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非洲當網紅”,90後四川小夥,勇闖貧民窟,實拍黑奴市場,網友:一期比一期猛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7-24 09:00:20 熱度:21

導讀: 和非洲村民生活一天,是什么體驗? 終於,我那個隔着互聯網的“非洲人脈”—— @小鐘Johnny, 替大家去體驗了! 你可以喫到只有鹹味的土豆煮青菜, 也可以嘗試三毛錢一塊的小蛋糕, 展开全文 6塊錢...

和非洲村民生活一天,是什么體驗?

終於,我那個隔着互聯網的“非洲人脈”——

@小鐘Johnny,

替大家去體驗了!

你可以喫到只有鹹味的土豆煮青菜,

也可以嘗試三毛錢一塊的小蛋糕,

展开全文

6塊錢一滿兜的柿子,

據小鐘描述,這是他“喫過最甜的柿子”。

無論太陽有多曬,當地村民的“勤勞基因”是刻在骨子裏的,

他們頂着烈日,收莊稼,趕鴨子,

而一戶人家全年收入才2000元人民幣左右,莊稼只能賺200。

到了晚上,村裏不通電,

從二樓陽台看去,村子裏只有零星幾戶人家亮着微弱的燈。

但哪怕這樣,也不會削弱一家人擠在桌子前,分一鍋鴨湯,喫一盤小蝦的快樂。

這樣窮困的地方,人們的快樂愈發簡單,與人交往的情誼也格外純粹。

面對異國的陌生客人,女主人騰出自己和老公的房間給小鐘住,還單獨准備了肥皁和洗澡水,

盡管小鐘再三推辭,她還是堅持換了新牀單。

大概就是這份持久的感動,使小鐘在非洲做旅拍,三年有余。

長久的停留,也讓小鐘發現——

這片廣袤的土地不只有貧窮和炎熱,非洲的故事比想象中更精彩。

“喜慶”的葬禮

都說“出門靠朋友”,

愛好交朋友的小鐘,5年間去過30多個國家,結交了一群非洲好友。

不同朋友帶來的非洲文化差異,也一次次刷新着小鐘視頻的最高播放量。

這一期,受朋友邀請,小鐘參加了一場非洲大家族的豪華葬禮,

去世的是一位93歲的老人,家族爲他包下昂貴的市中心大教堂,請來當地有權勢的人。

▲葬禮上擡棺的黑人

所有人穿着家族派發的非洲蠟染印花服飾,

攜帶印有逝者彩照的邀請函,出席葬禮。

當然,到現場的第一件事,全球統一——

送上精致的花束。

外人大概很難想象這是一場葬禮,因爲它熱鬧得像“派對”。

行程一共三天,會有攝影師全程跟拍記錄。

在這場葬禮中,小鐘終於見到了被玩梗的“黑人擡棺”,

隨着棺木被擡出教堂,音樂從宗教頌歌,變爲歡樂的BGM,

擡棺的四位黑人一邊變換舞步,一邊將棺木送至靈車上。

在非洲人的觀念中,人哭着來到世界,就要开心地結束此生,

葬禮作爲人一生最後的儀式,要隆重,更要熱鬧。

就連入殮的棺木,也有講究。

非洲當地开了近60年的棺材鋪子,祖孫三代人都以此爲業,

店裏的棺材“奇形怪狀”,鷹,小車,皮鞋,扳手......

只有你不敢想的,沒有他們不敢做的。

在採訪老板後,小鐘才知道:

“在非洲,我們的任務就是,讓逝者的家人們感到自豪,讓逝者帶着榮光,帶着所愛而去…”

因此店裏會根據逝者的職業、心愿,定制棺材形狀。

一輩子沒坐過飛機的老婦,死後擁有了一個飛機形狀的棺材;

種了一輩子蘋果的農民,則選擇了一個蘋果形狀的棺材;

一輩子开出租車的老漢,因爲受當地人尊敬,所以後輩爲他准備了出租車棺材。

文化差異背後的豐富性,令中國觀衆大开眼界,

也讓小鐘無法停下,探尋的步伐。

很多人一輩子都到不了的非洲

傳聞中,非洲窮、髒、亂,

但小鐘眼前的非洲,熱情洋溢,充滿原始魅力。

人們跟着小鐘,不僅“雲體驗”非洲最瘋狂的火車,

還能“雲”喫特色老鼠肉,挑战叢林硬核野味。

作爲過年過節才上桌的食材,當地老鼠肉的價格遠高於牛羊肉,

出乎意料的是,在非洲人的做法下,老鼠肉香味四溢,口感勝似田雞。

非洲街頭的一切飲食文化,質樸又豪橫。

10塊錢喫遍一條“美食街”,

20塊錢街頭烤牛排喫到撐。

而在這樣飲食習慣滋養下的非洲人民,熱情,大方,精力充沛,

進入當地酒吧,就能體驗年輕人live house的狂野。

偶遇節日慶典,甭管是不是當地人,

一齊拉進來,跳個舞再走。

擠滿當地年輕人的髒辮理發店,

在這裏,小鐘仿佛點中了人生的新命門。

在火爆油管的“火焰理發”中,感受冰火兩重天,

一邊顫抖,一邊無法自拔。

就這樣,小鐘越拍越多,

他說,要記錄一個「真實的非洲」。

他走入貧民窟,非洲國度最混亂的地方,

於是,看到這樣的畫面——

成年人努力地生活,孩子們簡單地搭建快樂。

跳芭蕾的少年,無懼外界眼光,在水泥地上起舞。

“我想要打破這種成見,成爲其他學芭蕾男孩的榜樣。”

12歲的幾內亞男孩,在當地孔子學院學習中文,已有四年。

他說,將來要去中國留學,成爲一名翻譯。

你大概很難想象,

貧民窟裏的這座人力旋轉木馬,承載了多少孩子的歡聲笑語。

他們在一地塵土裏,赤腳奔跑,

理想的彼岸也許並不會出現,卻無法阻擋他們當下的每一步熱烈。

評論區有人留言:

“每次看這個系列就會狠狠的意識到自己平常又普通的生活其實好珍貴。”

我想,這大概就是小鐘非洲紀錄的重要意義,

讓大家感受一個熱帶國家基因裏的樂觀,然後看看自己的平凡生活,感恩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中非鐵哥們兒

但要說最讓小鐘受到震動的,是中非文化的深度交融。

一期視頻中,小鐘受邀去了當地官員家中,感受了一波非洲人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主人公阿博先生,現任中多友好協會主席,曾在中國擔任外交官13年之久,

聊起在中國的見聞,阿博先生滔滔不絕。

你猜他最愛的中國酒食是什么?

廣東的辣椒,煙台的三鞭酒。

在他家中,清一色中國家具,

地道的紅木沙發,墊一張涼席,妥妥的90年代畫風。

仔細看,家裏的中國裝飾品也不少,

雙喜的陶瓷器皿,

福祿壽的擺件,

刻着九龍圖案的屏風

......

這排面,絕對是“中國通”啊。

夫妻倆熱愛中國文化,連帶着把中國習慣也融入在非洲的生活裏,

他們會在做飯時,用一張紙巾蓋住鍋,俗稱“燜”,

因爲他們知道,中國的米飯之所以香,“燜”是關鍵。

回憶起中國的生活,阿博先生自豪地說:

“很難告訴你我去過哪些省,你應該問我,哪些省份沒去過。”

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橋梁早已建起。

不少中國人來到非洲,從商,援建,在這生活長達幾十年。

90後廈門女孩塔塔,17歲便來到非洲馬達加斯加工作,

從最开始的商鋪經營,到現在網上直播賣貨,她儼然成爲當地的“經商牛人”。

她帶着小鐘穿過密集的商鋪,邊走邊介紹,言語間透露出自豪,

這裏幾乎所有的批發都是中國人在做,一棟棟商廈也由中國人出資建成,

勤勞的中國人不僅創造了自己的財富成果,更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勞動力需求。

非洲多哥拉卡醫院,共有9名中國援非的醫生。

他們告別親人,告別年幼的孩子,在這接過前一批人的援非接力棒。

這家小小的醫院,有骨科,有產科,最出名的是針灸科,

方圓30km的人民,都會來這看病,就連總統都來這找他們做治療。

粗糙的醫療環境,並沒有讓他們懈怠於自己的使命。

這身白色大褂既已穿上,在紅十字下奔走的步伐,就不敢停下。

到非洲援建的胡老,是一位來自湖南的水稻專家,

爲了幫助馬達加斯加擺脫飢荒,他跑遍這個國家的每個村莊,普及知識,手把手指導。

17年來,胡老幫助當地農民培育出3種適合當地種植的雜交水稻,

產量提升三倍,成千上萬的百姓喫上了香甜的米飯,告別飢餓。

他說着當地人一樣的語言,

他的膚色曬得和當地人一樣黑,

他早已融入了馬達加斯加這片土地。

今年66歲的他,早就到了該退休的時候,但他走不了,

作爲袁老的學生,他要用自己的余生,推動雜交水稻全球覆蓋的夢想。

所有在這片土地發生的故事,一次次衝擊着小鐘,

賴於小鐘的真實轉述,也讓隔着屏幕的我們,時驚時喜,

有網友說:

“以前一提到非洲,就會不自主地想到各種疾病,包括埃博拉,霍亂,猴痘。”

但小鐘的出現,做了很好的示範:

一個未知的國度,尊重與融入才是介紹它最好的方式。

圖源@小鐘Johnny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



標題:“我在非洲當網紅”,90後四川小夥,勇闖貧民窟,實拍黑奴市場,網友:一期比一期猛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825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