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看記者眼中的活力山東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2-26 08:54:26 熱度:14

導讀: 行走基層一线 記錄奮進山東 圖①:2月12日,在京杭大運河畔的棗莊市台兒莊古城,鑼鼓敲響,彩龍飛舞,豐富的民俗展演吸引大量遊客。(□記者 盧鵬 通訊員 吉喆 報道) 圖②:省級非遺傳承人蔣義東拿起木...

行走基層一线 記錄奮進山東

圖①:2月12日,在京杭大運河畔的棗莊市台兒莊古城,鑼鼓敲響,彩龍飛舞,豐富的民俗展演吸引大量遊客。(□記者 盧鵬 通訊員 吉喆 報道) 圖②:省級非遺傳承人蔣義東拿起木槌,敲響了店門口一面直徑1米左右、手工制作的大鑼。(□記者 陳曉婉 報道) 圖③:春節假期,算谷浪潮科技園項目正加緊施工。(□記者 王健 通訊員 孟宏偉 報道)

■編者按 1月25日起,大衆日報·大衆新聞客戶端推出“新春走基層”全媒體專欄,衆多記者編輯行走基層一线,深入群衆中間,用文字、短視頻、圖片等不同形式,生動記錄山東各地欣欣向榮、人民群衆安居樂業的景象,爲強省建設凝聚強大力量。

“新春走基層”報道收官之際,我們編發部分記者“走基層、強四力”的親身感悟,帶你感受來自記者第一視角的活力山東、奮進山東。

一面大鑼“管中窺豹”

年前,我與一位北京的同行闲聊,她向我感慨:“山東的制造業確實好,大機械小產品你們都能生產。”去年11月,她參加了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的首次訪華50周年紀念聯袂音樂會,該樂團50年前首次訪華時,曾收到一份珍貴的“國禮”,一面直徑一米三的銅鑼。以當時的制作工藝,制作這么大的銅鑼非常難。而成功打造出這面銅鑼的,是淄博市周村區的廠家。

展开全文

鑼,在山東千千萬萬的工業制成品中,可以說名不見經傳。但就是一面大鑼,一筆別人不敢接的訂單,就能夠讓別人管中窺豹,爲山東的制造業豎起大拇指。

春節假期,我到周村採訪,制作“國禮”大鑼的魯東樂器廠已經破產。幾經探尋,我很幸運地找到了樂器廠曾經的工人、非遺傳承人蔣義東。“當時,沒人能燒制出來這么大的鑼,即便勉強做出來,往往一敲就裂,沒裂的也談不上音准。我們有技術,有經驗,有‘祕方’,只有我們敢接單。”在蔣義東的描述中,我深切體會到“產業基礎好”不是一句空話,這對山東的衆多制造業品類來說,是別人豔羨不已的寶貴優勢。

十幾年間,鑼的制作工藝沒有變,市場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輝煌的魯東樂器廠破產了,蔣義東成立了自己的小作坊,繼續從事銅產品的加工。在與周村相鄰的濟南市章丘區,它的銅響樂器產業更是實現了彎道超車。

章丘的金生源樂器廠,廠區規模不大,卻是全國銅響樂器出口企業中利潤率最高的。廠長範育榮的父親也是非遺傳承人,老手藝加持下的產品質量過硬。年輕的範育榮則通過產品、市場營銷等多種創新,讓中國銅鑼找到了與海外市場的結合點,在國外市場站穩了腳跟,暢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問範育榮,你們在海外市場做得這么好靠的是什么?範育榮說,一是靠產品質量,二是靠銷售渠道。與老一輩相比,範育榮多了對市場的關注,一旦有新品在市場上冒頭,他就會第一時間留心跟進。

釀出好酒,再主動走出深巷,自然不愁买家。這是範育榮總結的生存之道,也是當前很多企業出海闖市場的法寶。

這次採訪,讓我感受到了魯東樂器廠隱退江湖的遺憾,也看到了新一代企業家對產品和市場的探索和創新。行業的發展有起伏震蕩,企業的發展有消退和初生,但發展質效不斷提升的趨勢沒有變。

做鑼,只是全省41個工業大類中很小很小的一個分支。但就是在這樣細如毛細血管的分支中,在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工業廠房中,山東產業的發展質量在悄然提升。這些發生在最基層的變化,是全省高質量發展最鮮活的注腳,需要我們去挖掘。

(記者 陳曉婉)

算谷建設現場觸摸經濟脈搏

重點項目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器”和“強引擎”。1月23日上午,我來到2024年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算谷浪潮科技園項目的施工現場,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一线觸摸山東經濟發展脈搏。

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也是山東的“十強產業”之一。算谷浪潮科技園項目由部、省、市合作共建,是貫徹落實數字中國、數字強省建設的重大產業生態項目,項目建成後,將助力“中國算谷”成爲國內領先的數字產業發展高地、國際領先的先進計算產業基地。

如何挖掘有代表性的新聞人物,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主題呈現出來?前期,我多次和項目建設方溝通,討論過聚焦施工難點採訪技術人員,討論過對話工地上的“夫妻檔”反映勞動者的堅守,也討論過通過政府部門對項目的“保姆式”幫辦服務體現山東的營商環境……

在施工現場採訪時,中建一局北京公司測量管理員杜豔平的一句話吸引了我:“大樓蓋在哪裏,我說了算。”我到過很多工地,在“山東第一高”採訪過鋼結構班組組長,在濟南軌道交通4號线採訪過盾構機司機……測量員這個崗位,我還是第一次接觸。他們給建築定坐標,還要確定每個牆體、柱子、門窗等的精確位置,重要性可見一斑。算谷浪潮科技園項目的雲服務研發運營中心,是個標准扇形,外側半徑164.93米,不能有絲毫誤差,他們更得反復定位、測量。

北鬥衛星、全站儀、紅外线測量儀、墨鬥……他們使用的工具和設備中,有最前沿的科技,有跨越數千年的傳承,更有一线勞動者的智慧。“你知道爲什么還要隨身帶着酒精嗎?”測量員楊全有得意地說,酒精兌到墨汁裏,天冷不容易結冰。遇到極寒天氣,墨汁會結冰,但爲了不影響施工進度,他們穿着厚厚的棉衣,想方設法保證測量精度和效率。

到現場、到基層、到一线,才能找到更鮮活的故事;跟採訪對象接觸多了,他們才更愿意袒露心扉:开始只是瓦工的楊全有,通過不斷學習,成爲專業的測量員;他的兒子是中科院自動化專業的研究生,研究人工智能,爺倆兒如今都在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貢獻力量。

看着默默奮战在建設一线的勞動者,看着一個個拔節生長的重點項目,讓人覺得更有信心、更有底氣、更有幹勁。隨着重點項目加速落地建設、投產達效,我們高質量發展的勢頭會更足、質效會更高。

(記者 王健)

“一湖好水才是咱的金飯碗”

春節期間,我和同事陳曉婉、趙豐共同採寫的“新春走基層”稿件《船下的新年 船上的新年》,通過講述微山湖漁民趙其芳一家的生活變化,反映了“好生態與好日子”的主題。

首次接觸趙其芳,是在2024年元旦前夕。在夜幕降臨的微山湖畔,趙其芳老兩口質樸、爽朗的笑聲令人印象深刻。聽趙其芳講,微山湖曾污染嚴重,魚類、鳥類和水生植物種類大幅減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如今的南四湖流域水質已經穩定達到了Ⅲ類水質,實現歷史性突破。“小時候的湖水甘甜,後來眼看着湖水變渾變黑,如今終於又清澈起來了,銀魚也回來了!”湖水的每一點變化,趙其芳都看在眼裏。

這次“新春走基層”再次採訪,我們被老兩口70多歲“再就業”的經歷吸引——一輩子以船爲家,以打魚爲生,上岸之後,變成了湖上環衛工,不僅實現了從“喫湖人”到“守湖人”的轉變,還將保護生態當作了謀生職業。從靠水喫水,到靠水愛水,這些轉變發生在普通的漁民身上。

2014年以來,我每年都去微山湖蹲點,關注湖區生態與普通漁民生活,採寫了《水小路窄,漁村如何突圍》《湖水清了,日子紅了》《一湖好水滋養湖鮮新味》等多篇稿件。回望10年裏採訪的那些人、那些事發現,生態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在悄然發生變化。

生態直接影響百姓的錢袋子。“漁民養殖蝦蟹收入頗豐,但水位、生態等微小變化就能影響養殖業的效益,讓大家掙錢掙得不踏實。”2016年春節剛過,我和同事深入微山湖高樓鄉永勝村採訪,當時,村民靠養殖蝦蟹,一年入账十多萬元,水對漁民的影響十分直接:好水就能養出好水產,好水產就能多掙錢。

2020年,在微山島,年輕漁民殷昭耀告訴我,他起初在微山島碼頭开小賣部,後來开漁家樂,全村七成多村民像他一樣做起了旅遊生意。

2022年夏天,我再次來到微山島蹲點,走進漁民殷茂席的漁家樂店裏,20張桌子坐得滿滿當當。微山湖旅遊區成爲國家5A級旅遊景區後,來他小店喫飯的遊客增加了10倍。眼前的火爆令他感慨:“一湖好水才是咱的金飯碗!”

一湖好水,讓日子變得更可持續、更踏實。

(記者 王浩奇)

到鄉村 尋年味 覓鄉愁

今年春節,山東文旅市場有很多熱點,其中一個重頭戲就來自鄉村。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遊節啓動後,我深入淄博、聊城、濟寧、泰安四地採訪發現,鄉村是民俗文化資源富集地,正悄然發生着變化。

鄉村保存傳承豐富完整的非遺文化,正成爲百姓致富的源泉。在聊城市茌平區賈寨鎮,我跟海二八宴大院負責人、聊城市級非遺海二八宴代表性傳承人賈立峰聊起來,他說,以前這些有好手藝的廚子們給村裏幫忙做海二八宴都是無償的,現在來大院做廚師都有工資拿,還不耽誤家裏的農活。

去年5月开張的海二八宴大院生意很火爆,也給附近鄉鎮的採摘基地引去了客源。賈立峰用板子寫上水果採摘基地的聯系方式放在大院裏,把周邊村莊葡萄、梨、桃、蘋果的採摘都帶動了起來。“過年,我還給附近的羊肉鋪和豬下貨店鋪介紹客人呢。”“春節期間院裏天天客滿,每天都要接待約400人就餐。”此外,賈立峰還盤算着怎樣把茌平的好東西都帶火,讓附近的村民腰包鼓起來。

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城裏人更樂於去鄉村過大年了。今年,山東各大古村古鎮的“特色過大年”活動多了起來,這成爲吸引城裏人來一場年節鄉村遊的原因之一。“往年大年初一,常山莊村的客流量比較少。今年村裏多了很多好看好玩的活動,春節假期第一天遊客就很多了。”負責沂南紅嫂家鄉旅遊區宣傳工作的鄭樹平分析。

年味濃厚的鄉村、獨具地域特色的年節活動,吸引了省內外大批遊客奔赴遊玩。大年三十,臨沂沂南竹泉村精品民宿負責人毛培娟忙着給來民宿過年的六個家庭布置房間,其中省外遊客佔了一半。她說春節期間民宿的平均入住率達到90%,省外遊客的數量增幅在35%左右。“以前是省內和臨近省份遊客居多,這個春節有北京、上海、河北甚至是東北的遊客。”

到鄉村,尋年味,覓鄉愁。以鄉村爲主體的縣域,作爲山東年節民俗文化“聚寶盆”,正成爲吸引城市客源的巨大“磁石”,有效帶動春節旅遊市場城鄉互動。

(記者 唐曉寧)

保供一线,看見最美的風景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末集·這也是生活》中寫道:無窮的遠方,無窮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我覺得這句話用在“新春走基層”,頗爲貼切。

“新春走基層”報道每年都做,如何找到引發讀者情感共鳴的選題?煤炭作爲重要的取暖和發電資源,其穩定供應關乎國計民生。兗礦能源大東章車站作爲公司運輸網絡的咽喉,每天有數以萬噸的煤炭在此集結,然後發往全國各地,礦區各鐵路200多人堅守工作崗位,爲無數家庭送去溫暖。於是,我聚焦“守着萬家燈火就是過年”的主題,拍攝了《200多人的別樣春節》和《开往春天的列車》。

春節是家庭團聚的日子,而礦區鐵路職工卻選擇堅守崗位。我希望用鏡頭記錄這些人的工作,讓他們的付出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認可。

除夕夜,車站燈火閃爍,機械轟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調度員緊盯着電子屏幕,精准地控制着每一列煤炭車的出發和到達;連接員穿梭在鐵軌間,仔細檢查每一個連接點,確保每節車廂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司機們則手握控制器,駕駛着巨型機器,進行煤碳裝卸作業。

採訪中,貨檢整備段隊長告訴我:“春節是我們最忙碌的時候,雖然不能和家人一起過年,但看到列車拉着煤安安全全運到全國各地,讓更多的人過個暖和年,心裏就感到滿足。”他的話語簡單樸實,道出了所有堅守崗位職工的共同心聲。

大年初一,我親眼看見了鐵路一线工作人員爲保供付出的努力。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春節假期最美的風景——責任與擔當。凌晨兩點拍攝結束,當天中午开始剪輯制作,大年初三發布《200多人的別樣春節》,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於我來說,走基層就是通過具體的小人物、小故事、小情感、小細節,展示我們所處的大時代。記者是關照人的職業,自帶溫度和暖色。與基層“小人物”一起過春節,他們身上的光亮,常常令人動容。

(記者 高廣超)

“樸實又樂觀”的調車員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在國鐵濟南局青島站,我採訪了一群堅守崗位的鐵路人。

作爲一座百年老站,身處青島火車站和青島北站中間地帶的沙嶺莊站,是目前青島市區唯一一個運送煤炭的火車站,肩負着青島市供電供熱三分之二以上的煤炭運輸。調車員是在火車貨運場編組車輛的工作人員,春節假期,貨運线上的工作比平時更爲繁忙,不少調車員在崗位上過節。

採訪之前,國鐵濟南局青島站採訪對接人說沙嶺莊火車站作爲貨運站,相對比較封閉,日常採訪並不多見,調車員大多不健談,希望我能夠充分溝通後再採訪。

採訪當天,青島剛下完雪。爲了保證能第一時間拍到煤炭取送車作業,我跟同事提前到達現場,在寒風中等了40多分鐘後,遠處的“小黃帽”終於露出身影。此時,我跟同事已經凍透了,而這對張濤、閆仲宇等調車員來說,卻已是家常便飯。

樸實又樂觀是我對他們的第一印象。採訪之前,我也預設了一些情況,比如作業環境不好、採訪對象不健談、聊不出“有用的話題”等。但採訪時,我發現他們是一群愛笑又樂觀的人。張濤笑着說,大家都習慣了這樣的工作,沒覺得有什么辛苦的地方。

成稿的《鐵軌上的“馭龍人”:飛上飛下守護萬家燈火》,雖然篇幅不長,但採訪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幸福。滾滾車流,萬家燈火,我們忙碌一天後,回到暖和的家中,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常態。而在貨運站,守護千萬家庭溫暖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調車員工作是連續性的,不分節假日的。

守護往往發生在幕後,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底色。日夜交替,鐵路人爲列車安全暢通運行保駕護航。春節假期,張濤和同事們需要比平時更耐心、更細心,每一天每一分鐘都被加速。

稿件發出時正值除夕,張濤等人正在值班,工作紀律要求值班作業不能攜帶手機。收到我的新春祝福和稿件鏈接已是一天過後,張濤說這是他們收到的最好的春節禮物。

(記者 董婉婉)



標題:新春走基層 看記者眼中的活力山東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142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