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錦流霞太平峪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7-06 08:55:13 熱度:4

導讀: 太平峪風光 五龍山 展开全文 仰天池   五眼泉 雞爪坡 李坡村舊景     “天下太平,萬物安寧。”這是《呂氏春秋·大樂》裏的句子。秦嶺北麓華州段有太平峪,其名正與上述古語相合,反映了民衆對社會安...

太平峪風光

五龍山

展开全文

仰天池  

五眼泉

雞爪坡

李坡村舊景    

“天下太平,萬物安寧。”這是《呂氏春秋·大樂》裏的句子。秦嶺北麓華州段有太平峪,其名正與上述古語相合,反映了民衆對社會安定的期望。太平峪俗稱三十裏峪,位於華州杏林鎮李坡村南,峪口海拔500米。太平峪東與潭峪搭梁,西和五龍山相連,山頂南面有仰天池,羊腸小道可通潭峪、小敷峪和石堤峪。這裏山谷幽深,峻峰林立,青苔與溪流共生,奇花與異草遍地,綠樹遮天,鳥語盈耳,置身其內,恍若踏入人間仙境。

過去,華州沒有“峪” 這種叫法,當地人把兩山中間狹長的水道稱作“谷”,如蒲峪就叫蒲谷,黃甫峪叫黃甫谷,太平峪當然就是太平谷了。實際上,“谷”也有一個讀音爲“yu”,而在華州方言裏,卻把“峪”說成“you”。

戶縣也有一個太平峪,那個峪似乎名頭更大,爲國家森林公園,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其峪內漫山遍野的“天然萬畝紫荊花海”。華州太平峪裏同樣不缺紫荊,然而,這裏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十裏杏花。滿眼芳草綠,一溝杏花香,“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浪漫風景足以使每一個到這裏來的尋芳探幽者迷戀、陶醉。

繁花似錦

太平峪峪口有杏林鎮,顧名思義,這裏是杏花的海洋。曉煙楊柳綠,春雨杏花紅,在一年最美的季節裏,太平峪漫山遍野的杏花开了,絢麗萬狀,燦爛無比。峪內的五龍山上,似有白雲在纏繞,一陣春風吹來,滿天的杏花猶如雪龍在狂舞。春風浮蕩在峪道山坡,但見萬枝搖曳,如詩如畫,遊蜂舞蝶,上下翻飛,緋紅滿枝,燦若雲霞,繁花迷眼,香氣襲人!峪口的李坡村更是一片花海,李坡也因此被評爲陝西美麗宜居示範村。走進李坡,公園裏、大道邊、城市社區、莊戶庭院……隨處鋪錦流霞,遍地爭妍鬥豔。

杏是古老的花木,公元前問世的《管子》中就有記載。杏花可賞,杏果可食,深受人們喜愛。在太平峪口的李坡村廣場上,矗立着一座雕塑,那塑像正是杏花仙子。只見她衣帶飄飄,容貌絕美,高潔素雅,氣質出塵,杏仙雕塑既是太平峪“日邊紅杏倚雲栽”“紅粉團枝一萬重”的代表性標志,也講述着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紀念着兩位舍己救人的青年。

杏仙傳奇與太平峪內的五龍山相關。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涇河龍王因觸犯天條,被魏徵夢中所斬。正所謂“龍生九子,各不相同”,涇河龍王伏法後,他有四個龍子鎮守四方,其余五個龍子卻成了爲害人間的“散龍”。這五龍在渭河裏興風作浪,一時間洪魔肆虐,渭河兩岸百姓苦不堪言,惹得天怒人怨。天帝見百姓苦於五龍作祟,將其鎮於秦嶺山下,這就是太平峪內的五龍山,位於今華州區杏林鎮之南。五龍山山麓處曾有伏龍寺,後毀於战亂。

五龍山鎮壓了五條龍,但這五龍卻仍不安分。五龍口含龍珠而不吐納,整座五龍山寸草不生,一片荒蕪,山下廣袤的土地更是連年幹旱,五龍在山底下蠢蠢欲動,隨時准備興風作浪,爲害人間。天帝遂派桃仙下界爲民除害。孰料桃仙和杏仙長得太像了,使臣陰差陽錯,竟把天旨交給了杏仙。天命難違,杏仙只好下界爲人,約束五龍。

杏仙降生到五龍山下一個普通農家。據說她出生那天,滿院杏花飄香,衆人皆以其爲吉兆,於是給她取名爲杏花。杏花長大成人,與本村青年李郎互相愛慕,情定終生。突然有一天,五龍山上黑雲密布,隱隱的雷聲由遠及近,飛沙走石,電光流火。一聲巨響,大地震顫,五龍山瞬間崩裂,被生生地劈成了兩半,中間一座巨大的深谷,谷內雲霧繚繞,深不見底,隱隱看到五條彩龍於雲霧中遊動。就在衆人拼命奔逃之時,杏花卻奮不顧身地迎難而去,衝向南山。這時,另有一人隨杏花一路前行,此人正是與她有着天地之約的李郎。李郎見山上滾石砸向杏花,他猛然躍起,重重地摔在杏花前進的山路上,爲杏花擋住了來自山上的滾石,他的身體化作了一座平緩的山坡。杏花滿含熱淚,降服了作惡的五龍後,縱身躍入山谷。這時只見雲遮霧湧,一株巨大的杏樹拔地而起,樹根將兩座裂开的山峰牢牢抓住,使其漸漸愈合,大地恢復了平靜。

後來,人們在五龍山坡上坡下,全部種上了杏樹,漫山遍野的杏花,如錦似繡,蔚爲壯觀。這十裏杏花,也就成了杏林鎮的鎮名來源。人們把李郎犧牲的這個山坡就叫作李坡,山下的這個村莊,就被人們稱爲李坡村。人們用這樣的方法,紀念着傳說中的英雄。

美麗田園,杏林李坡。如今的太平峪口,杏花一枝獨秀的時代已經過去。勤勞智慧的華州人,把太平峪裝扮得百花齊放,多姿多彩。峪口的李坡村更是大量栽培綠植,繁育觀光花海。這裏桃花櫻花競放,月季海棠爭豔,宜居鄉村,名不虛傳。

太平峪還是一個中藥材的寶庫。這裏野草莓花金黃,菖蒲白蕊清素,金銀花开鴛鴦對舞,五味子果嘟嚕成串,到了太平峪,人們都會確信“秦嶺無雜草”,這裏的每一朵花、每一株草,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都是造福人類的瑰寶,都有着難以估量的價值。

流水淙淙

太平峪有水,水不在多,清澈則名。峪內水雖小而泉澄碧,小溪鑽林穿溝,歡快奔流,溪水如剔透的銀練,如蜿蜒的小蛇,涓涓流瀉,叮咚之聲,在靜靜的山林中回蕩,悅耳清脆。明《華州志》記載:“太平峪有五眼泉,一名海眼泉,引細流入於華州城內花果蔬木之需。華州官署四宅之圃,鹹冬夏用之而不更,注城外即有余入於泮池,前守瑞源陳侯曰:此水細入州而不泄於城外,乃翕聚之靈氣也,厥奇論哉!”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華州“五泉細流”。明代知州陳應麟將其增補爲華州十景之一,並賦詩贊曰:“誰將一线水,引入郡城中。花繞河陽縣,吾方愧未同。”其水常被兩岸百姓用來澆灌莊稼植被,余水流入華州城後,官署府邸及士紳名門將其引入私人宅院,用作園林用水。

古華州有東西南北四條溪流縈繞,太平峪內“五眼泉”流水水質最優,爲州城水系之本,因其在城南,舊稱“南溪”。在南溪上,曾建有“芙蓉園”,明時有“萬春園”、“新柿園”及“靜遠亭”。明代張潛曾作詩描寫“靜遠亭”外的南溪:“郭外茅唐路不遙,偶然相約過溪橋。”五眼泉一側面洞巖內,有當年祈雨時所供的韓湘子像,此泉在大旱之年仍能保持細水長流。

嘉靖三十八年(1559)任華州知州的陳應麟,除了增補“五泉細流”爲華州十景外,另外追加的一景是“天池靈灝”,此天池所指的是太平峪內的仰天池。池在山巔,立於池畔,仰望青天若在咫尺,故名“仰天”。秦嶺有仰天之名的山泉甚多,據《華州鄉土志》所載,僅華州境內,仰天池即有三處,最被人熟知的是位於華山南峰、別名太乙池、太上泉的這一處。然而,無論就規模還是觀賞價值來說,太平峪山頂的仰天池均應排位居首。《重修華縣縣志稿》雲:“(太平峪)上仰天池,水涸,宜耕種,木材亦多……”經實際考察,太平峪仰天池可分上中下三級。下池有民居和耕地,中池有清泉一泓,常流不竭,名曰馬刨泉。泉南有跑馬崗,據說系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王伯當嘯聚少華山之地,傳《水滸傳》中的九紋龍史進在此也有活動遺跡。上池在伸手捧日的山頂最高處。據測定,此池長10米、寬7米、水深2米,池水清澈,不涸不溢,像一面寶鏡,巧妙鑲嵌於高山白雲之巔。

“五泉細流”水量畢竟有限,遇到旱年、災年便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行走在太平峪內,可見一座山石上,刻着四個蒼勁有力的隸書大字“濟時靈雨”,寫下這四個字的是時任華州知州的李嘉績。在這四個字下面,有一段說明文字,記載着一段痛苦的歷史。

李嘉績,字雲生,四川成都人,祖籍直隸通州,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首任華州知州。這一年,據時任陝西巡撫的端方奏報:境內“自秋徂冬,雨澤愆期,二麥未盡播種,即種而出土者,亦待澤孔殷,蟠根未能十分深穩。現已仲冬,天猶亢旱”。次年,慈禧太後倉皇出逃,途經華州。爲迎接慈禧到來,李嘉績建行宮,備供給,持續數月,耗費無數,百姓苦不堪言。這時關中大旱已持續經年,夏麥顆粒無收,秋糧更是“不得雨水,鮮有萌芽”。陝西旱情不僅使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也與此時抵陝的慈禧及光緒、與清王朝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了一起。

第二年春,旱情仍無緩解跡象。無奈之中,李嘉績與士紳史念宗等人到太平峪五龍廟祈雨。湊巧的是:兩天之後天降喜雨,以至於“萬民歡慶”,李嘉績喜不自勝,提筆疾書,並勒石以記。

久旱而求神降雨,是古已有之的一種民間活動,人們爲了生存和生活,祈求上天使威生雲、生雨救民,這是一種迷信活動,也是舊時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後,隨着水利建設的發展、科學知識的普及,祈雨這一愚昧活動已逐漸消失。

奇石林立

太平峪花美、水甜,讓人流連忘返,然而,峪內最讓人嘆爲觀止的當屬姿態雄偉、渾然天成的奇巖巨石。走進太平峪,只見險峰突兀,巨石相疊,或凌空橫臥,或側身斜豎,或搖搖欲墜,或亭亭玉立,奇形怪狀,引人遐想。

峪間行走,但見綠樹蔥蘢間,忽有峭壁直立,近前打量,乃石塊平鋪相摞而成,一層壓着一層,似平行线分割,極爲規整,石縫間,有雜木野草頑強長出,遒勁有力,引人入勝。此巖壁面色紅,遠望似霞,近觀如火,如遇日出,陽光投射於巖壁之上,霎時滿峪生輝,萬道金光穿過樹梢,映照着滿山蒼翠。峪內又有巨石如刀似劍,直刺長空,與剛才看到的紅巖相反,此石傲然矗立,層層紋理幾與地面垂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爲觀止。有巨石頂端立有青松,翠綠欲滴,有的石塊上面卻是寸草不生,只有白雲繚繞。有石稱“老虎口”,形容其險,也有巨巖叫“將軍石”,描述其雄。有石如孔雀开屏,形態逼真,美麗綻放;也有石似五龍捧珠,惟妙惟肖,吉祥如意;峪道裏,仙女石、白板石、石鑼、石鼓、石白菜……層見疊出,令人目不暇接,不勝枚舉。

又見道旁一巨石,團圓聳立,形狀像大饅頭,又像當年關中地區村村都有的麥秸垛,此石據稱爲太平峪之魂,當地人都尊其爲“石頭爺”。據傳在明朝時期,有一年山洪暴發,這塊石頭從太平峪最深處衝了下來,落在此處。這石頭中部龐大,下部與地面接觸處卻多有懸空。進山的人們都持有木棍,行至此地,便將木棍支撐在這塊巨石之下,據說這樣就會得到石頭爺的庇護,上山不累又平安。

太平峪是地質遺跡寶庫,探訪太平峪,也會感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入峪五裏爲五裏關,這裏是1556年華州大地震遺址。這次突如其來的地震,使方圓幾十萬平方公裏的大地,一剎那間,顛簸蕩搖,地陷山倒,或突成峻嶺,或陷作溝渠,造成了世界地震史上最大的災難。這次舉世罕見的強烈大地震震中就在華州,秦嶺華州段因此基巖崩裂,山體崩塌。當時,從太平峪口向內2至3公裏,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崩塌體,崩落的石塊布滿山坡。據地質研究人員測定,在五裏關,裂縫長度最大達200米,可見深度50至80米,從溝底直通山坡或山頂。五裏關至七裏樓間的冰崖溝兩側、五龍山東南坡腳,還有一系列相互平行的彎曲裂縫排列密集,當地人俗稱“雞爪坡”。上述崩裂現象,被歸爲1556年華州大地震震中區附近的形變現象遺跡。如今來到五裏關,看兩邊山峰緊鎖峪谷,中間亂石堆滿河道,遙想當年山崩地裂、石飛泥流的悲壯場景,仍讓人唏噓不已,感嘆大自然災害的無情和人類的渺小。

太平峪東青巖至石灰窯一帶有大理石礦,現已圈定礦體18個,礦物成分爲鎂質大理巖和大理巖兩種,礦石色澤爲白色和灰白色兩種。白色者,潔白無瑕,油脂光澤,晶瑩美觀,屬漢白玉型;灰白色者,色澤深淺不等,有的構成條帶狀花紋,花飾各異,千姿百態。經勘探,太平峪還發現了鍶和稀土礦點,太平峪藏金儲寶,潛力不可估量。

古洞幽深

鍶是一種稀有金屬,廣泛應用於電子、化工、軍工、醫藥和光學等領域。鍶礦俗名“天青石”,共生礦物有石膏、方解石、石英石等,這類巖脈物質在太平峪儲量豐富。鍶,銀白色,較軟,故清末民初時,曾有人誤以爲太平峪內的天青石系銀礦而开採。太平峪內至今仍有遺跡,傳爲當年开發所留下的古金洞、古銀洞。這些如今已面目全非、傾頹崩塌、幾乎難以辨認的洞穴,訴說着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盛衰故事。

太平峪乃花果之山,這裏自然少不了水簾洞府。太平峪內的水簾洞另具特色,洞口有兩塊巨石交叉支撐,洞內深不可測。潺潺流水依石而瀉,雖無“飛流直下三千尺”之壯,卻從容不迫、溫文爾雅,別有一番情趣。到了冬天,水簾洞就成了水晶的世界,洞口前結成了長長的冰掛,蜿蜒曲折,晶瑩剔透。

峪內東山百米懸崖之上,綠樹掩映中,有一較大山洞。洞口怪石嶙峋,洞內漆黑幽深,籠罩着一層神祕的面紗。該洞因曾供奉八仙中的韓湘子,故名湘子洞。據《重修華縣縣志稿》記載:“韓湘子洞在太平峪內五眼泉側,高居山崖數十丈,人跡罕到…… ”又雲:“世傳八仙之一曰韓湘乃韓愈從子。《續仙傳》:湘少學道,落魄不羈,嘗聚土覆盆頃刻开花,花片上有‘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之句,愈不解,後愈貶潮州,中途遇雪,湘冒雪來,詢其地乃藍關也。”

韓湘子,字清夫,唐代人,是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韓湘子的叔祖父就是位列“唐宋八大家”首位的韓愈。民間傳說中,秦嶺八百裏,八仙各據百裏一段,韓湘子即據華州一段修道。韓愈遭貶失意,韓湘子曾接其來華州一帶隱居。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本系韓愈所做《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裏的名句。作者立馬藍關,大雪阻攔,思前路艱危,心中感慨萬分,遂即景抒懷,表英雄之志,言骨肉之情,末句向韓湘子交代後事,悲痛悽楚,溢於言表。而在傳說中,當年韓湘子就地覆土,爲韓愈種出碧玉牡丹花,花片上即有這兩行金字。後來韓愈被貶潮州,時值隆冬,在翻越秦嶺時,遭遇大雪封山。這時,雪裏走來一人,正是韓湘子。韓湘子問韓愈,還記得牡丹花上的那兩句詩嗎?韓愈恍然大悟,原來此地正是藍關,牡丹花片上的預言得以應驗。後人聽聞此事,未免贊嘆稱奇,豈不知是韓愈寫詩在前,後來才有人由此演繹出韓湘子種花的故事。

因有這一段神奇傳說,人們據此相信向湘子洞、龍眼泉祈雨有驗,舊時官民常到湘子洞一帶求神祈雨,當年華州知州李嘉績祈雨並刻下“濟時靈雨”的崖壁,正在此地。

往事已矣,今時如斯,太平峪響亮的名號裏,承載着歷代民衆最樸素的愿景。行走在太平峪,遙望華山巍巍,任白雲拂過,看峪內亂石滾滾,綠植叢生,嘆天地之悠悠,感宇宙之宏大。鋪錦流霞的太平峪啊,古老幽深的秦嶺,你與我們共生,我們與你傾情相約,一起走向未來。

投稿微信:AKL173 本版繪圖 秦雁



標題:鋪錦流霞太平峪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513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