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發瘋文學,輪到工牌了

來源: 虎嗅APP 發表時間:2024-07-17 00:32:17 熱度:10

導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DT商業觀察(ID:DTcaijing),作者:胡漢三,數據:胡漢三,編輯:鄭曉慧,設計:戚桐琿,原文標題:《小紅書上,正在流行“發瘋工牌”》,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繼“00後整頓...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DT商業觀察(ID:DTcaijing),作者:胡漢三,數據:胡漢三,編輯:鄭曉慧,設計:戚桐琿,原文標題:《小紅書上,正在流行“發瘋工牌”》,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繼“00後整頓職場”遍布互聯網之後,“發瘋工牌”开始風靡社交平台。

傳統工牌,是部門職位加姓名、外加一張個人一寸照的身份象徵。而發瘋工牌,顧名思義,就是00後將打工生涯的“瘋言瘋語”,直接掛上工牌、开啓自我表達的新做法。

(圖源:@打工人關懷中心)

在社交平台上,“00後的工牌有種淡淡的瘋感”成爲熱點話題。

不少年輕人用姓氏諧音訴說職場心聲,“抒發淡淡的瘋感和平靜的癲”;也有網友借工牌發瘋,把自己歸入“都市隸人”的陣營,找到情感宣泄的新出口。

發瘋工牌,也變成品牌年輕化互動的媒介。

不管是麥當勞、瑞幸咖啡等互聯網弄潮兒,還是騰訊會議、科大訊飛等“穩重卦”品牌,近30家品牌下場,借工牌梗收攬熱度與關注。

展开全文

這引起《DT商業觀察》的好奇。爲什么“工牌發瘋”會流行?品牌是如何玩工牌梗的?對品牌營銷而言,又有何啓示?

打工人的發瘋文學,輪到工牌了

一個熱門話題的產生,往往需要情感的共鳴和參與機制的引導。

這一波工牌梗的興起,最初起源於職場博主@打工人關懷中心 發布的筆記《我就說同事們真的蠻勇的……》,收獲了8.4萬點贊數和2.3萬收藏數。

聞風而來的打工人迅速下場,結合自己的職場經歷與角色,用“工牌發瘋”玩梗、講故事,成爲play的一環。

而後,伴隨博主的跟風創作,互聯網大廠和品牌也开始加入這場工牌爆改。工牌梗的UGC內容如潮水般湧來。

熟悉的“打工人發瘋”的情感配方+原滋原味的工牌參與機制,讓“工牌梗”的社交屬性逐漸加強,形成自傳播。

“00後的工牌有種淡淡的瘋感”等話題熱度也隨之上升,短短10天,瀏覽量就已經翻倍。

從社媒筆記可以看到,發瘋工牌的主要玩法,是用自己的姓氏造一個諧音梗,來傳遞年輕人的“新打工精神”。

比如當代“螺絲釘”精神,是“別想擰我,我扎手”,要把反PUA精神進行到底。“林時工”同學則獨具慧眼,對“同事本是同林鳥”的職場風雲看得雲淡風輕。

“薪盡自然梁同學”表明,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就這點錢,我很難幫你辦事”。“一下班音信全吳先生”,就注重時間觀念,只要“下班了,這周的苦就喫到這裏”。

(圖源:@在護膚品公司打工日常)

姓氏梗之外,發瘋工牌更直接的玩法——是以摸魚慣犯、頂涼柱等擡頭直接命名,用戲謔感文案,折射當代職場人設、呈現一套自成體系的職場哲學。

(圖源:@打工人關懷中心)

比如“摸魚慣犯”的精髓,在於“雖然今天什么也沒幹,但真的辛苦我了”。“踩點王”,搭配了“沒關系,每天按時到工位已經很厲害了”的自我寬慰。

而不管是玩“百家姓”的梗,還是冠“職場人設”的名,工牌發瘋背後,表達出職場人“要么對一切看淡,要么不好惹”的姿態。

打工人發瘋,越來越直接

其實早在工牌之前,打工人“發瘋”的傳統,就由來已久。

初入瘋門的年輕人,會把電腦屏保換成無語菩薩、甄嬛語錄,在工位自制紙手銬,暗戳戳停留在對自己的調侃。

(圖源:@努力的皮皮居)

再進階的瘋友,开始往工位搬去各種與打工魂同頻共振的擺件。

從“我在公司很想家”路牌、手工定制的蕉綠熱线、再到夢碎墓碑的隱喻單品……擺件看似誇張,卻不會過分張揚。

(圖源:@WPS AI情報員)

這種遮遮掩掩的發瘋方式,是身爲牛馬的小小叛逆,也是一場壓力之下喘息片刻的精神洗禮。

再高階版的發瘋方式,是在椅背貼上寫有自己心情日記的A4紙,在桌面樹起大面積的“蕉綠”預警,或是在顯眼處拉起“已在工位,正在硬抗”的條幅。

(圖源:@哇喜Q麻)

打工人希望在工位附近隔出一個“二十分鐘效應”的休憩空間,在辦公區域尋找情緒價值。

究其本質,“工位發瘋”是一種精神按摩和情緒解壓,“當你無法行駛在人生的曠野,還能在工位靜靜地撒野”。

(圖源:@只爲君故)

此外,“發瘋整活兒”作爲一枚社交貨幣,是職場人的社交保護色。這表明年輕人愿意與同事融爲一體,一起苦中作樂,成爲“患難與共”的工友。

一個有意思的變化是,從前的電腦屏保和工位擺件等發瘋行爲,多少會“避諱”領導、路數隱晦。這是打工人之間心照不宣的密語,同爲牛馬的互認暗號。

而現在的“工牌”宣言,從大量的社媒卷入到直白的表現形式,在做法上都變得更加直接。

打工人發瘋,從小部分人的遊擊行爲,逐漸變成一種職場的主流文化。

品牌如何跟着年輕人“發瘋”?

流量和關注之下,這股工牌“瘋”,也吹到了品牌。

各大品牌希望在這場工牌文學的狂歡中,找准一種年輕化的對話方式。

《DT商業觀察》整理了部分品牌“工牌梗”的筆記後發現,各家玩法大體可以歸結爲三類:

第一類,把自家產品當做打工人,給爆款產品做工牌,凸顯產品特性和品牌優勢,加強記憶。

例如5G衝浪的麥當勞,採用工牌的外殼和形式,爲脆薯餅、不素之霸等產品量身定制了“發瘋”語錄。瑞幸咖啡則圍繞“周周有新品”“生椰拿鐵少少甜”等產品特性,大做文章。

(圖源:@瑞幸咖啡)

第二類玩法,把產品在職場的使用場景植入到工牌之中,讓打工人發瘋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使用。

典型的例子是@科大訊飛。它將程序員的日常囧境、職場黑話與自嘲巧妙融合,讓“鍵盤夏”“好了馬”等title與打工人形成共鳴,並順勢宣傳了自家的辦公軟件優勢,秀出硬核技術與人文關懷。

紙巾品牌@德祐,以溼廁紙的產品特性爲引子,聚焦於“打工上廁所=帶薪摸魚”的調侃,增加產品曝光。

(圖源:@Deeyeo德佑)

第三類玩法,品牌用官方账號發布“00後做的工牌”筆記內容,讓自己融入到年輕群體當中。

就像用貓meme做視頻一樣,品牌以發瘋工牌爲傳播載體,通過反差感,營造出一個與打工人同頻共振的人設。

比如@美團招聘的筆記標題就是,“00後同事們的工牌已經這么city了嗎”。

@騰訊會議的工牌,直接表達了“不想开會”的情緒,和品牌功能形成微妙反差。此前品牌筆記的點贊量大體在幾十到上千之間,而工牌相關的筆記,點贊量超過了5300,還有1500多收藏和1000余條留言。

(圖源:@騰訊會議)

不論選擇哪種方式,品牌追“工牌梗”的熱點,都在於利用當下的“流量密碼”,拉近與年輕消費者的距離。

其實不管是此前的貓meme,還是如今的“發瘋工牌”,熱梗本身自帶情緒價值。

年輕人樂意用“梗”來表達自我、釋放情緒,也希望借“梗”來標定群體、尋找共鳴。

對品牌來說,如果能在玩梗的心態上保持真誠,在技法上堅守定位與內核——找准情感連接點、文化記憶點、以及品牌關聯點,那么離成功玩梗就不遠了。

寫在最後

可以預見的是,往後和打工人相關的熱梗還會繼續層出不窮,一直火熱。

但品牌追熱點也有風險,選擇需謹慎。

比如,這次“追熱點”的品牌中,多爲食品飲料、個護等快消品牌和互聯網大廠,前者與消費者的生活緊密相連,後者在近年來逐漸培養出“消解嚴肅”的玩梗基因。只要和打工人站在統一战线,就會相對容易獲得好感和青睞。

相反,如果是本身強調“格調”的品牌,比如講高端故事的服飾美妝、堅持特定理念的一线潮牌、或主攻中產的專業戶外品牌,由於目標客群的差異,也爲避免“調性錯位”的違和感,就未必要跟上每一陣風。

只有深入流行文化腹地,並從中讀懂年輕人和品牌目標受衆的喜惡共鳴,品牌才能根據流行熱梗進行內容再創造,回應年輕人在職場排解情緒的底層需求。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DT商業觀察(ID:DTcaijing),作者:胡漢三,數據:胡漢三,編輯:鄭曉慧,設計:戚桐琿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標題:打工人的發瘋文學,輪到工牌了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694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