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京圖說|徒步穿越十渡怎么玩?80年前有人替您踩好點了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7-23 08:56:18 熱度:18

導讀: 炎炎夏日,有“北方小桂林”之稱的十渡一向是京郊遊的熱門景區。去年的一場特大暴雨,重創十渡。如今,從一渡到十渡的公路已是一路坦途,但景區仍在恢復重建中。 80多年前,德國旅華攝影師海達·莫理循在尋找“...

炎炎夏日,有“北方小桂林”之稱的十渡一向是京郊遊的熱門景區。去年的一場特大暴雨,重創十渡。如今,從一渡到十渡的公路已是一路坦途,但景區仍在恢復重建中。

80多年前,德國旅華攝影師海達·莫理循在尋找“世外桃源”的旅途中,曾徒步穿越雨季的十渡流域,她走過的那條路,正好與眼下正在重修的景區重合。

德國女攝影師海達·莫理遜(Hedda Morrison)

1936年8月,取名韓小姐的海達終於踏上了籌劃已久的西山之行,旅行的目的地是流傳已久的“李自成部落”。相傳,這個“李自成部落”生活在房山縣最西端的長城腳下,自李自成兵敗之後,就被安置在深山之中。關於這個神祕部落,經過外國來華人員的口耳相傳,演繹出種種傳說,因此,這次旅行也被海達稱爲尋找“世外桃源”之旅。

海達先從平漢鐵路長辛店火車站下車,與三名馱夫會合。在隨後近半個月的旅程中,他們幾乎“環穿”了今天房山區的全境。

三名馱夫和此次旅行僅有的“運力”。據海達自述,畫面右側的這頭黑色毛驢原本計劃用來供她代步,但因爲這頭毛驢很不聽話,以至於她幾乎是靠雙腳走完了全程。

展开全文

旅行前半段路程,四人沿着蜿蜒的大石河一路向西走進深山,這一段路程天氣尚好,龍神廟、聖米石塘等人文景觀和大石河河套自然景觀都成了相機取景的對象。

隨着進入深山區,一場大雨讓原本就崎嶇不平的山路更加泥濘難行。好不容易抵達目的地,興奮的海達用相機詳細地記錄眼前的一切,部落居民的衣着服飾、手工藝品、生活習慣、生產場景,都被留在了底片之上。

面對鏡頭,從沒走出過大山的小姑娘並不怯場,露出燦爛的笑容。畫面右側是用荊條編制的背簍,左側則是被稱爲“背架”的助力工具。荊條背簍是在山區常見的搬運工具。

比起小姑娘的陽光,年齡尚小的男孩顯得有些拘謹,手上戴的鐲子反映出了家長的美好愿望。如果這個小男孩還在世,年齡應該不到百歲。

正在用柴竈做飯的山民

此後不久,1938年3月,晉察冀軍區獨立師政委鄧華率三團挺進平西,利用險要的軍事地理區位,在此建立房淶涿聯合縣,开啓了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序幕。

完成對“李自成部落”的探祕之後,海達終於踏上回程。也許是面對陡峭的山路有點“發怵”,加上多日大雨造成河水猛漲,海達沒有原路返回,而是選擇了一條看似平坦的路线——沿着拒馬河河谷出山返回。

不過,這條路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平坦易行。海達一行沿着拒馬河縱穿野三坡,進入了十渡流域。與今天被譽爲“北方小桂林”的著名景點不同,當年海達所見的十渡,還是一派人跡罕至的原始景象。來時隨處可見的“石板房”已不多見,兩岸的山峰也變得陡峭嶙峋。最讓海達崩潰的是,可能是對已經沒到肚皮的拒馬河水感到恐懼,她騎行的“倔驢”开始罷工,以至於她幾乎是靠雙腳走完了整段路程。

黑色小毛驢整個旅程都不太聽話,再次因爲渡河被馱夫鞭打。

正趕上雨季,無論是在大石河還是在拒馬河,橫渡湍急的河水成爲旅途的家常便飯。

放晴的拒馬河河谷

走出十渡山谷途經張坊鎮之後,一行人還去了距此不遠的雲居寺和上方山。隨後,他們在平漢鐵路琉璃河車站,登上了开往前門西車站的火車。在火車上,馱夫領隊難以掩飾這場旅行的興奮,滔滔不絕地向鄰座講述十幾天來的各種奇遇。

海達拍攝的雲居寺造像

正在用隨身泥竈煮雞蛋的馱夫

海達的這次旅行,自房山北溝進,最後從南溝出,足跡幾乎踏遍房山縣境內的大石河、拒馬河流域,在當時的房山縣境內無意間實現了最早的“環穿”留影。房山北溝的宗教、人文景觀和南溝的自然風光因此得以生動而全面地被記錄。

多年之後,海達回憶道,“在北平度過的歲月是我人生的成長階段,令我十分高興的是,我有機會目睹了中國往日的風採,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現在這一切都已永遠消失。”

圖|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 海達·莫理循

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作者:馬志璞



標題:舊京圖說|徒步穿越十渡怎么玩?80年前有人替您踩好點了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805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