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之城》《手術直播間》又陷“懸浮”爭議,國產職業劇暴露國劇軟肋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4-23 16:53:22 熱度:19

導讀: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國產職業劇,再度面對“懸浮”話題。 這邊是《城中之城》銀行行長一個電話調動十億資金,行業難免吐槽;那邊是《手術直播間》住院醫手術台上接刀換人,觀衆直呼難繃。 其實客觀來說,...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國產職業劇,再度面對“懸浮”話題。

這邊是《城中之城》銀行行長一個電話調動十億資金,行業難免吐槽;那邊是《手術直播間》住院醫手術台上接刀換人,觀衆直呼難繃。

其實客觀來說,這兩部平台重點劇的品質都有一定亮點,也都吸引了對應受衆,不能說是沒下心思搞創新。

但其折射的問題是,十多年了,國產職業劇給大衆的印象,依然沒打出個翻身仗。行業的一些努力放在觀衆面前,多少有點做了無用功。

而這背後,直指國劇的阿喀琉斯之踵。

努力了,但作用有限

和過去幾年的大部分職業劇一樣,《城中之城》和《手術直播間》熱度相對有限。

前者的數據表現更勝一籌,站內熱度突破9100,並成爲貓眼、雲合等數據日榜的TOP3常客;而《手術直播間》站內最高破8000。

這也與兩部劇在類型創新上做出的努力成正比。

客觀來說,《城中之城》的優勢當然首先在於體量,一幹叔圈大佬領銜的班底,滕肖瀾的原著IP,呈現金融業多領域的全景式敘事,很符合行業認知裏的“大劇”定位,也讓該劇在電視端獲得了不錯的聲量。

展开全文

也不能忽視《城中之城》在職業劇的敘事層面做出的突破。

一是題材,金融產業在過往多年裏,一直是偶像劇裏霸總橫行的懸浮區,作爲正劇闡述的對象並不多,該行業相關概念和法律法規確實形成了一定的敘事門檻。應該說在這方面,《城中之城》做到了讓普通觀衆看懂。

其次,基於原著,在專業性背景下具有強戲劇性,通過趙輝這個靈魂人物的落水,講述了一個二元對立的好故事。

但遺憾之處或許在於,這個框架所填充的情節如今看來有些流俗,比如趙輝遭遇的“替身文學”,以及他與吳顯龍之間的兄弟情等。而這種薄弱也讓故事裏的精英們,似乎少了點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魅力。

《手術直播間》也有亮點,罕見地對醫療類網文進行了改編。

所以,該劇的呈現要點首先是男頻文的爽感,其次,通過提升書中配角蘇雲的地位形成雙男主敘事,也形成了女性向的“磕”點。

但問題也很明顯,劇中不能直接展示原著給男主鄭仁的外掛,所以觀衆看到的是一個二十多歲在手術上幾乎無所不能、一眼能斷病案的奇人,對認知還是有一定挑战。而爲了補足原著在主线劇情上的缺失,增加了鄭仁的復仇线,而這可謂是醫療劇領域的爛梗。

可以看到,最終的問題還是落在“講故事”的能力上。

其實這些年來,職業劇一直在嘗試改變。從早期幾部現偶的口碑災難,到專業性突圍的工業化路徑,再到如《問心》《警察榮譽》等生活氣息濃厚、共情感強的接地氣模式,不斷成熟的行業已經搭建了一個足夠好的舞台。

區別就在於上台後唱戲的水平。

而能夠寫出強專業性內容的好編劇,不但需要“上過班”,更要在相關領域真的有足夠的理解,能從行業的常見場景中提取出戲劇性,而不只是搬運微博上的社會熱點。

正如制片人彤彤告訴搜狐娛樂:“其實對我們來說,職業劇或者其他類型,是營銷上的概念,做內容很簡單,就看有沒有一個好故事,基本要求是‘不出戲’。但這個要求不只是職業劇,大部分劇集其實都做不到。”

而這種先天不足,讓單純類型層面的努力很難奏效。

幾分真最好?

此前《問心》播出時,搜狐娛樂曾指出,伴隨着影視工業化進程,早期困擾國產醫療劇多年的“專業性”問題,已經有不小進步。

畢竟觀衆已經指着鼻子說職業劇“懸浮”十多年了,如今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還拿出過去“9%生理鹽水”這種東西,在當下的市場環境恐怕會被直接判死刑。因此,職業劇目前有能力做到細節上的可考。

問題是,存在一些沒有確定答案,但觀衆看起來“反認知”的部分,或許在專業上可以認爲“曾經發生過”,卻依然會帶來觀劇時的跳戲。

比如吐槽較多的,《手術直播間》電梯裏的手術,無論專業上是否成立,放在屏幕上,觀衆首先的反應肯定是質疑,因爲無菌環境和手術准備都不滿足,而這就會減弱劇中想營造的爽感。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觀衆對這些常見行業通常都會有自己的認知。

而到底哪些點會讓觀衆覺得“雖然不懂,但離譜”,是跟組的顧問很難幫忙解答的。這些場景考驗的,是劇集塑造人物和日常事件處理的能力。

職業劇追求的“真實”,其實是個相對概念。

“至少在我的角度看,或許在職業劇創作上,主創們會出現一種思維誤區,會把‘專業性’問題提到一個較高的優先級,這堪稱行業的PTSD了,生怕被說‘懸浮’。”編劇迪安告訴搜狐娛樂,“但我覺得,這事就是墨菲定律,你越怕出問題的地方,越容易出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劇集的創作中心依然是講一個有戲劇性的故事,而這就要求編劇不僅要提取現實,更要高於現實地完成戲劇化。

而這個要求,是曾經職業劇大面積“懸浮”、至今也依然存在的雷區。

“其實從去年《新聞女王》的討論,我覺得要點就在於,觀衆並不需要你拍一個紀錄片出來,大家要看的還是好看的故事。”彤彤說,“但關鍵是,如何在專業性和戲劇性之間達成一種平衡。”

應該說,《新聞女王》的敘事是相對取巧的,和《城中之城》的金融行業一樣,觀衆對行業背後的運行邏輯不算熟悉,給戲劇化創作留出了空間。而醫療劇之所以是影視工業化的“明珠”,很大程度上在於這個領域,觀衆主動或被動地建立了深刻的認知。

所以,編劇或許認爲很能體現主角專業能力與人性光輝的,在手術室替跑路的專家完成手術,幫患者墊付醫藥費等情節,或許十多年前會讓人感動。

但在當下,觀衆或許更能共情那些堅守醫療程序的打工人們。

“戲劇創作從來不是十分真最好,但要保留幾分真,在職業劇領域還是要看行業而異,這其實非常考驗主創的認知水平。但某些主創,或許很難具有觀衆認知的視角。”彤彤表示。

職業劇“不存在了”?

在對談中,多位行業人士也向搜狐娛樂分享了類似的觀點:職業劇的類型價值在縮水。

迪安認爲:“過去大家看職業劇,是抱着好奇的視角來的,看看醫生、演藝圈、律師這些精英怎么生活。很多國家的職業劇都是從這些精英階層开始的,大家對這些人好奇。”

“但現在不需要了,網絡時代尤其是短視頻時代,把一切都以視頻化的形式展示給你,資深從業者直播給你講故事,大家不需要職業劇。”

彤彤則進一步指出,影視類型這個概念也沒那么重要:“類型是市場發展初期需要的,讓觀衆對看到什么有預期,形成穩定的市場大盤。但市場越來越成熟,觀衆口味也更雜糅之後,其實不需要說靠什么品類打通一類觀衆,大家的偏好是相同的。”

“最有觀衆緣的劇,一是有明星,二是戲劇性強,三是制作質感夠好,然後再談什么內涵立意。”彤彤表示,“所以最容易火的依然是古偶。”

“行業總說‘用心的好劇’多出一些,但如果達不到《漫長的季節》那種品質,觀衆憑什么爲主創的自我感動买單?”

但在內容價值層面,職業劇還是有繼續做下去的理由。

一方面,類型雜糅將是未來的大趨勢,比如愛情劇裏,能否呈現真實的行業環境也是play的一部分,比如《愛情而已》的職業戲就成爲明顯的加分項,這方面能力行業理應具備。

另一方面,在一些公共服務行業比如警察、消防、教師等領域,影視行業有天然的創作需求,並尋求更深層次的價值表達,這更是主要平台和公司都要研究的課題。

而如何做好職業劇這個命題,也在敲打劇集產業。

曾經行業最難的問題是工業化,如何呈現一種真實的行業質感、實現觀衆的沉浸感,十多年的發展基本解決了“工具”問題;而排除了幹擾項,國劇最難補的課已經迎來了考試周,也就是講好故事的“能力”問題。

至少對於觀衆來說,他們所需要的,始終都只是個好故事。



標題:《城中之城》《手術直播間》又陷“懸浮”爭議,國產職業劇暴露國劇軟肋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257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