標題:萬物皆可“盤”,90後“守藝人”用盤扣傳遞“新”意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054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