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出圈之後 如何避免“大雜燴”式聯名?|文化觀察

來源: 封面新聞 發表時間:2024-06-07 00:27:44 熱度:14

導讀: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6月6日,一場時裝秀在成都拉开帷幕。在光影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絲緞般光澤的蜀繡,以及紋樣繁復細密的蜀錦的創新運用。 與蜀錦結合的作品(圖據活動方) 近年來,非遺的跨界聯名,...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6月6日,一場時裝秀在成都拉开帷幕。在光影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絲緞般光澤的蜀繡,以及紋樣繁復細密的蜀錦的創新運用。

與蜀錦結合的作品(圖據活動方)

近年來,非遺的跨界聯名,早已不再是新鮮事兒。《非遺裏的中國》節目的播出,再加之諸如李子柒、雁鴻等博主的宣傳推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非遺,喜愛非遺。電視劇如《去有風的地方》《蜀錦人家》等,更是聚焦非遺技藝,使用影視劇的強大影響力進行宣傳。

越來越多人主動探索非遺,越來越多的品牌主動接洽非遺,准備跨界與聯名。而非遺也以自身的熱度,帶動文旅經濟的發展。前有蟳埔非遺簪花火爆全網,讓泉州文旅發展更上一層樓;後有彝繡與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結合,讓傳統技法與現代時尚融合。木版年畫、皮影戲、蜀繡、漆器、藏羌織繡……聯名、授權的風刮到非遺這裏,越來越盛。這本身就是對非遺生命力的一種證明。

先出圈,才能有更多傳承發展的機會。但是出圈之後,這些聯名、授權能夠給非遺技藝的發展帶來什么?如何結合各類不同非遺項目的特徵,進行“有效”聯名?如何避免“大雜燴”式的合作,反而砸了“非遺”的招牌?封面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成都市郫都區安靖街道蜀繡辦主任楊敏,以及蜀錦創新研究院院長、設計師楊成成,他們給出了答案。

展开全文

楊敏

突出在地元素的設計

得到市場的青睞

楊敏介紹,蜀繡本就是四川的傳統工藝,最初就是運用在服裝上,而後才逐漸出現了工藝品。隨着時代的變遷,爲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蜀繡的運用也越來越多元化。“不局限於工藝品,生活用品、時裝等,都可以與蜀繡結合。”楊敏說。目前,已有的服裝、箱包、繡花鞋等產品,都與蜀繡進行了結合。

而通過這一次與時裝的結合,楊敏認爲,蜀繡不僅得到了一次宣傳的機會,更是在圖樣上有了創新。“以往我們更多的是繡制花鳥蟲魚的紋樣,現在我們可以接到客戶的個性化定制,創新運用幾何、线條的圖樣進入服飾中。”

既是蜀錦創新研究院院長,又是設計師,楊成成有着自己的成都本土原創品牌,並且一直致力於推廣蜀繡、蜀錦。而在今天的這一場秀中,他就運用了青城山的文化符號,借了蜀繡的技藝,表現了道教“暗八仙”的紋樣。

楊成成

不僅如此,楊成成還曾經設計、制作過三星堆元素的服裝。他發現,這種突出在地文化的系列設計,均得到了消費者和市場的青睞。

除了走出“非遺圈”,將蜀繡、蜀錦與時裝結合,楊成成還嘗試將不同的非遺項目結合,達到全新的效果。例如,他正在考慮將彝族的服飾與蜀繡結合,“無論是從紋樣還是針法上,都能有創新”。

以巴蜀文化作爲智庫

實現非遺與品牌“雙贏”

“我們四川還有更多的自然、文化遺產‘寶庫’可以發掘,比如說青城山、九寨溝、峨眉山等等。”楊成成說,實際上,年輕的品牌更需要去挖掘更深的、屬於自身的文化。這位設計師將巴蜀文化作爲自己的智庫,賦予品牌更多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借力”,無疑是雙贏的方式。非遺從中獲得了新的生命力,而年輕品牌的文化內涵也更加深厚。

目前,蜀繡不再是普通消費者不可觸碰的領域。它既有收藏級別的作品,也有工藝品,還有日常生活用品。楊敏認爲,這三條线的發展並不衝突。“這些作品都可以運用蜀繡,只是方式不一樣。”尤其以實用品的推廣作用最大,因爲它既包含了蜀繡的使用價值,還包含了其藝術價值。

而在楊成成看來,蜀繡雖然是非遺技藝,但是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先進性。“雖然我們當下都在提倡保護,但是很多非遺本身就是一種頂級的、先進的技能。比如說在古代,蜀錦、蜀繡本身就是運用在皇宮貴族的服飾之上。因此,中國真正的高定,應該就是蜀錦、蜀繡這樣的非遺。”

非遺的加入,爲時裝行業帶來了正宗的“中國風”。楊成成以爲,現在時裝行業的教育,更多是在現代以及西方的教育體系下學習,比如說服裝的西式剪裁、法繡、珠繡等。但我們自己幾千年的文化其實非常深厚。所以青年設計師更要肩負起文化傳承、創新設計的責任。“如果我們設計師不去了解,那么很有可能就會變成被掠奪的文化,或者是成爲失傳的文化。”楊成成說。



標題:非遺出圈之後 如何避免“大雜燴”式聯名?|文化觀察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039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