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卮山下的廣濟橋造型獨特,橫跨在隱潭溪上,知道的人還不多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6-04 00:53:55 熱度:13

導讀: 其實遇見這座古橋純屬偶然,或許也算是跟它有緣吧。因爲我的“環四明山之旅”即將結束時,突然收到第二天沿途都可能下雨的壞消息,於是就准備提前返杭。爲節省時間,原本打算到覆卮山上轉一圈的計劃也就順勢“泡湯...

其實遇見這座古橋純屬偶然,或許也算是跟它有緣吧。因爲我的“環四明山之旅”即將結束時,突然收到第二天沿途都可能下雨的壞消息,於是就准備提前返杭。爲節省時間,原本打算到覆卮山上轉一圈的計劃也就順勢“泡湯”了。沒想到山下路邊的這座“破爛”古橋,突然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好奇,於是毫無猶豫地爲它逗留,並且上去來回參觀了一番。

不知道爲什么,它原名“洞橋”,現在卻被冠爲“廣濟橋”,從而成功地跟國內許多地方的古橋重名(或許大家都比較喜歡“廣濟”二字吧),比如廣東潮州,浙江杭州和寧波都有。而這座廣濟橋的“年紀”其實不大,從介紹資料上可知,它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即公元1817年,所以到今年也才200多歲。

展开全文

據說它原本是一座廊橋,橋上有亭,人稱“土地祠”。橋亭原本爲三开間平屋,石梁、石柱、石凳,鵝卵石鋪地,雕飾精美,東西兩側則砌牆开窗,可在此歇息飲茶賞景,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四柱三洞的牌樓,非常壯觀。

行人從南北兩端上橋後,需要先登石階12級,至3米長的鵝卵石橋面,再登7級台階至橋亭,這樣就形成了如波浪般起伏的造型。而“現存之橋,復建於光緒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橋南的嶺南鄉龍山村人,以及余姚市四明山鎮蘆田人籌資建成,曾是上虞與嵊州之間的官道必經之地”。

可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橋上之亭就被台風吹毀了,當地人出於安全考慮,後來就在橋面兩側修建起護欄,同樣隨橋面起伏,然後維持現狀至今。不得不說,古人對於建築材料方面從來不會吝嗇,當我坐在寬厚的橋邊巨大石條上時,心裏雖有微微的猶豫,卻實實在在能感受到它的穩固(當然,不建議大家效仿,這種行爲的確存在些許“溼身”的風險)。

橋面上的石縫當中已經“鑽”出許多雜草,總體看上去綠盈盈的,古樸當中透着生機盎然,這也是大自然的常態,柔弱和堅硬總是那樣相生相克,卻經常塑造出“水滴石穿”和“四兩撥千斤”的奇跡。不過這也不禁讓我有點擔心,長此以往,這座老橋是不是會突然承受不住青草的“腐蝕”而坍塌呢?

橋下緩緩流淌的是“隱潭溪”(由東向西流經整個嶺南鄉,最終會匯入曹娥江),看上去水不深,也不湍急,如果夏天過來,相信很少有人會經受住下水捉蝦摸魚抓小螃蟹的誘惑吧。不遠處還有條幾十米長的堤壩和碇步,形成的水瀑看上去也是非常宜人。

在我拍照時,又停過來兩輛小車,下來一行人拍照擺POSE忙個不停,看來喜歡打卡小衆景點的朋友還是挺多的。隨着環境變得熱鬧,我也正好收回小飛機,准備跟這座廣濟橋說再見嘍。(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多多留言,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

因爲“同名同姓”的廣濟橋太多,如果有人對這座古橋感興趣,自駕的話可以導航到寧波許嶴村、石塘廟或者西裏村,橋正好位於三個村子的中間位置,紹興市上虞區Y022(百懸线)一側。路邊有空位,可停五六輛小車或者一兩輛大巴。如果綠色出行,則可以乘坐嶺南到上虞東站的609路公交,到“洞橋頭”站下車,車站就在橋旁邊,相隔不到十米。



標題:覆卮山下的廣濟橋造型獨特,橫跨在隱潭溪上,知道的人還不多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7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