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尊見了也得叫聲媽”,國產山寨優衣庫被打工人捧到翻紅

來源: VISTA看天下 發表時間:2024-03-14 00:26:30 熱度:34

導讀: 原標題:“本尊見了也得叫聲媽”,國產山寨優衣庫被打工人捧到翻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號Vista氫商業(ID: Qingshangye666) 原標題 | “本尊見了也得叫聲媽” ,這家「國產山...

原標題:“本尊見了也得叫聲媽”,國產山寨優衣庫被打工人捧到翻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號Vista氫商業(ID: Qingshangye666)

原標題 | “本尊見了也得叫聲媽” ,這家「國產山寨優衣庫」咋被打工人一直惦記?

作者 | 大稚

“這真的不是優衣庫嗎?”

一個神祕的品牌最近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

遠看和優衣庫如出一轍:門店裝潢以紅白爲主配色,最顯眼的產品是輕薄羽絨馬甲和搖粒絨夾克;近看和優衣庫別無二致:畫報上的模特笑得一臉和煦,貨架旁的假人穿得層層疊疊,恨不得把所有主打款式都套身上,價格牌、收銀台、促銷告示用的字體,都和優衣庫一模一樣。

圖源:小紅書@滴滴滴耷

退回店門口擡頭看看,招牌上寫的不是UNIQLO,是MAXNEW。而在網友們激烈的討論中,第三個名字被不斷提起:

這不就是我闊別三年的優衣庫平替馬威MAXWIN嗎?

展开全文

01

一直被懷念的“國產優衣庫”,

終於復活了?

在“找平替”這個源遠流長的互聯網傳統活動中,優衣庫不說是最熱門的種子選手,起碼也能排進前五,MAXNEW這樣像素級復刻優衣庫的門店,基本就是“自帶流量”。

更何況,MAXNEW身上還疊了一層“馬威”的濾鏡。

馬威,才是最早靠“優衣庫平替”打出聲量的牌子,而且據說比起本尊不僅價格更低而且質量更好。

這個2011年創立、2019年就倒閉的品牌,總共也就存活9年,退隱江湖的時間都趕上存活期的三分之一了,但江湖上仍有它的傳說。

在那些傳說裏,馬威就是我們經濟適用型人士自己的愛馬仕,愛馬仕不是用來做包的皮子特別好嗎,我們馬威用來做衣服的棉也特別好,穿了五六年不變形的比比皆是,羽絨不漏縫、襪子不起球,連內衣帶子都不帶松的。

在馬威的消費者群體中,“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不是拮據的寫照,也不是要節儉的勸勉,而是衣服質量實在太好,本來只是當個平替买,結果發現這個平替才是真的找不到替代,都想傳給下一代當鎮宅之寶了。

2019年,一度在全國开出超過90家門店的馬威進入清倉階段。在品牌老家寧波,抓住最後機會去消費的街坊們擠滿商場一層,個個都拿出了“搶”的決心、做好了“囤”的覺悟,有人“搶了幾包T恤,現在還在穿”,有人“關店時直接买了好幾萬,替換了整個衣櫃”。

寧波東部銀泰城門店清倉丨圖源東方論壇

看看馬威當日盛景,就不難理解,都姓“MAX”、logo字體一樣、服裝風格雷同,甚至把馬威曾經在寧波北侖銀泰城的店址也原樣繼承的MAXNEW,爲啥會引起討論了。

不過,對於討論的焦點——MAXNEW到底是不是MAXWIN,答案有些模棱兩可。

工商注冊信息顯示,MAXNEW商標注冊在寧波寶騰進出口有限公司的名下,這是童裝品牌迪迪鹿的母公司,不是馬威的;但據媒體報道,MAXNEW團隊成員皆爲原MAXWIN馬威直系核心班底。

雖然嚴格來說二者並不算一母同胞,可是看看MAXNEW自己做的廣告,把“純元效應”發揮到最大化的小心思昭然若揭。

從直接把品牌命名爲“NEW”,到用“蟄伏三年”、“十年熱愛”等措辭描述品牌歷程,再到以“服適生活”爲口號,生怕別人看不出自己能平替喊着“服適人生”的優衣庫,句句不提馬威,句句不離馬威,擺明了要譜寫一部《重生之MAXNEW要奪回屬於MAXWIN的一切》。

至於究竟能不能奪回,目前還得打個問號。

畢竟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當年的馬威之所以能完美替代優衣庫,關鍵不在品牌自身而在其背後的母公司:申洲國際。

那是一個“優衣庫造出優衣庫”的故事,因爲申洲國際是優衣庫多年的代工商。

申洲國際的前身,是1988年由寧波市北侖區政府牽頭組建的寧波織造,在上海針織二十廠擔任過技術副廠長的馬寶興,作爲紡織專家被引入申洲做副總經理。他曾在日本接受培訓,也是在日本看到嬰兒成衣對面料的要求遠超行業標准,定價高於成人打底衫。申洲國際於是就從出口日本的中高端嬰兒成衣起步。

1993年,公司從日本進口了一批當時水平最高的縫紉機,憑借高效率和高產量漸漸在日本市場做出了口碑。

也是在那一年,馬寶興的兒子馬建榮和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相遇,兩個公司的緣分也就开始了。

當年柳井正到中國找代工廠,不搞實的淨整虛的,拉着代工廠老板談“三觀”,100個老板裏有99個都對他的“文青病”過敏,剩下一個愿意跟他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的,就是馬建榮。

1997年,馬建榮從父親手裏接過公司管理權,申洲國際接過了優衣庫35萬元的加急訂單。

馬建榮後來在紀錄片中回憶,優衣庫這一單相當於當時公司兩個月的產量,但申洲硬是20天交了貨,質量還讓甲方很是滿意,會談人生也會辦實事兒的馬建榮,領着申洲拿下優衣庫,公司業務也拓展到休闲服飾領域。

一幹就幹到了今天,期間申洲國際和優衣庫互喫紅利。

優衣庫在獲得穩定產品供應的同時,得以摸索與代工商的合作模式,申洲國際在獲得廣闊市場的同時,跟着優衣庫派駐的技術指導給自己加技能點。

以“面料黑科技+平價基本款”安身立命的優衣庫,很多面料技術都是和申洲共同打造的,比如被許多人視爲過冬救命稻草的HEATTECH,以及主打透氣、吸溼、不起球的AIRism。疫情期間,優衣庫推出的AIRism可水洗口罩暢銷,申洲2020年的營收也隨之暴漲,來自口罩的銷售就高達14億元。

最大的插曲就是馬威了。

2011年,申洲國際的自有品牌馬威創立,和優衣庫基本上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質量,恐怕是真的更好。

在馬威生產线上站過的員工曾向《南方周末》透露,馬威的品控比平時給大品牌做代工還要嚴,“必須用專門的线,如果用成其他的线,要拆掉,重新再來過”。

然而,“中國人自己的優衣庫”很快就遇到了坎,申洲國際2016年向網易香港轉讓了馬威49%的股權,一年之後網易香港就也選擇了退出,等到2019年,馬威門店就全部清倉關閉了。

對於零售業務的折戟,申洲國際的說法是“未能取得理想發展”,希望“集中資源服務本集團的客戶”,但也有很多人猜測,優衣庫是讓馬威猝然倒閉的“幕後黑手”,因爲看不慣代工商變成自己的對家,把馬威“告倒了”。

從2013年在“寧波服裝節”上的採訪看, 馬建榮本人對馬威的展望倒是一直顯得很謹慎。

他認爲傳統服裝企業做品牌切忌急功近利、盲目創牌,當時仍在起步階段的馬威是他做規劃的參考,但短時間內申洲不會對自有品牌做過多的嘗試。

《第一財經》分析,做品牌需要消費者洞察、產品創新和營銷能力,代工廠缺乏這類經驗,尤其“像申洲國際這樣把服務意識掛在嘴邊又和品牌深度綁定的代工企業,做出一個與核心客戶如此相像的自有品牌,不得不解決與既有業務的衝突性”。

而申洲的既有業務,現在依然風生水起。

02

“代工之王”,

悶聲發大財

自1997年在優衣庫的騰飛階段拿下這第一個國際大客戶,申洲國際开啓了开掛之路,2005年時產值就從不到1億元飆升至25億元,並在那年港股上市。

關鍵人家一點沒局限在舒適區,或者說一直在擴張舒適區。

2000年代中後期,尤其是2008年前後受北京奧運的帶動,街頭運動風興起,在休闲服飾領域已成龍頭的申洲國際,向運動品牌深處橄欖枝,於2006年和2007年接連拿下耐克、阿迪達斯的合約,爲兩大運動服飾巨頭建立專用工廠。

2006年那會兒,申洲國際的休闲服飾業務佔比高達81%,且大多由日本市場貢獻,這一比例在2009年就降到47%,同時運動服飾佔比上升到42%。

到2012年,申洲已經手握耐克、阿迪、優衣庫、彪馬“四大金剛”,在中國、歐洲、日本、美國四大市場全面开花。

2020年“四大金剛”貢獻超過八成收入,疫情期間起了兜底作用

這幾年,“國潮”越來越喫香,申洲國際又將李寧、安踏等本土品牌加入客戶清單,此外也沒漏掉Lululemon這樣的國外新興品牌。

總能趕上時髦也就罷了,申洲國際更神奇的地方是營收能力竟然比這些馳名全球的甲方大佬還要強。

2002年至2022年,申洲國際的營業收入12.5億增長至277.8億,歸母淨利潤則從1.26億增長至45.63億元。

據財經媒體“華商韜略”2023年統計,申洲國際10年間的平均毛利率、平均淨利率達到了29.10%、19.24%。這是啥概念呢——耐克淨利率在10%左右,阿迪達斯的淨利率在2022年更跌落到0.4%。

服裝代工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賺的行業,申洲國際的業績數字可以說是一枝獨秀,哪怕是受疫情衝擊的2020年,當同行們都遭受重創、營收譁譁掉,申洲依然做到了增長。

現在“申洲國際”儼然一個形容詞,但凡哪個代工廠顯示出了做大做強的趨勢,都會被問:“能不能成爲下一個申洲國際?”

能成爲標杆般的存在,和“技術”二字脫不了關系。

申洲國際,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裏的技術大牛。

一般成衣代工廠只負責用布料縫出衣服,申洲國際屬於是“六邊形战士”,從購买紗线开始就自己來,一路做到成衣,除了沒在廠裏闢塊地養蠶寶寶,中間所有步驟包圓兒,抻出一條“縱向一體化供應鏈”。

有這條供應鏈,申洲等於开了外掛。一般成衣制造商要提前給面料供應商下單,少說等個把月才能开工,到交貨起碼需要3個月,而申洲的交貨周期在45天左右,這還是平均水平,極限可以壓縮到15天內。

這不僅拜簡化的供應鏈所賜。通過“吊掛流水系統”等數字化手段,申洲制衣效率迅速提升,2012年至2015年間,員工年均制衣量都保持在4100件左右,2019年提升到了5000件。

馬建榮接受央視採訪的時候舉過一個例子,那是2018年世界杯,法國眼見着要奪冠了,耐克緊急下單法國隊隊服,申洲連夜把縫紉機踩冒煙,16小時內光速做好了上萬件,然後馬不停蹄直送上海、空運法國,時間點掐得比打工人打卡還准,正好趕上法國隊球迷狂歡,一夜爆單。

速度快,這是“增效”,把整條產業鏈抓在自己手裏,還很“降本”,最直觀的就是不用花錢买面料了,能自己搞定的生產環節越多,能省掉的成本和多出來的利潤就越多。

其實,回顧申洲的發展史,“鑽研面料”屬於是骨子裏帶的,畢竟初代管理者馬寶興當初就是專注做中高端服飾的“紡織專家”。

馬建榮也說,“品牌研發之初,我們就強化這個優勢”,他曾透露,“申洲每年研發近千種新面料,不僅爲客戶提供多種產品的選擇,而且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技術當然也不是說說就行。

據媒體報道,優衣庫和耐克在和申洲合作的過程中,都會派技術指導駐廠,申洲大概充分利用了這樣的機會,拜師學了不少藝。

而這個好學生,也是真舍得投入。

2012年,耐克推出針織跑鞋Flyknit Racer,鞋面技術含量相當高,勸退了一批代工廠,又是申洲站到了最後,斥巨資購入多台嶄新的專用設備,和Flyknit剛到底。

就是這種一體成型的編織鞋面

後來的十年間,申洲每年購买生產設備的錢,佔資本支出(購买廠房、設備以及土地等長期資產)的比例最低爲34%。

光看比例不夠直觀,實際數字那都是“天文”級別,2011年至2015年,买新設備花了20億元,到2016年,一年就燒了11.25億,2017年到2021年總共用掉46億元。

大量投入帶來了行業領先的成果:截至2020年年底,申洲國際申請了新材料面料專利技術183項,和品牌共同开發的面料技術包括耐克的Flyknit、Dri-fit、Tech Fleece、TechKnit和優衣庫的AIRism等。

事實上,從休闲領域切入運動服飾領域,不止讓申洲踩中了運動時尚的風口,還對技術積累大有助益。

服裝行業可分爲三個大市場:快時尚、奢侈品、運動鞋服,對於一直爲他人做嫁衣的服裝代工廠來說,做運動鞋服是最容易“修煉技術”的。

具體說來,快時尚主要拼的是款式多、上新快、周轉率高,只要能趕上每季、每月甚至每周、每天上新,質量和單個品類的規模並不重要,談“技術”和“附加值”就有點幽默了,在甲方前也沒啥議價權和話語權,只能卷效率。

你看如今的“快時尚王者”SHEIN,手底下強大的供應鏈囊括300多家核心成衣供應商、1000多家次級供應商,還有廣州番禹區“握手樓”裏的小車間。但畢竟人家SHEIN自己做電商,自產自銷。

給奢侈品做代工則截然相反,貴在稀缺,所以規模肯定是上不去的,標准化更不可能。

運動服飾就又不同了,這個品類本身就愛強調技術含量,比起快時尚更“長壽”、單量更大,畢竟不用天天跑新款,比起奢侈品又有規模化和標准化的空間,相當於有攢技術的空間。

這技術壁壘一旦建成,就只會越來越堅實牢靠。

只要有一次接住了其他代工廠都接不住的需求,就是給大品牌未來挑搭檔省了試錯成本、決策成本、對接成本,雙向綁定那指定是越綁越緊,就跟HR都喜歡有經驗的應聘者,可以直接开始幹活兒的資深牛馬總是比要手把手從頭教的小白好;

反過來,掌握核心科技的代工廠,議價的籌碼也多得多。

啥叫核心競爭力,這就叫核心競爭力啊。

一條技術含量傲視群雄的“一體化供應鏈”建成,申洲國際相當於挖出了一條意味着“多快好省”的護城河。

縱向,申洲有供應鏈,橫向,申洲把自家“版圖”擴得很遠。不光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技術大牛,申洲還是從寧波走出去的亞洲大廠。

申洲很早就开始產業轉移,轉移對象自然是東南亞這片“勞動力價值的窪地”:2005年,在柬埔寨的第一家工廠就已實際投產;2013年,在越南西寧省設立面料生產企業;2015年,在越南胡志明市設立成衣和鞋面生產企業;2019年,在柬埔寨建立成衣工廠。

顯然,申洲希望把國內的縱向一體化模式復制粘貼,把降本增效進行到底。

申洲爲擴張下了不少功夫。一位前員工曾向媒體透露,越南新工廠建好後的2016年,公司爲了鼓勵更多員工過去,把當時在寧波建的樓拿出來,承諾第一批的人享受購房優惠,“後來大家擠破頭想去,因爲待遇好”。

2021年,申洲駐扎越南和柬埔寨的員工數量達4.8萬,超過了國內。

這給穩定供應多上了一道保險,因爲可以在不同生產基地之間調度訂單,比如2020年春節期間,中國供應鏈喫緊,申洲於是把訂單轉移到東南亞,穩定了產能,2021年德爾塔病毒肆虐越南時,中國工廠又及時補上。

深耕技術自建供應鏈,積極出海自建安全網,雖然幹的是替人制衣的代工生意,但申洲國際把自己做成了“業內無平替”。

這么三十多年走下來,申洲國際抱緊頭部品牌大腿,同時自己卯足了勁兒發展技術,建起科技和規模壁壘,從《繁花》那個年代悶聲發大財到今天。

當年的馬威,可能就是最能讓“業外人士”也看到申洲的窗口了——“原來國內也可以做出優衣庫啊”,甚至“原來優衣庫就是國內做的啊”。

那些始終是剛需卻又找不到替代的“面料黑科技”,背後原來是處於產業鏈與鄙視鏈雙重底端的“代工廠”。

“遠川研究所”在分析申洲國際時提出:“產業升級的真正含義,更多在於站穩產業鏈上的高附加值環節,繼而帶動整條產業鏈的創新方向。”

從這個角度看,申洲無疑是把握住了產業中的高附加值,站上了不可替代的“战略高地”。

21世紀什么最重要?還得是技術啊。

开篇圖源:小紅書@今天也想見到你

封面圖源:小紅書@滴滴滴耷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平替真香↓↓↓



標題:“本尊見了也得叫聲媽”,國產山寨優衣庫被打工人捧到翻紅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469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