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冬種”瞻來年 經濟大省廣東如何在“立新”中“求進”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2-31 00:59:52 熱度:11

導讀: 眼下正是深冬時節。然而在南粵大地,卻已是一片耕耘忙碌的景象:不少農人從剛剛結束的廣東種業大會精選良種,又馬不停蹄奔赴粵東西北开展播種,搶抓嶺南地區得天獨厚的“冬種”好時機。 田間地頭生機盎然,廣東正...

眼下正是深冬時節。然而在南粵大地,卻已是一片耕耘忙碌的景象:不少農人從剛剛結束的廣東種業大會精選良種,又馬不停蹄奔赴粵東西北开展播種,搶抓嶺南地區得天獨厚的“冬種”好時機。

田間地頭生機盎然,廣東正在用行動闡釋“一年之計在於‘冬’”、先行一步的重要意義。而對於更廣大的大灣區建設者而言,“嶺南春早”更傳遞着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12月26日,連接粵東地區的客運大通道汕汕鐵路正式通車;僅12月28日一天,廣東就有4條高速公路正式通車,6.5萬噸的“海上重器”半潛船“祥泰口”號也於同一天在南沙命名交付……重大工程新節點不斷“刷屏”背後,正是“廣東處處無闲人”的真實寫照。

這種“先動起來”的姿態不止於農耕和工程建設。12月29日,廣東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在廣州召开,回顧總結過去一年的同時,部署來年廣東工作。在這場“搶”在年終歲尾召开的會議上,“經濟第一大省”廣東釋放出哪些新信號?

從“穩”與“進”裏看大市場如何構建

早在今年年初,GDP已經連續多年佔全國比重超10%的廣東,就提出要“以廣東的‘進’爲全國的‘穩’提供支撐”,扛起“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政治責任。

回望來路,過去一年,廣東實現“穩”殊爲不易。

展开全文

先看外貿。作爲“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外貿大省,近年來廣東外貿依存度一直保持在60%以上。在不確定因素增加、外部需求持續疲軟的國際環境之下,廣東利用舉辦134屆廣交會的傳統優勢,廣交天下客,釋放“投資中國”的積極信號;擦亮“粵貿全球”品牌,打出“五外聯動”組合拳,在外貿領域上穩住了陣腳。

再看制造業。以“制造業當家”的廣東,同樣面臨着如何在復雜的國際市場環境中頂住壓力、實現產業鏈價值鏈向中高端躍遷的現實問題。今年以來,廣東傳統工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數字化轉型謀得一片新天地,前11月,廣東工業投資增長高達23.0%,投資者對廣東制造業發展的信心可見一斑。

在風高浪急的外部環境之下,廣東堅定選擇“穩進”而非固守,开放之門越开越大,這不僅需要保持定力,也注定廣東要不斷以“進”謀“穩”。

“進”在何方?向何處“進”?

在這次會議上,廣東就旗幟鮮明地提出:要通過雙向开放增加經濟縱深。不僅要穩住傳統市場,打造吸引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更要在全面深化對內經濟聯系上發力,在共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上謀劃新空間。

就在會議召开前一天,廣州港國際通用碼頭工程正式开工。建成後將與南沙港區各集裝箱碼頭協同聯動,形成岸线總長度超16公裏的專業化的碼頭集群,利用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成爲激活內外聯動新渠道——而這也只是近年來廣東以對外开放優勢、強化與內地省份市場聯動的一個縮影。泛珠三角地區內聯外合,協力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已蔚然成勢。

“進”是方向,更是動力。對廣東而言,撬動更廣闊市場的動力之源正是發揮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引領作用。在這次會議上,圍繞“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深化粵港澳合作,更好發揮大灣區支撐帶動作用成爲廣東下一步經濟建設工作的新重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即將邁入第五年,只有在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營商環境、企業治理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繼續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進一步有效激活廣東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通過撬動大灣區吸引力,增強“走出去”競爭力。廣東正在謀劃牽住大灣區發展這個“牛鼻子”爲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更加強大的“牽引力”。

“進”也蕴藏在潛力無限、尚待挖掘的粵東西北地區。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廣東要下功夫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殷殷囑托,言猶在耳。今天,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已經全面鋪开。錨定明年,廣東不僅將“進”的方向朝向規劃建設珠江口黃金內灣,牽引珠三角地區深度一體化,更着眼於被稱爲“潛力板”的廣大農村地區,通過強化區域協同融通,提升城鎮建設能級,激活百縣千鎮萬村的澎湃內生動力。

在“立”與“破”中窺大灣區如何“挺進縱深”

12月23日,香港國際機場。

當天,飛機起降量達到1034架次,創下疫情後單日最高紀錄。

巧合的是,不遠處的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也創下了單日執行航班量1235架次的歷史新高。毗鄰深港的珠海機場則在稍早前就宣布年旅客吞吐量再次突破1000萬人次的消息……今年前三季度,大灣區機場旅客吞吐量同比實現“翻倍式”增長。

如果綜合上述數據,再結合大灣區機場的區位分布,這樣同向增長的結果或許讓人稍感“意外”——在注重區位布局、強調差異發展的機場業界,上述機場間最遠的相距還不到150公裏。然而客流不僅沒有分散,還出現了“互相借力、共同增長”的新局面。

從“競爭”到“共贏”,這樣的“灣區現象”折射的是4年多來粵港澳三地日臻成熟、走向縱深的合作新思路。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強調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爲新發展格局的战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次月,廣東就頒布了《關於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其中劃出重點:大灣區建設要向縱深推進。

時至本次全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的表述依然被放在顯著位置多次提及。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而言,合作走向縱深,不僅要破除體制機制不同帶來的藩籬和障礙,更要在“立”上做大文章:今年以來,“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經珠港飛”……一項項突破現有規則的新機制,看似“讓出市場”,實則有着粵港澳三地相向而行、互爲市場、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打造灣區新經濟縱深的深度考量。

行至深處,粵港澳三地今天要“破”的領域涉水更深,難度更大,也意味着“立”的機遇更多。除了“相互投資、航班共享”這樣的大局觀,粵港澳三地正在樹立更加整體全面的“大格局觀”,直面挺進縱深中出現的新問題。

在本次會議上,廣東就專門提出要從統籌推進的角度做實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深化粵港澳合作。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營商環境、企業治理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激活廣東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粵港澳大灣區整體性更加凸顯,這樣的“立”意更顯新意。或許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推進深層次改革,將牽引出更多灣區奇跡。

探“質”與“量”看新動能如何形成

就在本月初,新一代國產超級計算系統——“天河星逸”正式在廣州發布。除了多方面能力比我們更加熟悉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實現倍增,更能廣泛應用於AI大模型訓練和大數據分析各類應用模式。

從科技到產業,超級計算機系統的“算力”正在牽起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實現數字資源的並網、共享,實現新價值鏈上的“夢幻聯動”。這正是廣東產業與科技深度融合帶來的新的質變。

瞻大勢,不僅要看存量,關鍵還要看變量。經過改革开放45年的產業積累,廣東聚集了一大批優質企業。截至目前,廣東經營主體總量達1800萬戶,其中企業778萬戶,佔全國1/7,留下的龐大堅實的“量”的基礎。在本次會議上,廣東就提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中,不僅要實現量的合理增長,也要統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

根植於深厚的產業土壤,在高科技企業雲集廣東、競相攀登科技高峰的同時,廣東已經敏銳地觀察到萌動於產業發展蓬勃發展之外,“新”的因素正在累積,推動質變產生。

今天,在“制造業當家”的廣東,20個战略性集群增加值佔GDP比重已經超過40%。着眼於更加深遠的產業布局,在本次會議上,廣東提出全面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企業體系。而在會場外,在更加廣闊的生產线上,廣東正在抓緊借助數字化等手段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鏈“百鏈韌性提升”。以算力、量子技術等在內的新質生產力賦能廣東新型工業化,促進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在新高度、新徵程中讓廣東挺起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在穩與進中找空間,在立與破間謀發展,更在從量到質的躍遷裏孕育新機。肩負“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偉大使命,作爲改革开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的廣東,唯有積蓄力量繼續先行,才能贏得先機;也唯有保持時時起而行之的奮發姿態,方能在充滿挑战的新徵程中破浪前行!

(總台記者 郭翔宇 林麗麗)



標題:謀“冬種”瞻來年 經濟大省廣東如何在“立新”中“求進”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139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