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拋售美債救日元?美國开始口頭警告,美日聯盟並非牢不可破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5-09 00:50:14 熱度:23

導讀: 萬萬沒有想到,日本开始反擊美國了,在日元跌破160大關之後,日本开始悄悄反擊了。在短短幾天之內,日元匯率回到了152。 這下輪到老美着急了,拜登也开口警告日本了。那么日本未來將何去何從呢?日本會打響...

萬萬沒有想到,日本开始反擊美國了,在日元跌破160大關之後,日本开始悄悄反擊了。在短短幾天之內,日元匯率回到了152。

這下輪到老美着急了,拜登也开口警告日本了。那么日本未來將何去何從呢?日本會打響日元保衛战么?美國真的會下死手去收割日本么?一切的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根據美聯儲的數據顯示,日本幹預匯市的美元或將來自於美聯儲提供的外國逆回購協議工具。因爲日本會把部分外匯放在這裏賺取隔夜利率,現在這部分的資金正在變少。

日本央行在日元跌到155的時候就說了,他們會幹預匯率。韓國也在找日本聯手,一起保衛匯率。可是當時所有人都認爲,這日本膽子沒有那么大,他們可不敢去拋售美債來救日元。

因爲美國加息之後,美債規模又增加了4.2萬億美元,同時美聯儲又一直在拋售美債。中國這個過去最大的海外美債持有者也一直在拋。在這樣的情況,美債就靠着美國的兒子跟老父親在接盤。因此所有人都覺得日本沒有膽子敢在這個時候拋售美債。

一般來說,對抗美國加息有兩個辦法,第一個就是跟着加息,第二個就是動用外匯买入本幣。比如說歐洲央行過去2年也是多次加息。可是這日本就奇怪了,他們一直不加息,扛到今年3月份才象徵性加息到0.1%,結束了負利率時代。

你說你不加息還可以理解,畢竟日本經濟一直處於停滯的狀態,如果大幅度加息,那么對經濟打擊更大了。可是你好歹掙扎一下,動用外匯救救日元。日本在海外可是有近3萬億美元的淨資產,光是美債就有1萬多億美元。

展开全文

可是日本一直躺着不動,眼睜睜看着日元跌破160,連續3年貿易逆差,堪比法國人在二战中2個月就投降。

不過就在大家以爲日本將徹底躺平的時候,日本還是掙扎了一下,有外國媒體預測,日本將減持2000億美元美債來救日元。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么對於美債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當然拜登是不可能讓日本這么幹的,於是他也开始口頭警告了,你日本經濟有問題,那是因爲你們排斥移民導致的,跟美國沒有關系。

可是日本這邊也小小強勢了一把,回應說日本老齡化嚴重,根本不可能排斥移民。美國跟日本吵起來,這樣的情況確實也是少見。

過去日本在美國面前一直是逆來順受的樣子,爲何這次卻一改態度了?拜登去日本訪問,這飛機都是直接降落在日本的美國軍營裏面,然後日本首相去軍營裏面迎接拜登的。

可是你別忘記了,這日本可是全世界最能夠隱忍的民族,誰知道他們不是在伺機而動。過去幾十年他們依賴美國而發展,所以他們只能如此。可是如果有一天美國霸權優勢不再,誰知道到時候日本對美國的態度又會怎么樣?

所以到了關鍵時刻,日本肯定還是要先考慮自己的。如果日本一直不幹預匯率,不光日本資產被美國收割。日本進口成本也會不斷上漲,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將大幅度增加,那么日本產品在全球的競爭力就越來越差。同時日本的通貨膨脹問題也會爆發。要知道日本是一個資源小國,大部分的原料都依賴於進口。

這個時候日本政府再不出手就對國民交代不過去了。所以我們也看得出來,到了關鍵時刻,美日都是站在自己的一邊,所謂的鐵杆聯盟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因利而聚,也會因利而散。

日本估計也看出美國的問題所在,美國現在也是強弩之末,如果不提前做准備,那么可能就跟着美國一起沉船。美國的經濟現在就是一個謎團。上個月美國公布就業數據,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感覺。再加上通脹又起來了,於是美國就宣布暫時還不會降息,甚至有可能繼續加息。

可是實際上美國的經濟已經出了大問題,我們再看看其他幾個數據,2月份美國人的儲蓄率跌至2.6%,上次這個數據低於3%,還是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前。更加奇怪的是美國可是一直在加息,而且人均收入中位數2年上漲8.9%,儲蓄率反而下跌,這顯然很不科學。

那錢都到哪裏去了?在什么情況下你的工資高了,可是你的銀行存款卻反而變少了,唯一的解釋就是花的錢變多了。說白了美國的通脹可能比數據呈現出來要嚴重得多。另外美國國債的價格最近一直在跌,除了加息預期的影響之外,關鍵就是美債風險不斷上漲。同時標普500的預期收益率,已經低於美國國債了。

可以說美國目前已經陷入了高收入、高通脹、高利率,低儲蓄率、低國債價格、低股票回報率,這些情況都湊在一起,那不就是說明美國經濟正式進入了最可怕的滯漲狀態。

在這樣的情況,日本當然是要爲自己提前做好准備,免得被美國一起拉下水了。



標題:日本拋售美債救日元?美國开始口頭警告,美日聯盟並非牢不可破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538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