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喫的臭豆腐,到底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又分爲哪些流派?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2-14 08:52:38 熱度:10

導讀: 談起美食,人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色香味俱全,不見其貌先聞其香,你便知道這道佳餚一定錯不了。但有一類美食,似乎和香氣有仇。比如一年前紅遍網絡的瑞典美食鯡魚罐頭,又比如丹麥高級料理藍紋奶酪,當然還有我們經...

談起美食,人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色香味俱全,不見其貌先聞其香,你便知道這道佳餚一定錯不了。但有一類美食,似乎和香氣有仇。比如一年前紅遍網絡的瑞典美食鯡魚罐頭,又比如丹麥高級料理藍紋奶酪,當然還有我們經常都會喫的臭豆腐,這類食物以臭聞名,可謂“臭名遠揚”。

當然了,臭豆腐,聞着臭,喫着香。它是中國的一道傳統特色小喫,最受好評的是長沙臭豆腐,當地人親切地稱它爲“臭幹子”。別看它個頭小,制作工藝卻一點也不含糊,豆腐作爲主料,配上豆豉、純鹼、青礬、香菇、筍幹、鹽等調料共同制作,因爲工序繁雜,一批完美的臭豆腐要花費至少半個月的時間。

制成之後,長沙臭豆腐還要過高溫油炸,炸到外焦裏嫩,獨特的“異香”剛好揮發出來,和淡淡的臭味彼此交融,喫的時候再配上小米辣椒等蘸料,可謂人間一絕,一口下去滿心都是歡喜,堪稱美食界的“忘憂草”。

那么,臭豆腐是怎么來的呢?最流行的一個說法是:清朝有位名叫王致和的落榜考生,想靠賣豆腐來掙下一年考試的盤纏,可他不懂經營生意不好,夏季的豆腐又不能久存,於是他便參考家鄉人醃菜的方法,用鹽把豆腐都醃制起來。

誰成想他醃好一壇豆腐就把這事兒給忘了,到秋天才突然想起有這么一缸豆腐。打开一看當然是臭氣薰天,但思前想後(主要還是因爲窮),他大膽下箸品嘗,嘗到一種異香,大喜之下王致和把這壇臭豆腐拿到市場上賣,沒想到轉眼的功夫就賣光了。此後他棄學經商,不斷地改革更新醃制的方法,最終醃出了一壇連慈禧太後都非常喜愛的“青方”。

展开全文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但這只是其中一種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嚴格說來,青方並不是我們在街邊喫的小喫,它屬於“臭豆腐乳”。而普遍意義上的臭豆腐,可能在2000多年前,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史書記載,淮南王是在招募方士煉制丹藥的過程中把滷水點進豆漿,意外煉出了豆腐,其中一部分失敗品自然發酵,長出了毛,成了臭豆腐。

從此以後,臭豆腐就和正經豆腐相互依存,一直到了今天,只是不管古時候還是現在,臭豆腐都只受一部分人的歡迎。那么另一個問題又來了,部分人類爲什么有食臭的愛好?不僅是中國人,歐洲,尤其北歐的人特別喜歡食臭,鯡魚罐頭是瑞典的,藍紋奶酪是丹麥的,還有什么冰島臭鯊魚,愛斯基摩臭海燕,難道他們完全感覺不到臭嗎?

曾經有科學家研究過這個問題,他們認爲,食臭是深藏在人類基因裏味覺記憶。遠古時代的人類,食物來源主要依靠打獵,沒有種植業和畜牧業,人能不能喫飽肚子,基本要看天。當人們打不到獵物的時候,喫什么呢?自然死亡的動物的腐肉,這是一種成本相對低廉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適度的發酵能讓蛋白質分解爲氨基酸,有益人體消化。

你就比如說臭豆腐吧,它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科學研究表明,臭豆腐對預防老年癡呆症有一定的作用,臭豆腐中含有維生素B12,它剛好是人體大腦所必須的,臭豆腐比平常我們所喫的豆腐含有更豐富的維生素B12,以後嘴饞喫臭豆腐也可以說:是爲了補腦了。



標題:我們常喫的臭豆腐,到底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又分爲哪些流派?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727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