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陝西行|我的延安寶塔山景區旅行記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1-09 09:04:26 熱度:14

導讀: ■王新民 寶塔山,古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延河之濱,在山上可俯瞰延安整個城區。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稱作寶塔山。 展开全文 從延安寶塔山景區服務中心進入登山步道,路邊有一組新建的窯洞,取名"寶塔窯苑"...

■王新民

寶塔山,古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延河之濱,在山上可俯瞰延安整個城區。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稱作寶塔山。

展开全文

從延安寶塔山景區服務中心進入登山步道,路邊有一組新建的窯洞,取名"寶塔窯苑"。據介紹,這是集住宿、餐飲、旅遊、休闲、避暑、度假於一體的陝北特色民窯。佔地面積5278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窯洞群室內面積650平方米。

這裏是按照陝北黃土高原特殊地貌,將原留下來的舊址窯洞進行改造,融入了陝北民俗、人文、窯洞搖建築風格和自然風景等多元素建設而成的傳統民窯院落。

室內具有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配套供應陝北特色小喫。

從"寶塔窯苑"往上走一段,眼前出現幾排連體窯洞,走進一看,原來是新开闢的景點"延安日本工農學校舊址"。

延安日本工農學校,是一所教育改造日俘、培養反战同盟幹部及培養战後日共幹部的學校。1938年起,抗日前线各地對被俘日軍進行了的政治教育,但系統地學習極爲困難,因此,八路軍總政治部決定,在延安創辦一所專門學校,校名定爲"延安日本工農學校",校址設在延安寶塔山南側半山腰。

1941年5月15日學校舉行了开學典禮,最初學員有11人,到1945年8月增至300多人。學員爲八路軍、新四軍俘虜的日軍士兵和下級軍官,學習課程有:政治經濟學、時事問題、社會發展史、聯共黨史、日本問題、中國語、世界地理等,學員生活有八路軍總政治部供應,學校的管理以及學員內部事務,由學員選出委員自治。

抗日战爭時期,這些這所學校的學員,同中國人民一起進行了反法西斯天鬥爭,成爲抗日前线一支獨特的反战力量,有的甚至爲此獻出了的生命。

從這張老照片,可以看出以前延安寶塔山半山腰的日本工農學校全景。

日本工農學校的日籍校長野坂參三(岡野進)回憶建校情況。

1944年10月10日,日本工農學校部分幹部和教員在校部合影。

日本工農學校建校初期的大門

日本工農學校的學員在窯洞裏上課

日本工農學校部分幹部和教員在校部留影

周恩來與岡野進在延安

120師359旅旅長王震(右2)和日本工農學校副校長趙安博(右3)在給日俘講解我軍的俘虜政策。

日本工農學校部分幹部和教員在延安寶塔山留影

1942年8月15日,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和日本工農學校組織了日本人邊區自衛軍,大山廣美任大隊長。因爲日本人邊區自衛軍在學校操場。

美軍觀察組組長包瑞德(左)與日本工農學校校長岡野進在延安交流

1945年5月,日本共產黨代表岡野進應邀以旁聽者身份列席了"七大",並在大會上作了題爲《建設民主的日本》的演說,闡明了日共反對軍國主義的堅定立場。左爲翻譯李初梨。

第一個參加八路軍的日本士兵杉本一夫

杉本一夫與吉田研二(左)在延安日本工農學校

日本工農學校學員們走出校門

離开日本工農學校舊址,沿着登山台階繼續往上走,很快就到了寶塔平台。

延安寶塔(嶺山寺塔)始建於唐代宗大歷年間(766一779),宋代、明代曾予以修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延安寶塔爲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高44米,底基周長36.8米,闢有南北兩座塔門,北門內有階梯,可登臨塔頂。

明代鐵質洪鐘 該鐘高150公分、直徑106公分,鑄造於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原懸掛於清涼山頂的太和道觀內,抗日战爭時期,邊區保衛處將其移至寶塔平台,作爲報警計時用。該鐘音質清宏,余聲久繞,可傳方圓3至5公裏。

1937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進駐延安,這座古塔也煥發了青春,並成爲革命聖地延安的標志和象徵。1956年8月6日,被公布爲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被公布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站在寶塔平台俯瞰延安市區,一座美麗的城市盡收眼底。

沿着一條下山的小路,走到景區出口,往右手方向順着山邊走,就能看到著名的延安摩崖石刻。這裏的石刻佔地面積2864平方米,高6至7米,長260米。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

在這組石刻中,最有名的要算"嘉嶺山"三個隸體陰刻大字了。每字高3.68米,寬3.37米,系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於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秋,以陝西河東宣撫使兼知延州時所題,字體遒勁有力,灑脫豪放,是此摩崖石刻中的精品。

"重崗疊翠"、"雲生幽處",都是描寫寶塔山雄偉的姿態和秀麗風景的記載。

"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句話出自西夏人所言,講述的是範仲淹英勇善战的故事:範仲淹的前任範雍屢喫敗仗,朝廷不得不將其降職,改由範仲淹負責軍務。

由於範仲淹採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使得战事得以扭轉,一座座城池被收復,战火逐漸引燃到西夏的國土之上,西夏國君李元昊也被迫採取綏清楚靖妥協政策,一方面與朝廷談判,一方面進行軍事鬥爭准備。範仲淹識破了李元昊的陰謀,伺機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以增加談判的砝碼。

就連西夏人都有這樣的說法,"無以延州爲意,今小範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範老子可欺也"。意思是夏人沒有打延州的注意了,範仲淹用兵如神,要比範雍這老家夥難對付多了。

"泰山北鬥,一韓一範"說的是韓琦與範仲淹並肩作战的故事。他倆既是知己朋友,又是堅定的政治盟友,在韓琦上任陝西安撫使之後,力薦範仲淹,而範仲淹也不辜負韓琦的信任,逐步施展其軍事才華,以致於朝廷對他是言聽計從。

"先憂後樂"、"出將入相",說的是範仲淹以天下爲己任,憂國憂民的思想。

摩崖石刻有着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它以摩崖爲載體,以記事述功爲主要內容的石刻檔案。

摩崖石刻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

延安摩崖石刻,記錄了一段鮮爲人知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不畏外來入侵,頑強鬥爭的精神,是延安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延安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延安寶塔山的老照片

延安寶塔山的燈光秀

[責任編輯:梁紀委]



標題:魅力陝西行|我的延安寶塔山景區旅行記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343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