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撒哈拉沙漠上兩叢自由而野性的無葉檉柳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4-07 08:57:35 熱度:26

導讀: 撒哈拉沙漠。圖源:視覺中國 1973年,三毛前往不毛之地西撒哈拉,在炙熱荒涼黃沙彌漫之地,與爲愛奔赴遠方的荷西共寫愛情傳奇。在那些充滿異域風情的文字裏,有三毛的自由和灑脫,有撒哈拉的遼闊與厚重。一邊...

撒哈拉沙漠。圖源:視覺中國

1973年,三毛前往不毛之地西撒哈拉,在炙熱荒涼黃沙彌漫之地,與爲愛奔赴遠方的荷西共寫愛情傳奇。在那些充滿異域風情的文字裏,有三毛的自由和灑脫,有撒哈拉的遼闊與厚重。一邊是物質世界的簡陋和拮據,一邊是精神世界的富有與深邃。特立獨行、率性浪漫以及那些充滿性靈的文字在上世紀80年代的華語世界中如颶風過境,橫掃過無數對遠方懷揣憧憬的青年男女的心。

2010年,同樣崇尚自由但被現實所困的傳奇女子蔡適任,遠赴摩洛哥並與有當地遊牧民族家族背景的貝桑相戀結婚。撒哈拉亙古不變的天空、血色的斜陽、紅沙丘上的滿月乍現繁星燦爛,皆成爲作者筆下靈魂安放的詩意之境。沙漠是三毛“前世的鄉愁”,而推促蔡適任走入這塊荒漠的,是“我自身的生命困頓,即便身邊人群圍繞,依然活在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孤苦伶仃感裏”。一個在流浪中尋覓,一個在受挫後療愈,兩個相隔37年對生命對文字異常敏感的女人,在撒哈拉純淨原始的土地上收獲愛情,豐盈內心,安放靈魂。

撒哈拉沙漠。圖源:視覺中國三毛說:“沙漠之所以迷人,正因爲不知道她在何處藏着我們看不到的水井。”而《沙漠化爲一口井》的浪漫,在於其對沙漠的深度探索、對西撒民俗風情的生動介紹、對漫漫歷史的尋覓與求索。這本書圍繞三毛與撒哈拉的故事展开,卻又不僅僅局限於此。作者以客觀的筆法、縝密的考察與記錄,爲我們展現了一個獨特而神祕的撒哈拉。在這片荒野上,孕育了《古蘭經》中的沙漠精靈,人的肉眼根本無法看見他們,但生長於這片大漠荒野上的人民卻能夠感知精靈的存在。幼小的孩童之間流傳着“精靈馬車”的傳說,偏僻的黑石地裏偶爾會有點點亮光忽遠忽近的閃爍。星空之下,荒土之上,精靈在遊走,在眺望,但當地的人們並不害怕,因爲他們知道,荒野是精靈的故鄉……讀整本書像是在讀一篇篇社科類的文章,每個章節並不長,但卻將各個傳統小物、民俗風情的來龍去脈敘述得清清楚楚。蔡適任既聊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同時也追溯了三毛在此的生活痕跡,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撒哈拉人民的生存之道。沙漠的孩子不明白佔有和私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共享才是生活的哲理。沙漠,似乎成了兩個女人的精神原鄉。她們有類似的氣質,都有不安分喜歡天馬行空的靈魂,都有堂吉訶德似的勇氣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都有化腐朽爲傳奇的動手改造能力,都有感同身受的善良和悲憫心……蔡適任擁有三毛般的感性和隨意,也擁有獨屬於自己的理性和辭章。作爲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她的文字除了展示沙漠風俗民情、地域文化差異,也將政治軍事、宗教信仰、種族衝突、階層等級等諸多歷史社會問題一一呈現。文中還穿插了對三毛文字的推敲和考證,辨別其真僞,還原其真相,對三毛的生活場景、愛恨情仇融入自己的思考,思辨且獨特。書中,歷史的血腥和人類的溫情同步,宏大的背景和細致的凡人生活兼具。沙漠世界,物質匱乏、氣候惡劣,既要忍受異鄉的孤獨,也要面對傳統習俗的條條框框。遠方和愛情,既有現實的面包問題,也有精神世界中的水仙能否盛放的考量。“闲時與你立黃昏,竈前笑問粥可溫。”三毛有荷西,蔡適任有貝桑,愛情如沙漠中的水源,撫慰着兩顆荒涼無依的心。文字和愛情是兩條汩汩的河流,河流邊上,兩個來自異鄉的女子如沙漠中的無葉檉柳般倔強而野性地生長。

《沙漠化爲一口井——我所知的三毛的撒哈拉》

蔡適任 著

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

作者:李涵秋

文:李涵秋 編輯:金久超 責任編輯:朱自奮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標題:讀書 | 撒哈拉沙漠上兩叢自由而野性的無葉檉柳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916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