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市南長灘村:黃河臂彎“翡翠”祕境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5-14 17:00:16 熱度:10

導讀: 黃河流入寧夏,在蜿蜒的峽谷中穿行數十公裏,出觀音崖來了個大回轉,甩出一座漂亮的弧形半島——南長灘。它猶如一塊翡翠,鑲嵌在黑石和黃河之間,靜靜躺在母親河的臂彎…… 俯瞰南長灘村。 南長灘村位於寧夏中衛...

黃河流入寧夏,在蜿蜒的峽谷中穿行數十公裏,出觀音崖來了個大回轉,甩出一座漂亮的弧形半島——南長灘。它猶如一塊翡翠,鑲嵌在黑石和黃河之間,靜靜躺在母親河的臂彎……

俯瞰南長灘村。

南長灘村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地處寧夏、甘肅交界處,是黃河流經寧夏邂逅的第一個村莊,因黃河黑山峽衝刷淤積形成狹長河灘地而得名,有寧夏“黃河第一村”之稱,2008年被確定爲寧夏首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走訪南長灘,仿佛探尋祕境。駕車繞道甘肅境內再折返寧夏,穿過疊疊山谷來到黃河岸邊,只見三面靠山、一河環流處,地勢豁然开朗,水流從容向前,眼前出現一片世外桃源,這便是南長灘了。

下汽車換渡船進村,此通行方式讓人頗感新奇。“進村先要渡河,幾百年來,南長灘連接外界主要靠水上擺渡。”在南長灘村黨支部書記拓守卿看來,正是山河阻隔,給這座避世之所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黃河水萬年如斯流淌,大河庇佑滋育着村莊。母親河的臂彎,爲南長灘隔絕了世事紛擾,沉澱下安寧質樸的氣質。

下船上岸,還未回過神,百年梨園已在眼前。雖已錯過梨花競相綻放的時節,但一棵棵梨樹用高大遒勁的枝幹和油綠茂密的葉片織起了另一種別具風情的美麗畫卷。陽光透過葉間的縫隙親吻腳下的泥土,偶有年輕人身着漢服調絲品竹,古韻悠然。

展开全文

南長灘村的百年梨園。

“這裏有160多棵老梨樹,樹齡都在三百年以上,還有1800多棵棗樹,都是祖先留下的家產,多少年來一直守護這片土地。”說起老樹,拓守卿有些動容。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些來自大河的饋贈,既可果腹,又能變現。南長灘的香水梨水大肉香、甜洌異常,無數個寒冬臘月,香水梨搭乘黃河筏子一路漂流,闖入百裏之外的城鎮。後來,“離家出走”的可不止這聲名遠揚的果子了……前些年,越來越多年輕人跨過河流、翻越山谷,在更廣闊的世界大展身手。

這些年,這個古樸靜謐的小村莊逐漸熱鬧起來。歷經幾百年風吹雨打,母親河的守護,又將埋藏在時光深處的南長灘推到了世人眼前。

沿着黃河鵝卵石鋪就的羊腸小道拾級而上,但見依山而建的泥石院落裏升起嫋嫋炊煙,隔着泥草砌起來的半牆,圈裏的家畜興奮地撒歡。隨處可見的“農家樂”招牌,把遊人從歷史時空中抽離出來。

“四月梨花節期間,我們村一天能接待遊客五六千人。以前的南長灘,哪裏來過這么多人,現在除了種地、養羊,旅遊可是村民的一大收入來源呢!”南長灘村村委會主任拓守凱告訴記者。

文旅激活了靜謐的山村,渡口就是最好的見證。作家唐榮堯在散文《河流的舌尖》中寫道:“渡口,是河流的另一份賜禮,是長河發聲的‘嘴巴’或延伸的‘長臂’,是對隔絕與遮蔽之地的幹預,是替水向兩岸百姓發出一道召喚……”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擺渡皮筏子是黃河岸邊的別樣景致,它往來運送物資,也是南長灘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後來,“鐵疙瘩”幹掉皮筏子,鐵制渡船赫然鳧上了水面,從此,三輪摩托車和手扶拖拉機便可乘船自由出入。古老交通與現代制造碰撞融合的那一幕,曾驚豔過不少質樸的南長灘人。

“如今,渡船已經升級到第三代,一次能載五六輛小汽車過河!村民出行、遊客觀光都不是問題!”經營渡船20多年的村民李進武說。

枕河而居、依水入夢,伴着滔滔奔湧的河水,南長灘正繼續書寫着屬於自己的逐夢故事。

來源:光明日報

▌運營單位: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

編輯:田文俊

▌審核:李 諭

往期回顧

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

◆ 演繹寧夏鄉村振興生動實踐 電影《六谷兒》寧夏首映

◆ 寧夏專項整治高額彩禮 “八項行動”齊發力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精彩

★由中衛市委宣傳部、中衛市文明辦主辦的微信公衆號——“文明中衛”,旨在宣傳中衛市宣傳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動態,全面展示中衛市理論和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和對外宣傳、宣傳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文藝、出版等方面重點、亮點工作。

★廣大網友可點擊下方“文明中衛”名片加關注,即可進入“文明中衛”微信公衆平台。

(聲明:“文明中衛”微信公衆號刊載此文,屬公益宣傳。若有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更正或刪除。)



標題:寧夏中衛市南長灘村:黃河臂彎“翡翠”祕境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636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