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7-22 08:57:17 熱度:35
本報特約記者 王 偉
2024年初,一個人身穿鄂倫春族服飾、手牽馴鹿在哈爾濱中央大街“溜達”的短視頻在海內外各大社交平台“火爆出圈”,哈爾濱迎來冬季旅遊新熱潮,也讓馴鹿“火”了一把,人們不由得追根溯源,中國的馴鹿來自哪裏?
鄂溫克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使鹿鄂溫克人是其中一個分支,因放養馴鹿而得名。17世紀中葉,使鹿鄂溫克人從貝加爾湖流域遊獵遷徙至額爾古納河流域,並逐漸定居於我國內蒙古大興安嶺的密林之中。生活在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使鹿鄂溫克人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特殊少數民族群體,被稱爲“使鹿部落”,是“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也是我國境內迄今唯一飼養馴鹿和保存“馴鹿文化”的民族。
2003年,他們從山林中搬遷到根河市定居,但是馴鹿養殖的傳統文化依然較爲完整地保留下來。
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就以部落最後一位女酋長的口吻講述了大興安嶺使鹿鄂溫克人的生存史,也讓這個以遊獵和放養馴鹿爲生的原始部族進入更多人的視野。隨着小說的不斷升溫,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也快速“出圈”,成爲許多專家學者、文旅博主遊玩研學的必選項。
2011年,記者到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採訪,被使鹿鄂溫克人獨特的文化氣息打動,此後10余年間,用相機鏡頭拍攝了34位最具代表性的使鹿鄂溫克人的肖像,以及年輕一代的面孔,記錄下這個中國現存唯一的馴鹿部落的今與昔,同時也見證了新時代使鹿鄂溫克人通過自己的力量讓獨特古老的馴鹿文化保護並傳承的過程。
隨着社會發展,使鹿部落的生活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從單純的馴養遊獵,开始逐步向現代社會靠近。“有了帳篷,有了營車,還有無线發射器,太陽能電板,手機有了信號,生活比過去方便了不少。”部落的肖良庫說。
現在,年輕一代使鹿鄂溫克人有了更多想法,日漸向好的生活條件更加堅定了他們將馴鹿文化傳承下去的信念,而科技的力量,讓他們既能選擇“留下來”,又能更好地“往遠處走”。
盛夏7月,記者在布冬霞營地裏見到了一對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他們在短視頻平台上看到了這個部落,專門前來遊玩。劈柴、喂鹿,讓這對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玩得不亦樂乎。“很新奇,充滿了大自然的樂趣,這是城市裏看不到的。”他們告訴記者。
布冬霞是使鹿鄂溫克人的一員,她的兒子肖晨昊正依托根河自然資源及馴鹿文化努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化,直播、新媒體成爲他觸達外界的有力渠道。他利用社交账號,將父母的生活點滴視頻放到網上,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關注。在兒子的影響下,布冬霞也能從容自若地面對手機鏡頭,教社交平台上的網友如何說鄂溫克語。“鄂溫克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靠口口相傳。看到年輕人傳承創新鄂溫克民族手工技能和養鹿知識,感覺很欣慰。”布冬霞說。
如今,肖晨昊开始組織研學旅行,讓小朋友和馴鹿親密接觸,教他們打列巴、做撮羅子,給小朋友講鄂溫克族的歷史和文化。肖晨昊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堅守、傳承鄂溫克族文化,他也相信家鄉的機會越來越多,一定會有更多年輕人愿意回來。
近年來,得益於當地政策的扶持,不少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年輕人在山下定居點經營起馴鹿產品店、家庭民宿等,每年都有不錯的收益。據統計,鄂溫克族獵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2892元,提高到2022年的3.2萬元左右。
除此之外,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景區進一步升級提檔,遊客服務中心、敖魯古雅酒店、西烏乞亞撮羅子營地、紹莫客得集市等已正式投入運營。
如今,敖魯古雅獵民們飼養馴鹿的習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着“中國最後使鹿部落”稱號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獵民點的知名度通過一系列文旅項目的推廣正與日俱增。
從原始狩獵轉型旅遊,從離群索居到文化交流,在融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使鹿鄂溫克人不忘傳承創新自己民族的文化,讓古老的文化煥發出新活力。▲
標題:轉型旅遊,“中國最後狩獵部落”出圈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788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上一篇 : 長江三峽寫生第二站:西陵峽、巫峽
下一篇 : 邢台市开放14處沿河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