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兩關,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6-30 08:55:55 熱度:33

導讀: 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古時從長安而來的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至敦煌,西行之路分爲兩條。 一條經陽關西行,稱爲絲路南道,通往新疆境內的若羌、且末、民豐、和田、喀什等地,西出陽關無故人。 另一條從敦煌經玉門...

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古時從長安而來的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至敦煌,西行之路分爲兩條。

一條經陽關西行,稱爲絲路南道,通往新疆境內的若羌、且末、民豐、和田、喀什等地,西出陽關無故人。

另一條從敦煌經玉門關北上再西行,稱爲絲路北道,通往新疆境內的哈密、吐魯番等地入西域,春風不度玉門關。

漢武帝時期,匈奴大軍“控弦之士三十余萬”,直抵漢境,衛青、霍去病終於擊敗匈奴鐵騎,爲鞏固邊疆,在河西地區設立武威、酒泉、張掖和敦煌四郡,同時設立陽關與玉門關,兩關之間築長城,用以抵御匈奴之敵,扼守河西走廊和中原大門。

陽關和玉門關,南北呼應,既是漢王朝的西邊界,也是當時疆域鼎盛的標志。

展开全文

張騫成功出使西域後,絲綢之路日漸繁盛,兩關成爲了絲綢之路的兩個重要關隘和驛站,商旅和貨物經此集散,“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資和技術由此入西域,同時西域的玉器、葡萄、石榴等物資以及音樂等也由此傳入中原。

陽關和玉門關,絲路古道必經兩關之一而互通。

兩關在宋代時逐漸荒廢,如今僅存遺跡,可供回望歲月變遷。

從敦煌市走紅格线再轉陽關路西行,車程約70公裏便到了陽關,地處玉門關之南,故名陽關。

昔日陽關,現在僅存墩墩山烽燧,立於大漠戈壁之上,地處在陽關的制高點,遠近百裏盡收眼底,稱爲“陽關耳目”,是陽關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

李世民曾令敦煌軍民在此迎接西行歸來的玄奘,馬可波羅經此踏上神祕的東行之路。

烽燧以南,木柵欄的南邊,一條土紅色自東向西蜿蜒的大道,就是赫赫有名的陽關道,延伸不見盡頭,“陽關古道接天荒”。

如今復制的邊塞關城橫亙在大漠戈壁之間,雄關高聳,箭樓巍然,战旗獵獵,鼓角相聞,讓人剎那間夢回漢唐之間。

烽火台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歷代文人墨客吟詠不絕。

南北朝詩人庾信《燕歌行》詩雲,“屬國徵戍久離居,陽關音信絕能疏”,陽關由此入詩,流傳至今。

最讓陽關聲名遠揚的就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的詩句被配以曲調,成爲當年離別筵上最流行的音樂《陽關三疊》,白居易詩雲,“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

陽關之北,距敦煌市區約90公裏,可至小方盤城玉門關,當年巍峨的關城同樣已被黃沙摧殘。

東西走向的戈壁灘狹長地帶中,有一座由黃土夯築而成殘高約25米的遺跡,就是“春風不度”的玉門關遺跡,地處疏勒河南岸,西距羅布泊約150公裏,西行可至樓蘭古國,因此亦稱樓蘭道。

西域玉石,取道於此而入中原,因此得名玉門關。

玉門關遺址以小方盤城遺址爲中心,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南至南三墩,四面環顧,可以看到玉門關至陽關、陽關至黨河口、馬迷土至彎腰墩的漢長城,“十裏一大墩,五裏一小墩”,在烽燧周圍,有明顯的建築遺跡。

玉門關往西南方向眺望,隱約可見漢長城的烽燧和城牆殘跡斷續延綿,一直通達南邊的陽關,兩關之間的長城,抵御了強勁的匈奴之敵。

玉門關西面黨谷隧一帶的長城,是我國目前漢代長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遙想當年玉門關,商隊往來,駝鈴聲聲,一派繁榮景象,俱往矣!

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寫盡了玉門關的悠遠故事

更有王昌齡《從軍詩》,豪情萬丈: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到敦煌,重走絲路古道,感受中國千年歷史與文化變遷。

歲月流轉,世事改變,大漠蒼涼,無兵馬喧囂,亦無商隊往來,唯有遊客絡繹不絕。



標題:敦煌兩關,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407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